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魔鬼训练大全集(超值金版)
1792600000037

第37章 人际交往中的赞美艺术(2)

交谈双方各有欲望,要迎合对方的需求讲赞美的话。一个不喜欢淑女型,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的女子,你夸她如果长发披肩,长裙摇曳,定会娜婀多姿,美丽迷人,她也许不会感激你,还有可能骂你多管闲事。如果了解她的心理,夸她短发看起来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会开心。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她们进剧院看戏,仍然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对剧院要求女客脱帽的规定她们也不予理睬。剧院经理一天灵机一动,在台上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请听清楚——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全部自觉把帽子脱了下来:谁愿意承认自己年老呀!

这位聪明的经理正是利用了妇女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感情需求,使原先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

(4)听话者的性别特征

与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体胖的女子,你说她又矮又胖,一定会令人反感;但你夸她一点不胖,只是丰满,她会得到几分心理安慰,不会因为自己胖而自卑。对同样体型的男子,你说他矮胖子,他也许会置之一笑。

(5)听话者的年龄特征

你若想打听对方的年龄,不同年龄要采取不同问法。对小孩子可以直接问:“今年几岁了?”对老年人则要说:“今年高寿?”对年龄相近的异性不可直接问,要试探着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纪稍大的女性,年龄更是个“雷区”,问得不好讨人厌。一个40岁的中年女子,你开口道“快50了吧”,对方一定气愤不已,你小心地问“30出头了吧”,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6)听话者的心境特征

俗话说:入门休问枯荣事,观看容颜便得知。在夸赞别人时,要学会察言观色。一个为事业废寝忘食的年轻人,便可以称他“以事业为重,有上进心”;一个为了债务焦头烂额,心绪不宁的企业家,你夸他“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对方也许会认为你是在讲风凉话,这种赞美便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以上因素,还要考虑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宁说:“对马车夫讲话应该不同于水手,对水手应该不同于对排字工讲话。”陈毅某次出访东南亚,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萨,他见机谢道:“有了菩萨保佑,我更不怕帝国主义了。”这里陈毅借用宗教术语,显示了对宗教的尊重,对宗教界人士的谢意,有深意而又不乏风趣幽默。

赞美要恰如其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关系不同,说话方式就不同,赞美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朋友可以真心诚意地夸他,对领导要含蓄适度的赞美,否则会认为是“拍马屁”,对爱人要甜言蜜语地称赞,对长辈要恭恭敬敬地讨好,对小孩可以和蔼可亲地夸奖他。

有一个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以前从小一起玩的苦朋友就来向他求救。

一个见了朱元璋后说:“我王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莱将军。”

朱元璋听后,心里十分高兴,就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另一位苦朋友听说此事以后,也想到朱元璋那里讨个一官半职。他见了朱元璋,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起来:“我王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煮熟,大家便抢了起来,结果罐子打破,撒了一地的豆子,汤泼在泥里。你只顾满地捡豆子吃,不小心将红草叶子塞到嘴里。叶子哽在喉咙里,苦得厉害。幸亏我出了个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到肚里去……”

朱元璋在大殿上听了这些不体面的话,不等说完就喊道:“推出去斩了!”

两个穷朋友,叙述了同一件事,一个做了大官,一个丢了性命。归根结底是前者注意了角色关系,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前他们是一起玩耍的伙伴,但如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贫民,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话语交际中的角色关系,按关系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类:

姻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

血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血亲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姐妹关系、兄弟关系、兄妹关系、姐弟关系等。

情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感情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业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职业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同事关系、同行关系等。

地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以地域为连结纽带。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等。

学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师兄弟关系等。

在交流中我们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判断自己与交谈对象是否存在以上关系。又要注意判断面对的几个交谈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要判断交谈对象交谈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关系,只有准确、清楚地判断这些关系,才能使交谈进行通畅。

《红楼梦》里人物繁多,关系复杂,因此许多人的话语都能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而掌握分寸、区分对待。如第五十六回写到总管贾府内务的王熙凤因病休养,王夫人只好让探春、李纨料理家事,由薛宝钗协助。探春提出了加强管理节约开支的主张,大家都赞同。这时平儿该怎么说呢?作为王熙凤的心腹,不能不维护主子的威望,也不能不赞扬探春的能干;既要附和说好,又要考虑实行新规定的困难和矛盾。若不多一层考虑,怎能说明自家主子为何没想到这个好主意呢?平儿于是说:“这件事烦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艺儿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平儿确实有心计,有口才,怪不得宝钗称赞她:“远愁近虑,不卑不亢。”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的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跃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些服务员的态度差,常给顾客吃‘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苦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能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了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充满自信,她的学习成绩、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赞扬和鼓励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面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这样的人同样也需要,并且会时常为之感动,除了那些每日总在他左右极尽奉承的人。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这样的人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吗?然而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当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殆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看来,“大人物”也需要别人的关怀和赞美,并非都是不可一世的。而那些“小人物”,尤其是一些言行放荡,不大正派的人,其实也需要尊重的。

几个不三不四的人拦住了一个漂亮的女子,领头的一伸手摘掉了姑娘的帽子,显然不怀好意。姑娘没有破口大骂“流氓”,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说:“你……喜欢我的帽子,是吗?”

“当然,帽子和人一样漂亮。”领头的戏弄道。

“那最好给你的女朋友也买一顶。我想她戴上也会很漂亮。你不会随意戏弄人的,对吧!”姑娘沉着地说。

领头的脸有些红:“当然,当然是。”

“那么,你可要保护好她,省得帽子也被人摘去。”

“对对,这……还给你。”这一群人悻悻地走了。

这位姑娘机智地摆脱了这群人的纠缠。因为她给予他们尊重,让对方在没丢面子时赶快收场。

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尊重,需要赞美,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美好的赞美,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细微处入手,润物细无声

了解他人的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波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使赞美既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有极强的针对性。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紧张。

但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握着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是在香港学的吧!”又对斯迈泽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最后他握住洛德的手,“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周总理简短的欢迎词里蕴含了高超的赞美技巧。他认识到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情,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细微之处,拉家常似的,对其语言才能、论文、家庭成员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赞美。既亲切又得体,缓解了对方的紧张情绪。基辛格一行对中国的领导人也顿生敬意,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真是一箭双雕。

周恩来总理能做到这一点,是事前大量细心准备的结果。他先对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确地找出他们在外交场合一般不为人所提及的细小之处。同时对他们来华心理做了大致分析。才会有外交场合出色的表现,亲切的言词。

人的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但也有不稳定的部分,往往随气氛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细心的人就善于捕捉对方此时此地的心境,予以适当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