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29

第29章 与众不同的头脑(1)

巴菲特看旅鼠效应。

1、旅鼠效应。

旅鼠是苔原地区固有的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分布于挪威北部和欧亚大陆的高纬度针叶林。旅鼠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常年居住在北极。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

正常时期,旅鼠在春天进行迁移以寻求食物与新的栖息地。但是每隔三年或四年,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由于高繁殖率与低死亡率,旅鼠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旅鼠在数量急剧膨胀之后,就会发生一种奇怪的现象:所有的旅鼠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到处叫嚷,跑来跑去,并且停止了进食。旅鼠们勇敢异常,充满挑衅性,肤色开始变红。它们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忽然有一天,这些小家伙们开始向一个方向出发,形成一队浩荡的迁移大军,一直跑到悬崖边,当来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前面的旅鼠收不住脚跳了下去,后面的旅鼠反正就闭着眼睛跟着前面的在跑,也都跳到大海里面去了。到了海里,拼命地游泳,拼命地挣扎,最后精疲力竭,整批整批地淹死,结果成千上万的旅鼠尸体漂浮在蓝蓝的大海上。这就是被我们大家熟知的与旅鼠有关的故事,也被世人称为“旅鼠效应”。人们至今未能弄明白旅鼠的行为机理。动物学家也曾猜想旅鼠的集体迁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食物供应不足或者更严酷的环境导致拥挤和生存竞争,从而引发荷尔蒙的变化并使其行为发生变化。

在当今炙手可热的股市中,确实也存在着一群这样的“旅鼠”。“旅鼠”喻指散户中不理智、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的人。巴菲特曾经拿旅鼠来比喻证券机构,股民就如同旅鼠的家庭,当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放大时,马上传到其他投资者的耳朵当中,因此就会出现投资者持续加入市场的现象,投资数量急剧上涨,市场也跟着迅速膨胀,这也就是市场中所谓的跟风效应,即“旅鼠效应”。

金融市场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地方,它就像女人的心情一样不可预测。有意思的是,投资分析师长期以来对人类行为的生物特性饶有兴趣。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介绍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则故事最早源自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一个石油勘探者,正在向他的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是为石油职员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这位勘探者想了一会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一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勘探者的请求。这位勘探者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石油职员蜂拥而出。圣·彼得非常惊讶,然后他便请这位勘探者进入石油职员的院子,勘探者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预示着一些真实的东西。”

在大自然中,旅鼠效应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可及团体归属感;二是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安全的。而这一效应在投资者身上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贪婪的疯狂而拼命追涨时,很少有投资者能冷静而理智地抵制购买的诱惑;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恐惧之中而拼命杀跌时,也很少有投资者能抵制抛售的冲动。投资者的这种跟风行为会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冲击,最终得到结果也注定是徒劳无功。事实说明,真正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预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家都看中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不断观察与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它的股价下跌到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时(被大多数投资者忽视),就会果断吃进。

很多投资者的不明智举动,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在投资的时候掺杂了过多的感情,缺乏独立思考的理智。成功的投资者不但具备高水平的专业价值评估,重要的是他们有抵制从众的意志和坚定地原则,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独立思考。

然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不注重独立思考的投资者却比比皆是。他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疯狂抢进杀出,往往没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表现出了很盲目和很草率的投资态度。在投资分析大师巴菲特看来,这些缺乏独立思考的从众者,就是自毁生命的旅鼠。巴菲特的这个比喻,也许会让那些整天在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双目紧紧盯着彩色屏幕的股民们非常泄气。因为他们的目光和焦灼的心情关注的正是当天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成功的投资者嘲笑的正是这样一群“旅鼠”。

事实上,巴菲特对此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在纽约存在着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职业投资家,但证券市场上却没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逻辑和理智的力量。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企业经理不能决定股价,他们只能希望通过公布公司的信息来鼓励投资者理智地行动。巴菲特的观察与分析可以说明:市场股价的严重不稳定性与机构投资者这种和旅鼠极为相似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投资者持有的股票的所属公司的业绩关系其实不大。

2、独立思考的魅力。

巴菲特投资理念是长期购买与持有,这与当今机构投资者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当股市稍有风吹草动时,机构投资者会迅速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买入或卖出)。他们的行为主要基于保护他们不至于跟不上市场的形势,而不是对公司良好的内在价值的体会。由此可以看出来,机构投资者已经俨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投资的心态与行为与那些钟意于一夜风流的人一样。也许不少人会这样说,机构投资者遵守的是分散投资这一传统准则,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更加可靠。对此,巴菲特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承认机构投资者的确是以更传统的方式投资,但是更传统的方式并不等同于更谨慎的方式。而且,谨慎的行动是来自于对事实的充分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业绩平平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智商问题,而是机构决策过程与规则产生的结果。机构投资决策通常是由一些小组或委员会制订的,那些小组或委员会对风行的组合理论有着强烈的喜好,对分散化投资非常欢迎,在他们的意识里,投资的安全性就是平均,他们实行的是模仿和推崇,独立思考并没有受到他们的关注。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巴菲特下面的一段话中。他说:“大多数基金经理没有积极开动脑筋,而是像个傻瓜一样进行决策,他们个人得失心太明显了。如果一个非传统的决策效果不错,他们会被上司拍拍背;但如果这个决策表现很差,他们会跌得很惨。因此,对他们来说,常规的失败是最好的选择。旅鼠的群体形象不佳,但没有任何一只旅鼠曾受到过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巴菲特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身边人的态度怎么样,他始终走在自己思考的路上,始终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投资。

独立思考是巴菲特在投资市场中屡屡获胜的秘密武器。巴菲特勤于思考,这让他对世间万物秉持着一种批判的内省态度。2007年3月1日,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描述了他对接班人的要求: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情绪稳定;三是对人性和机构的行为特点有敏锐的洞察力。

独立思考被放在首位,足见巴菲特对其的重视程度。巴菲特本人即是独立思考的典范,有人这样描述他的投资行为:“他很少读投资专家的分析报告,也很少看一些财经信息,对那些所谓内幕消息更是置之不理。他看重目标公司的数据,冷静观察,仔细分析,然后准备长期持有。”

事实上,巴菲特特别喜欢阅读。广泛的阅读,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独立思考,又是他在股票投资中愈战愈勇的秘密武器。通过阅读能够积累思想,关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证券,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一劳永逸。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能够避免那种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投资行为和模式,避免投资倾家荡产。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波动无常,只有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才能保证在混乱的局势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才能看清市场走向。

巴菲特的朋友拜伦·卫思曾这样评价他:“只有冒险的观念才能深深地吸引巴菲特,他喜欢了解事情的本质,年轻的时侯就喜欢做一些哲学理论研究,这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在金融市场上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