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200000013

第13章 智慧的孝悌才能安家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孝敬父母,不在于给了父母多么富贵的生活,更不在于时时刻刻把父母挂在嘴边,而是发自内心地、量力而为地行孝,让父母心情愉悦,让家人不再担忧,这才是真孝。

只养不敬,同样是不孝

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读者,背驼得厉害,但他风雨无阻,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不仅如此,在所有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走。有时读者都走尽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阅览室管理员对这个读者烦透了,打心眼里烦。

那个老读者每次来到阅览室,只是翻翻这看看那,看上去毫无目的,纯粹是来消磨时光的,管理员们都对他没有好感。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一位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老头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我老婆的那个商场聘为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母亲说过呀。”

同事说:“我的老婆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常常是你母亲。而且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看柜台,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的领导雇的监督员,是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营业员们就对老人很戒备,同样也很反感。”

听同事说完,这位管理员就径直回到母亲家,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管理员把同事所说的事情一说,问母亲是否真的在给人家做监督员。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就是闲逛而已。”

接着,管理员开始数落母亲。

管理员的母亲长叹了一声,伤感地说:“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得劲儿。要不,你要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垂下花白的头,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就在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逢年过节的不是寄点东西,就是寄钱。直到此时她才明白母亲最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独呀!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的天。

第二早上,管理员上班很早,驼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也不知怎么,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没有用以前的那种眼光来看这个老人。

管理员面带微笑,对他说:“早啊大爷,这么早就来了,来了就进来吧。”

《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作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区分!

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心,他们希望的是儿女能常回家看看。

侍父母看心力不看财力

剡子是周朝时代人,祖上世代以耕种为生,老实的爹妈,披星戴月地一年到头苦苦劳作,也只是混个半饥半饱。这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爹妈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煞了小小年纪的剡子。

为了给爹妈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病的方法。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竟然能举腿投足都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了。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从那以后,剡子多次用扮成小鹿的办法,去挤母鹿的奶汁。爹娘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营养不良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失明的眼睛,果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

《论语·学而》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其中,“事父母能竭其力”主要是指态度而言,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竭尽全力的即可,不必非要强求物质的富足。换句话说,就是尽管儿女不能保证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只要能对父母发自内心、量力而为行孝,就是真孝。如果一定要拿物质来衡量孝心,那么穷人家里就不会有孝子了。

所以说,只要将父母的一切放在心上,心中想着让父母过得更好,这样,即使你孝养父母显得力不从心也会问心无愧。从另一个方面讲,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愿意子女因为自己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只要儿女们过得好,对自己有一份孝心,这就是最好的局面了。

父母在时不远游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历史上的包拯不像戏曲中所说的那样是由嫂子养大的,实际上他是由自己的父母养大的。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拯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这才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重新踏入仕途。包拯主动辞去官职,回家孝敬父母,足见其对父母的孝心。时至今日,他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代人的表率。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典籍的注释是:“父母在时,不远行。若不得已要远行,也该有个方位。”对父母的孝顺并不是束缚你的绳索,当你远游时,要告诉他们你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父母有什么事情,也能及时通知你,以免留下什么遗憾。这才是孝道。

古代交通不便,音讯传达非常困难。如果父母因为许多原因急切地想见到子女,一旦耽误了时间,那将留下无可弥补之恨。

百善孝为先

晋朝琅琊人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王祥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对父母非常孝顺。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带、日夜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但当时是寒冬腊月,冰封三尺,天寒地冻,根本无法捕鱼。但是王祥为了能让病中的继母吃上活鲤鱼,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坚冰捉鱼。突然三尺厚的冰自行融化,从冰下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地回家为继母做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后来王祥隐居二十余年,给父母养老送终后,才应邀出外做官。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并被封为睢陵侯。后人为了纪念他,有诗云: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而这人道最鲜明的体现是孝悌之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所以要想培养仁爱之心,必先从孝悌始。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不孝就是自酿苦果

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他们对儿子尽心竭力地抚养,所以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这对夫妻还有一个老母亲与他们同住,平时儿媳老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养婆婆,但是因为婆婆能帮他们干活,所以媳妇虽有怨言但还是让婆婆同他们一起吃住。年复一年,随着孙子渐渐长大,老奶奶越来越老了,她的腰因为长年的劳作变得弯曲佝偻,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吃饭的时候常会撒出一些饭粒。这时候,媳妇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她急于想把婆婆赶出家门,于是总在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没想到丈夫竟然答应妻子赶母亲出门。一天吃过午饭,这对夫妻就把老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沟里,扔下几块饼,让老母亲自生自灭。没想到回家后,他们发现儿子在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夫妻俩问儿子为什么不回家,儿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三十里地外,以后我拉你们八十里也不止。”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夫妻俩顿时明白了。他们赶紧回到山沟里把母亲接了回来。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可以作为‘仁’的根本吧。”

将来孩子能否做到孝,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开始,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教会孩子孝敬你!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

为孝原心不原迹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都从巢中飞了出来,愉快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它们那美妙的歌声,给寂静的树林带来了勃勃生机。

可是戴胜鸟和它的老伴却飞不出窝巢了,岁月不饶人,它们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了,全身的羽毛已经变得干涩枯燥、暗淡无光,像老树上的枯枝般容易折断,双眼还生了翳病看不见了。为了养儿育女,它们的精力已经快要耗尽了。

老戴胜鸟觉得自己的子女都已经长大,能够独立生活了,自己的职责已经尽到,可以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夫妻俩商量,决定不再离开自己的家,安心地待在窝里,静静地等待那迟早总会降临的时刻。

但老戴胜鸟想错了,它们辛辛苦苦养育的那些孩子们是绝不会扔下它们不管的。这天早晨,它们的大儿子就带着一些好吃的东西,专程来看望它们。小戴胜鸟发现年迈的双亲身体不好,立即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兄弟姐妹们。

戴胜鸟的儿女们很快都到齐了,它们聚集在双亲的旧巢前,有一只鸟说:“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最伟大的馈赠,它们用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现在它们老了,病了,眼睛也看不见,已经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了。我们一定要帮它们治病,细心看护好它们,这是我们做子女的神圣义务!”

这些话刚说完,年轻的戴胜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飞去筑起温暖的新居,有的振翅飞去捕捉昆虫,有的飞到树林里去找治病的药。

新房子很快就落成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帮着父母搬了进去。为了让父母感到温暖,它们像孵蛋的母鸡用自己的体温去保护没有出壳的雏鸡一般,用自己的翅膀盖住老鸟。它们还细心地喂给父母泉水喝,并用自己的尖嘴帮忙梳理老戴胜鸟蓬乱的绒毛和容易折断的翎毛。

飞往森林的孩子们终于回来了,它们找到了能治失明的草药。大家高兴极了,它们把有特效的草叶啄成草汁给老戴胜鸟擦用。尽管药力很弱,需要耐心等待,它们却一刻也不让父母亲单独留在家里,总是轮流守候在父母身边。

快乐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戴胜鸟和它的老伴睁开眼睛,向四周张望,它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模样。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好好地庆祝了一番。知恩的子女们就这样用自己纯真的爱,治好了父母的病,帮助它们恢复了视觉和精力,以报答养育之恩。

俗话说得好:孝敬、孝敬,只有敬才能做到孝。孔子所强调的“孝”也是建立在“敬心”之上,真心地孝敬父母。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父母尽孝可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每当这时,人们便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厌恶的神色,这种时候你不要忘记考虑父母心中的感受。恐怕此时父母心中隐隐的内疚和失望远远比老迈和病痛的折磨更甚。

孝敬在行动上,更要在心中。虽然有些人表面上做得不错,按时按节地照顾父母吃穿,但是很容易因为对父母所做的事情而“居功自满”,时不时地给父母点“脸色”看,实际上是打着“孝”的旗帜折磨父母的心灵,增加父母的内疚和失望。这样的子女和不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让家人忧心

有一天,在一个关着一些死刑犯的牢房里,死刑犯们翻着杂志在那里闲聊。

一名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说:“我母亲没有一样像样的首饰,如果她戴上这些首饰一定会很高兴。”

另一名犯人指着上面的房屋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很旧了,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

第三个犯人指着上面的汽车说:“要是我的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不用每天走着来看我了。”

杂志最后传到一个犯人的手中,他拿着杂志看了很长时间,看着上面的珠宝、房子、汽车……

他沉思许久,然后流着泪说:“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我们都是母亲牵挂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连着母亲的心,我们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母亲的付出,并不是希望得到物质的回报。是的,珠宝、别墅、小汽车的确能给母亲带来快乐。但是,在母亲的心底,她最大的幸福永远是儿子自身的正直与平安!如果我们的母亲有一个好儿子就好了!”

这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

孝的本义就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反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能自理、自立了,却还是让父母整天为他担惊受怕。在古人看来,这就要算作不孝了。

在孔子看来,让父母担心,或没有用心去孝敬,都不算真正的孝,这样的人品格是有大问题的。孝是美德,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