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1792100000046

第46章 仁义大哥(6)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曹操的对立面出现的。刘备是忠义思想的典型代表,而曹操则代表权术势力。曹操崇尚法家,行法术之手段,刘备崇尚儒家,行忠义术之手段,相互对立,各有其效。但从最终的结果看,曹操虽然手段高明,但到其孙辈的时候,就被司马氏夺了权。而刘备尽管控制的地方小,人数少,但几十年后,仍然没有人背叛他,更别说篡权了。由此可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刘备的攻心术主要分为忠、义、术三个方面。一、忠。也就是忠诚、忠心,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最高的道德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在待人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了“忠”和“恕”两个方面,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的基本标准,恕即是从反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表现。对君主和臣下来说,忠是实现彼此连接的纽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就用竭尽忠心来服侍君主。所以,忠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个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在个人行为中要端正自己,忠心于家人、朋友、同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谈得上认真地去做人,在个人的社会行为中则要选择圣主明君,进奉忠心,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要视国家为己家,视君王如家长,忠心耿耿,所以忠君爱国是一体的。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竭尽效忠的死节之士,如王允、董承等,但忠的观念不应是盲目的。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孔明对刘备的忠心就不是对汉献帝的忠,这是因为汉献帝对他们来讲太遥远,加之曹操挟献帝而独操国柄,因此,他们都不可能对献帝效忠;他们所面对的、直接与之相关联的是刘备,而刘备既有汉室血统,又属仁德之主,举匡扶社稷、兴复汉室之旗帜,这样他们便将对国家的忠寄托在刘备的身上,刘备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刘备无论何时都必须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写道:刘备被曹操击败逃走,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小,提出“降汉不降曹”等条件暂栖曹营,曹操以金帛美女、大宴小宴百般笼络,想收关羽为己用,而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当知道刘备的消息后,便想方设法回到刘备身边。作者通过关羽的行为:一方面,刻画了关羽的忠义形象;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刘备对其部下的感召力。关羽在兵败被围、不知刘备下落的情况下,已经准备杀身成仁。但在张辽的劝说下,开始动摇了。在投降曹操之前,关羽居然提出了三个条件,而且每一个条件都是围绕刘备的,表明刘备在他心中的地位。关羽说:“一、我与刘皇叔誓盟,共扶汉室,我今天只投降汉朝皇帝,不投降曹操;二、二位嫂嫂处请给刘皇叔俸禄赡养,曹操手下的所有人,都不允许进入;三、只要我知道了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就会辞别曹操而去。这三条有一条不答应的,我绝对不会投降,请文远禀报丞相。”张辽见了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操之事。曹操说:“我是汉相,我就是汉,汉就是我,这一条可以答应。”张辽又说了第二条,曹操说:“我可以加倍给予俸禄,至于严禁上下入内,这是家法,可以答应。”张辽讲了第三条,曹操摇头说:“那我养关羽有什么用呢?这件事情很难答应。”张辽说:“刘备待关羽不过恩情深厚罢了,丞相加倍施厚恩给他,何愁关羽不降服呢?”曹操说:“文远说的话很对,这第三条我也答应了。”张辽返回山上,告诉关羽三约丞相全答应了。关羽说:“虽然这样,暂请丞相退兵,我进城先告知二位嫂嫂,然后投降。”曹操退兵三十里。关羽见了糜、甘二夫人,将三约内容告诉了嫂嫂,然后说:“我没得到嫂嫂同意,不敢擅自做主。”二夫人说:“叔叔自己做主,凡事不必问我们了。”

关羽来拜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辕门迎接。关羽说:“文远代替我跟丞相说了三约的事情,承蒙丞相答应,希望不要食言。”曹操说:“我的话既然已经说出来了,又怎么敢言而无信呢。”关羽又说:“我如果知道刘皇叔在什么地方,即使赴汤蹈火,一定前去寻找。那个时候恐怕来不及向丞相告辞,到时还乞求丞相见谅。”曹操说:“刘备如果还在,一定让你离开,但是我担心刘备已经死在乱军中了!”第二天曹操班师回许昌,关羽请二位嫂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在路上住宿,曹操有意安排关羽与二嫂住一个屋子,以乱君臣之礼。关羽就立在二位嫂嫂门外,通宵达旦,毫无倦色。曹操见如此,更加敬佩关羽。关羽为了表明自己是效忠刘备的,事事都要向刘备的二位夫人禀报,而且全力护卫她们,可见刘备利用结义的手段的效力,这是一种看不见但却深深烙在关羽心上的控制力,刘备正是凭借这个把张飞、关羽等人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面。到达许昌,曹操带着关羽朝见汉献帝。汉献帝看见关羽的胡子长得又长又黑,很是喜欢,说:“真是美髯公。”并任命他为偏将军。从此人们都称呼关羽为“美髯公”。关羽自到许昌后,曹操对他十分热情,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了许多金银财宝,还送美女10人。关羽把东西交给嫂嫂收藏,将美女送进嫂嫂内室,服侍二嫂。一天,曹操看见关羽穿的战袍已经破旧了,便做了一件新战袍相送。关羽收下,穿在里边,外面仍穿旧袍。曹操见了说:“关羽怎么这么节俭呢?”关羽说:“不是节俭,旧袍是刘皇叔送的,我穿在外面如见其面,不敢因丞相新赐的战袍而忘记兄长原来赐给的旧袍,所以穿在新袍的外面。”曹操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不得不说:“真是义士啊。”有一天,曹操送关羽出门,看见关羽的马很瘦,下令左右牵来一匹马相送,其马身如火炭,十分雄伟。曹操问关羽:“认识这匹马吗?”关羽说,“不会是吕布所骑的那匹赤兔马吧?”曹操说:“正是。”关羽立即下拜致谢。曹操问:“我多次送美女金帛,你都未下拜;今天送你一匹马,反而高兴而下拜,怎么看不起人而珍惜牲畜呢?”关羽说:“我知道这匹赤兔马日行千里,如果知道了兄长的下落,一天就可以相见了。”曹操听了后悔莫及。曹操问张辽:“我待关羽不薄,而他还经常想着离开我,这是为什么?”张辽说:“我去打探一下关羽的情况。”张辽见关羽后问:“刘备对您不一定有丞相对您那么好,为什么您总是想着离开丞相呢?”关羽说:“我知道曹操待我很好,但我受刘皇叔厚恩,发誓共同生死,不可以背弃誓言。我要立功来报答曹操,然后再离开!”张辽把关羽的话告诉曹操。曹操说:“事主不忘其本,真是天下的义士啊。”后来当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处且收到刘备写给他的信后,便到相府,向曹操辞行。曹操知其来意,避而不见。关羽令旧日跟随他的人,收拾车马,把曹操所赐金银财宝,尽皆留下。第二天,他再往丞相府向曹操辞谢,又吃了闭门羹。关羽一连去了数次,均不能见。回来提笔给曹操写了一封告别信,派人送丞相府,挂印封金,请二嫂上车。关羽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刀,护车朝北门走去。曹操正在和人议论关羽之事,左右呈上关羽的信。看毕,曹操大惊:“关羽去矣!”此时将军蔡阳挺身而出:“吾愿带铁骑三千,去生擒关羽,献于丞相!”曹操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你们都要效法之。”遂喝退蔡阳,不要去追。程昱说:“若让关羽归袁绍,如虎添翼,不如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曹操说:“原来关羽提出的三个投降条件,我都答应了,岂可失信。彼各有其主,不可追也。”曹操又对张辽说:“关羽封金挂印,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这样的人我深敬之。想他没走远,我索性结识他做个人情。你先去留住他,我亲自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和征袍赠之,作为纪念。”张辽领命而去,曹操引数十人随后而来。

张辽赶上关羽不久,曹操便飞奔前来,背后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等,手中都没带兵器,关羽才放了心。曹操见关羽横刀立马于桥上,问:“关羽行何太速?”关羽欠身说:“关某前曾禀报过丞相。今刘皇叔在河北,不由我不急去。我多次去丞相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曹操说:“吾想取信于天下,怎敢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困难,特来送一些路费。”关羽说:“累蒙恩赐,尚有剩余。留此黄金,以赏将士。”送过来的黄金也不要。曹操又说:“关羽天下义士,恨我福薄,不能相留。赠锦袍一领,略表寸心。”曹操令一将双手捧过袍来,关羽恐有所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说:“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再会。”说完下桥向北而去。关羽赶上二嫂,将曹操赠袍一事相告。关羽过关隘五处,斩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六将。刘备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张飞、关羽、孙乾等人牢牢地粘在上面,其实刘备本人并没有施加任何强力给他们,但是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彼此制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刘备本身最需要的控制权力的力量,对于部将的控制是这种权力的核心部分,张飞听人说关羽投降曹操,根本不会去调查其中的原因,就决定要代刘备铲除叛徒,刘备部下这种自觉地维护刘备队伍纯洁性的举动,表明了刘备无形间形成了牢固的制权网络,且对于他的每一个部下都有约束力。二、义。也就是道义、礼义、情义以及义气等。“义”在儒家思想中,如同“仁”、“礼”等一样,是个十分重要的伦理范畴,但具体的涵义颇多。《论语·卫灵公》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阳货》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由此观之,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即人的任何行为和思想都要符合义的要求,要严格按“义”去做,这种“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相应的就有朋友之义、兄弟之义、父子之义、君臣之义。董仲舒讲:“明君臣之义,守国之正也。”所以,“义”和“忠”往往是密切关联的。忠义、仁信便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两对最基本的规范。刘备利用“桃园三结义”,把关羽和张飞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边,使他们从精神上依赖自己,永不背叛。“义”字突出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其中前者为忠,后者为义。通过这种忠义,刘、关、张结成了生死同盟,成为刘备创立基业的坚实力量和核心,此后通过这种形式又吸收了赵云、孔明等忠义之士。正因为这种义,关羽摒弃了曹操金钱、美女、高爵厚禄的诱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兄长,以实践其结盟的誓言;刘备则为替异姓兄弟报仇,置新创王业于不顾,执意伐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其感情之真挚,信义之坚定,确实感人肺腑。试想,在那战乱频繁、人欲横流、见利忘义、朝秦暮楚、卖主求荣,今日为兄弟,明日为仇雠,如吕布、袁谭、袁尚者,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刘备却独撑“忠义”之旗,强调彼此无私、平等和双向的感情契合,实为可贵、可敬。刘备有种无形的制权手段,是他踏入群雄纷争的战场后经常使用的,效力持续极其长久,刘备每次被打败,他的部下都会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关羽即便在曹操的营垒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仍然是挂印封金离开曹操而回到落魄的刘备身边,张飞可以不顾结义的情义去杀关羽,这一切都是刘备制权所要达到的效果。刘备并没有给关羽、张飞太多压力,也不会刻意要求关、张二人必须服从自己,而他始终挂在嘴边的是“结义”二字,于无形间控制了手下的忠心,这便是刘备高人一等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