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1795700000019

第19章 回归天性——杨红樱理想教育王国的追求(3)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认为这种比较可以激励孩子发奋、上进。安琪儿的妈妈把丁文涛当做女儿的楷模,盛情邀请他去家里做客;与吴缅妈妈同在一个单位的少儿社总编室的那位高胖女人把吴缅当做标杆,在外人面前不顾女儿的感受而对女儿大声数落……杨红樱曾说:“现在的家长太缺少平常心,攀比心理太重,这种状态是错误的。孩子应该是个自由的人,去学他喜欢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根据的比较只能摧垮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没有缺点的孩子,还像孩子吗?”马天笑先生十分严肃地对因安琪儿不够优秀而心怀不满的安妈妈说,“对你来说,安琪儿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最珍贵的宝贝;对我来说,马小跳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最珍贵的宝贝。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以身边出类拔萃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效仿的榜样,激励孩子更好地发展,本是无可厚非。但倘若用挖苦的语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刺激自己的孩子,则实在是失策之举。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当我们在看到其他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时,不要忽略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否定孩子所有的努力。有智慧的家长爱孩子,绝不会只把纠正孩子的缺点作为己任,更不会为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而拿别人的优点来刺激幼小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当少年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而且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时,如果父母和教师还总一味强调这些缺点,这会使少年非常难过。故意指责少年的缺点,甚至抱着一种讽刺的态度,会刺伤少年的心,有时甚至会使他陷入悲观失望。”盲目的比较只能加重孩子的自卑、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逆反、嫉妒的心理。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尊重孩子的独特发展,善待孩子的不足与差距,鼓励孩子学会正确欣赏别人并勇敢去争取成功,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

在人类的情感中,母爱是最纯洁的情感,也是教育的基本动力。裴斯泰洛齐明确指出:“母亲的影响是引起爱和忠诚的开端的自然途径。”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向导,母亲迫于本能的力量,应细心观察孩子的需要,精心照顾孩子,从而使孩子的本能在自我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面对米老师的家访,肥猫的妈妈惶惶不安,不等米老师开口询问什么,就如数家珍,详细地述说着肥猫的种种劣迹,当听到米老师评价“鲁云飞是个本质很好的孩子,他诚实,有爱心,有责任心,而且求知欲很强”等优点时,朝夕相处的儿子“突然变得陌生起来”,肥猫的爸妈不禁感到疑惑:这说的是他们的儿子吗?身为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整日盯着的只是孩子的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又应到哪里去寻?爱接嘴、爱搞笑、特别愿意引人注目的豆芽儿,骨子里他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孩子,尿床是导致他自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豆芽儿有缺点——十多岁的孩子还尿床,但如果不是爱慕虚荣、极爱面子的妈妈拼命掩盖尿床的事实而早早带豆芽儿去看医生,豆芽儿的童年或许更快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从这儿得到爱的慰藉。父母的赏识、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有力扶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父母爱的阳光沐浴下长大的人会彼此创造幸福,他们对父母的教导,对他们的善意、赠言、建议和警告有特殊的敏感和很高的领悟能力。”如果孩子从最亲近的父母那儿听到的都是否定的话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多么大的一个伤害!而这种伤害使他们变得冷漠、对人失去信任,影响将是终生的。郑渊洁曾说过:“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一个合格的家长,眼里不应该总装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应以一颗慈爱的心尊重孩子的情感,善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还应是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成长路上的扶持与关爱,更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做好自我、设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有了目标,才有生活的激情,才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才能给孩子树立最直接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成人更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个有智慧的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断。杨红樱心目中理想的家长应该是“又有事业,又有情趣,又有玩心”的人。但现在有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上,以无条件地牺牲自我来换取孩子的发展,他们放弃了进步,放弃了享受,放弃了交际,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将自我淹没在了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在成长,家长却止步不前,这样的情势之下能不出现代沟吗?难怪连笑猫都对此疑惑不解:“像杜真子的妈妈这样的大人,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追求?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他们活着都是为了孩子?难道没有孩子,他们就不活了吗?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瞧不起?”杨红樱告诫家长:“你要跟孩子没有代沟,你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长,而且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然你就落后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优秀家长的教育智慧。

对于孩子,我们可以付出无条件的爱,但我们不可以无条件地为孩子牺牲我们原本拥有的人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和自己都能得到幸福的感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做个勇敢的家长,给孩子自信,给自己自信”,能让我们发现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吴缅的爸爸是一个背着“行囊和摄影包”走四方硬汉爸爸的形象,常年奔波在外,虽然无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在精神上时刻不忘给予孩子关心和照顾;爸妈分手后,妈妈一个人带吴缅,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幸福追求;冉东阳的妈妈,是成功的“爱心热线”主持人;马小跳的爸爸,是知名的玩具设计师;马小跳的妈妈,是痴迷橱窗设计的设计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和坚持自我的操守影响着家庭的未来。有智慧的父母不能只是个说教家和照顾者,更要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榜样和引导者,拥有自我的追求和精彩,家庭才会有幸福的味道。

解放孩子,首先要解放家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家长需在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前提下,直面两代人在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与冲突,尊重并信任孩子,赏识并激励孩子,示范并教育孩子,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引导、塑形的作用。杨红樱在作品中呈现的这样的家庭教育方法,给苦于无法理解孩子的父母打通了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路径,给中国现今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学校教育——追寻生命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依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未来社会的竞争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结果取决于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学校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

一、确立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目的

教育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要以此为衡量标准。教育目的建立在对教育现实的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是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和精髓,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承载着教育的理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在欧洲的中世纪,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神学教育目的论因此在此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神学教育目的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更应多关心的是灵魂,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这对我们思考人与教育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出现了社会本位目的论思想,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应当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思想只注意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而没有肯定教育对象本身,肯定有失偏颇。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为数甚多的教育学家如卢梭、福禄贝尔等人则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依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一种把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虽不免带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但其倡导的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等,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指出:“当代教育的沉疴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由于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的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也就失却了它本真的意蕴。”正是由于教育太沉湎于功利和实用,致使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受教育者常常忘却了追求人生的要义和自我的全面发展,忘记了关注自己生命的成长。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于教育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教育者劳动能力的发展及人的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其具体内涵的集中表现。我国在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方面的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校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是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精神等维度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种积极呼应。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价值、主动发展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激发学生生命的创造力,越来越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2003年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中重新认识了教育中的“人”的概念,以“具体个人”的基础性概念取代了教育学中“抽象人”的概念,并指出要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以学生为本,实施“尊重的教育”,倡导“生命课堂”,实现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是一项关注生命的工程,是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事业。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和思考,应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学校教育确立以生命为取向的教学目标正意味着学校教育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当做唯一的目的,而是要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成长,将促进生命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儿童是生命发展的个体,对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应尊重儿童的生命,在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与愉悦的同时,发展并运用自己的潜能,来促进生命的不断完善和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发现他们的潜能;行动的目的应该是发挥他们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潜能。”杨红樱在作品中这样表达着自己对学校教育目标的理解。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潜能是人的生命价值蕴藏的宝藏,积极发现并挖掘,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得到适合其本性的、自由的成长空间里,学会运用自身的潜能,创造出独特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使平庸的生命焕发辉煌,使不完美的生命趋向完美。

二、构建以生命关怀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结构框架。教学模式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人的身心发展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育条件下,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一种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所以在不同的教育观影响下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教育模式。以生命价值取向为指导思想,以“儿童本位”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关怀生命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生命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其操作程序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以此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