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787700000019

第19章 子学名句——百花齐放(2)

【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财产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一样。清静能够战胜扰动,寒冷能够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

【译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

【译文】有“道”的圣人不出行而能推知外界的情况,不用亲自观察而能明了“天道”,不挖空心思去做而可以有所成就。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出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译文】求学的人,其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欲望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出自《老子·第四十九章》)

【译文】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善良了。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出自《老子·第五十一章》)

【译文】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出自《老子·第五十二章》)

【译文】天地万物本身都有本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直到死都不会有危险了。塞住人们欲念的孔穴,关闭他们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药。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之光,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因循永恒的自然规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出自《老子·第五十四章》)

【译文】善于建树的人,其建树的东西不可能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人,其抱持的东西不可能脱落,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一国,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出自《老子·第五十五章》)

【译文】认识到和谐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支配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第五十六章》)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说过多话的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计谋去用兵,用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民间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出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也正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正可能随时转变为邪,善可能随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不解,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触犯人,有棱角而不至于伤害到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显得刺眼。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出自《老子·第六十章》)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神也不作祟兴灾了;不是鬼神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神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到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出自《老子·第六十一章》)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安静而处于下面的缘故。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无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回报怨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出自《老子·第六十五章》)

【译文】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要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出自《老子·第六十六章》)

【译文】因此,圣人要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统治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有所受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我执守而且保全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武;因为节俭,所以能富裕;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出自《老子·第六十八章》)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卑的。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这是古来就有的最高行为准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

【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敌了,轻敌几乎就丧失了我的“三宝”原则。所以,两军对垒,当彼此实力相当时,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出自《老子·第七十章》)

【译文】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出自《老子·第七十六章》)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反而处于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于上面的位置。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给有余的。那么,谁能够把自己有余的财物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出自《老子·第七十八章》)

【译文】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水以弱克强的一面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面的话一样。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

【译文】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余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根本不与人去结怨,有如拿着借债的契据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译文】国家要小小的,人民要少少的。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