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1795700000027

第27章 扞卫童年——杨红樱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3)

教育呼唤游戏精神的回归。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像游戏一样对外界呈现一种开放、自由、平等、创造的姿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让教育活动充满无限可能而不是沿袭一种既定模式亦步亦趋。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平等、超越、快乐和满足,从而发展成遵守规则、具有创新精神的自由人,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一致目标,也成为时代发展的方向。在2009年5月30日《中国教育报》的“六一特刊”上刊载了这样一组专题文章——《游戏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植被”》,其中的编者按说道:真实生活是儿童生命力得到滋养的沃土,我们今天的教育尚需融入真正的游戏精神。儿童既需要理想人格的教育,也需要快乐、自由的游戏,顺应儿童的天性与铸就儿童健全人格之间完全可以找到一条相通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用现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去规范孩子、约束孩子向自认为是正确的方向发展,则很可能会扼杀孩子们的天性,损害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契机隐含在自由自主、愉悦快乐的游戏因子中,渗透游戏精神的教育活动方可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精神塑形的重要手段,游戏与教育对儿童来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无法分开。让游戏精神回归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让游戏精神成为一种教育的精神,就是要促发儿童的快乐情感体验,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自己或他人预设的各种发展目标;要尊重儿童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和表达,而不是用外在的规范一味束缚或压抑他们;要给儿童放飞梦想和激情的自由,从而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要让儿童用自主尝试、自由发现去取代中规中矩的说教,利用好奇与思考取代接受现成知识的灌输。游戏能为年轻的生命注入激情、创造体验、唤醒潜能,游戏让儿童在释放自由天性的同时,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实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论是参加“超级市长”的竞选还是创办儿童自己的“跳跳电视台”;不论是“调查穿山甲”还是救助流浪的动物,在没有成人社会的阻滞和干预的世界里,这些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探求着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体味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人格价值观的磨炼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是学生自愿自主的活动,学生只有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激发学生超越、创造的激情,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勇于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杨红樱教育理想的米兰老师是成功将游戏精神植入教学的典范。学生夏雪儿写了一篇颠覆春天的作文,在作文中,一反我们平时赞美春天的常规来批判春天,把春天比喻成隐形杀手、媚俗的女人、胸无大志的懒人、喜新厌旧的薄情郎。米兰老师在作文课上念了这篇作文,并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来进行评判。在米兰老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精彩看法。思辨、质疑、表达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米兰老师不因这是一次接受考核的授课就像秦老师讲公开课那样操练多次,而是放手让学生平等参与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这是一堂充满游戏精神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都拥有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空间,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思维的放松、精神的自由和地位的平等,置身其中,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将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在这种超越分数和名次功利之外的求知空间里,学生因自由投入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萌生了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这种自由快乐的状态中体悟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充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一再强调,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主张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他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使识字学习成为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一部分,使思维发展成为生活中一种意兴盎然的必须。在“快乐学校”里,师生一起星空下宿营、述说图书内容、经历想象中的探险游戏……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启迪智慧,丰富精神,而苏霍姆林斯基则在学生的快乐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无限幸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当教师认真投入、充满热情,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享受的时候,才会将蛰伏在教师自身以及学生身上潜在的审美因子唤起,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才能有助于和谐、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的创设。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物欲的驱使中解放出来,摆脱外在功利的束缚,以崇高的游戏的心态,专注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体验到其职业的幸福与愉悦;才能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结构,主动迎接教育生活中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才能自由舒展灵感的羽翼,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学生也只有超越仅仅为了分数和文凭而学的功利性目的,以游戏的自主心态来学习,才不会苦恼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无内外压力的环境中有所创造。杨红樱笔下的蜜儿老师是富有游戏精神的理想教育者形象,她用“寻宝”的游戏方式开启了学生们走向阅读的智慧之门;郊外的美丽晚课,触发了学生思想与探索的火花;在与学生共同营建的游戏场域——童心城堡中,蜜儿让学生亲身验证了勇敢与执着的力量,激发了创造和想象的热情……在游戏精神有效值的尺度规范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教育教学中,师生主动建构游戏场域,并在游戏过程中,主动求知,快乐表达、自由创新,最终实现教育的自由与发展。

游戏精神回归教育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理应成为贯穿整个教育领域的核心精神。当今在教育实践方面我们致力推行的一些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实验,特别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的对话教学、体验教学、自主教学、开放教学等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无不体现着教育中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自由的对话、沟通和创新,体现着一种鲜明的游戏精神。教育是生命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倡游戏精神,是教育教学顺应儿童天性、营造童年文化、扞卫童年生活的必由之路。借助游戏精神,激发教与学的兴趣,让师生共同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在努力学习和快乐成长两方面达成双赢,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应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

杨红樱始终强调,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随着新时期人本主义思想的提出,儿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尊重,摆脱了从属于成人的地位,成为了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给儿童自由、提高儿童与成人的沟通、对话、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让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方向。人性关怀是在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儿童自身潜力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突破,还是对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创新,杨红樱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人性关怀,体现着自由、平等、对话的教育新理念。“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种进人性关怀的种子,那么同情、怜悯、关爱、友善这些人类高贵的感情就不可能开花结果。”尊重学生的生命,欣赏学生的成长,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培养健康性情、形成良好人格,这是杨红樱人性关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闪烁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探索如同一道照彻东方天空的曙光,对当今的儿童教育具有极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我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人性关怀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软肋。童年期的孩子心智不够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给予适宜的心理疏导和真诚的人性关怀,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杨红樱提倡的理想教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塑造人是更重要的”。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基地,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呕尽心血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情感丰富、心中有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其次才是“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爱施教,引导孩子关心劳动关心小动物,带孩子走进书籍走进大自然,给他们心灵的滋养,这是关注人的终生与幸福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学习的榜样。杨红樱极为认可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灵滋养”的教育,她一再强调她的作品是“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的“鸡汤”。“孩子们缺乏他们真正需要的关怀、缺乏独立成长的空间。该怎么保护孩子的天性,怎么让他们的人格健全,怎么进行孩子们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我的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杨红樱在她的童话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永恒人性的观照:对“快活林”的寻找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给予永远比索取更让人感到快乐,帮助别人永远比算计别人更让人快活;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真心表达“爱”的声音,哪怕这声音说的很轻、很轻;跟着“小红船儿摇呀摇”,摇出一路的友善与爱,温暖每个难忘的童年;加入“欢乐使者”的“亲吻接力”,共同传递生活的美好和甜蜜;“北方的狼”为了那美丽的传说,穿过无垠的旷野和漫漫的黄沙,在青山绿水的南方上演了一曲正义与爱情的赞歌;七只淘气小鸡的天真、善良唤醒了潜藏在乖狐狸生命深处的善与爱;“亲爱的笨笨猪”更是在帮助和关心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美丽的文字,美丽的故事,滋养着美丽的童年,幸福与快乐的体验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充溢在成长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