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1795700000011

第11章 关注生命——游戏精神视阈下杨红樱教育思想探析(2)

有一家儿童报纸的记者到马小跳班上调查,调查他们的童年是不是快乐,调查发现全班竟然有近一半的同学感到不快乐。这一结果让一心为教育的秦老师着急,她别出心裁地为学生设计了颜色心情卡:红色心情卡代表快乐、黄色心情卡代表一般、绿色心情卡代表不快乐。秦老师一旦发现别着绿色心情卡的同学就留下他们,反反复复问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当马小跳因红色心情卡丢了,只能别着代表黄色的心情卡进入老师的视野后,秦老师对他呵护有加,并专门留下马小跳询问原因,想让这个一直很快乐的学生重新快乐起来。结果马小跳回家没看成动画片,原本快乐的马小跳反而真的成了“不快乐”的了。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秦老师关注孩子心灵的快乐,这本无可厚非,但采用的这种强制性疏导的方式则颇值得商榷。诚如马小跳所认为的那样:“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快乐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大人才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外在因素强行制约下的快乐心态是一种伪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不能在他人操控下进行想当然地设置的。秦老师人为地调控孩子快乐的心态,这种“爱护”学生的做法只能弄巧成拙,既束缚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又局限了孩子感受快乐的空间。安琪儿要过生日了,她的快乐不是爸爸安排的玩遍游乐场的所有一切,也不是妈妈准备的宝塔形的三层生日蛋糕,而是最好的朋友黄菊送的一只温暖珍珠熊;假期本来是属于孩子快乐玩耍的时间,但安琪儿的妈妈却不让安琪儿出去玩,并且给安琪儿布置了很多作业,强制安琪儿读阅读教育专家制定的那些安琪儿不感兴趣也读不懂的书,妈妈以爱的名义扼杀着安琪儿的快乐,使这个本来应该像小天使一样快乐的小女孩,在妈妈的限制与压制之下失去了童年本真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行为绝对不是个案。成人往往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想当然地“安排”着童年孩子的快乐,简单的快乐在成人的干涉之下掺入了杂质,改变了味道。杨红樱的《跳跳电视台》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现实:在一年一度的儿童电影节放映的影片当中,竟没有一部是孩子们想看的,闭幕式上揭晓的最受儿童喜爱的儿童电影奖也只是德高望重的领导、专家、学者的评判结果,与孩子的真实意愿一点都不搭界。“这‘儿童电影节’,真不知道是谁的电影节”?这样的诘问令人深思。儿童电影节本来是为儿童制造欢乐的节日,一旦遭遇成人话语霸权的侵涉,无数的孩子们也就只能望“乐”兴叹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当我们大人们尽最大努力来为孩子们的现在和将来创造“幸福生活”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许多孩子其实并不快乐。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之乐?

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主要是指他自己的能力未受到任何外在的限制而获得的自然意志。因此,要使儿童获得快乐,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享受快乐的空间。这种自由空间就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是孩子高尚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必需。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己做主,在尽情享受自由与快乐的同时,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个性、丰富心灵,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爱孩子,但与秦老师和安琪儿妈妈相反,他一直在积极地为马小跳营造快乐的成长空间。在知晓马小跳他们几个的秘密行动之后,马天笑并没有贸然出面制止儿子的周末“野营”计划,他对其他几个爸爸提议一起来跟踪他们的儿子。在发现野营帐篷里制造快乐的孩子们后,也并没有急于把他们领回家,而是选择在一边守护,让孩子在他们安全的视野内拥有了一个享受快乐的自由空间。模拟城市要竞选超级市长,喜欢玩的马天笑鼓励马小跳去参加竞选。竞选市长是严肃的,参加市长竞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完美女孩王天骄、小大人丁文涛、神童林子聪等,并且他们还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几乎人手一份大人炮制的“施政纲领”。而马天笑却完全把这个舞台交给了马小跳,除了建议马小跳在竞选前去做个民意调查外,其他事情就一概不再予以过问。从报名、初赛到决赛,生性乐观的马小跳和他的伙伴们在这激烈的角逐中玩得不亦乐乎,做民意调查、发展跳跳糖、拉选票、跟张达学习跆拳道的才艺等等,马小跳凭借自己的智慧打赢了这个“游戏”。自由活动中的体验是孩子快乐的本源,也是最纯洁的快乐之源。在竞选中不论是被看好还是不被看好,马小跳一直都在快乐地参与着,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情绪上充满着快乐、满足和成就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等能力也在这场游戏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马小跳的生命个性在这自由的空间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往往又时常在不知不觉地剥夺着孩子感受快乐的自由空间:杜真子在阳台上翘望美丽的夜空时,快乐的心情与审美的因子在幼小的心灵升腾,而妈妈的一声断喝,让这一切的美好都化为了泡影;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五一”长假,白果林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们“怕耍野了孩子们的心,都加倍地布置作业”,阻断了孩子放松身体、快乐心灵的渴望;红宫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用书山题海把快乐挤出了学生的生活,甚至剥夺了学生去图书馆“寻宝”的自由……在家长和老师的“爱心”监督下,孩子只能思考与学习有关的事,只能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每天十至十二小时的听讲、做题、考试、背诵,筋疲力尽的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去发展兴趣、感受快乐?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强调:“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而留出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学习——这种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的教育思维才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由施展自己的规划、实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更充分享受思想与智力发展的快乐。而这种认知快乐是积极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学生一旦获得这种快乐的情感力量,就会拥有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求知渴望。既然机器式的学习教育方式并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本愿,那么我们何妨大胆地迈出一步,去解放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多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杨红樱认为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可以面对一切的能力。她说:“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品质,只要你具备这种快乐的品质,只要你有快乐的心情,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做好。”坚持“扞卫童年”的欧阳校长,将学校努力的方向定位于“我们学校努力做的,就是把童年还给孩子,也就是把快乐还给孩子。”在对分数和快乐的选择中,欧阳校长毫不犹豫地为孩子选择了快乐,“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中,孩子的学习态度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判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快乐,那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家长,多一些这样的校长,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愿望还会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吗?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句名言:“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诚如斯言,如果童年是树,快乐就是阳光,没有阳光的童年永远无法开花结果。快乐精神,必将成为孩子追求自由、扞卫童年的一个动听的音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实施快乐教育,追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确应当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需倾心树立的一面旗帜。

个性教育:逃离束缚的生命反抗

一、个性教育

《神秘的女老师》中蜜儿老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动物王国新办的动物学校里开设了四门课程:跑步课、爬行课、游泳课和飞行课,在这个学校学习的每一个小动物,都必须参加这四门功课的考试,兔子是跑步能手,在跑步课上表现突出,但在游泳课上,差点被水呛死,在飞行课上,又摔断了两根腿骨,结果连最擅长的跑步课都上不了;鸭子是个游泳的佼佼者,跑步成绩却惨不忍睹,虽然很勤奋地练习,脚掌都被石头磨破了,但由于走路的姿势太难看,遭到其他动物的嘲笑,以至于每天生活在自卑中;蛇的爬行成绩名列前茅,但没有脚不能跑,没有翅膀不能飞,蛇每天都不开心,最后争强好胜的它变得郁郁寡欢,钻到地底下,从此再也没人看到过他;鹰是动物学校另类的学生,他只上飞行课,拒绝上游泳课、跑步课和爬行课。动物学校的校长说:“你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三门课是我们规定的课程,你如果不上,就毕不了业,我们是不会发毕业证给你的。”鹰毅然决然地按照自己的特点一心一意只学习飞行,最后成为了世界飞行冠军。动物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程全部合格之后才能毕业,这是一把尺子评价教育成效的教育模式,兔子、鸭子和蛇为了在教育评价中达标,为了能够达到学校规定的教育成效,就只能泯灭个人特长,放弃成功的可能,而鹰虽然也有弱点和缺陷,但它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所以它的生命最为精彩。然而,令人备感忧虑的是,这种整齐划一、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存在于童话中的动物学校,人类的教育活动中也不乏其踪迹,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指“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呈现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有机结合,不仅包括一些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优秀品质,也包括被人们认为是缺点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了解了他的全部奥秘以后,培养个性,形成人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上,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作为一个中心去研究,着重探寻如何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全面”是指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和谐”意味着各个方面中“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与“自我表现”的融合、均衡,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说:“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中,应在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同时,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我们提倡的个性教育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以受教育者的个性现实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挖掘个性的潜能、天赋,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特征,扭转或矫正不良的心理表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卢秀岳语)的教育。在游戏中,每个参与的个体尽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参与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但在人格与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游戏规则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游戏主体。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游戏精神视域中的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均享有顺应天性发展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应尊重这种平等的权利需求,在正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施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全面和谐”的个性教育,来发现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财富。卢梭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不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是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对学生实行个性教育。只有在很好地了解儿童之后,才能针对每个儿童的天性给予正确的指导,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自由地发展,才能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