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1799300000038

第38章 牛市?熊市?(5)

巴菲特认为,从长期来看,股市的前景总体上是光明的。当然这要求投资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正视这头大黑熊。正如前文所述,无论它如何嚣张,如何凶猛,如何杀人不见血,

它总会死的。所以,巴菲特看到的并非黑熊的蛮横残暴,而是它所留下的财富。

如果说他与熊牛的对决并不足以展示股神的辉煌业绩,那么他收购美国运通公司,无疑是对股神威名的全方位解读。或者可以反证出他为何能对熊牛应对从容。

巴菲特曾说:“当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机时,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就悄然来临。”这是他在熊市运用过的法则,如今同样适用于美国运通。

美国运通公司创建于1850年,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它所经历的风雨远非其他企业可比。尽管现在这家企业已成为多元化的全球旅游、财务及网络服务公司,提供签帐卡及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策划、投资产品、保险及国际银行服务等业务。但是在此之前,如果不是巴菲特出手,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很可能被肢解甚至消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运通公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产品代表着时尚生活的潮流。随着民营航空事业的发达,使得中产阶级也可以乘坐飞机旅行。而旅行支票就是运通公司给他们签发的“通行证”。这被媒体形容为“永不拒付的支票”具备与现金同等的支付功能。1958年,运通公司开始发行运通卡,短短5年之内,运通公司便拥有了1000万用户。应该说运通卡给美国公民带来了一次货币观念的革命,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人们出门旅游无须再携带现金了。以至于《时代周刊》宣告“无现金的社会”已经到来。可见这是一家前景广阔的企业。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觊觎良久,他深知“别人钱”的妙用。因而在长久研究跟踪之后,他知道美国运通公司是一家很不错的企业,因为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如何把它收入囊中成了巴菲特日思夜想的难题。

不过,这并没让巴菲特烦恼多久,因为很快机会就来了。1963年,运通公司位于新泽西巴约纳的一个经营仓储业务的子公司给挂牌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运通公司股票带来了一场灾难。由于该子公司错误地签发了有关色拉油的仓储收据,使得这场浩劫迅速席卷了整个企业。当债权银行拿着仓储单去提货时,惊讶地发现仓库里的货物不是色拉油而是海水,这意味着运通公司的仓储子公司开具了虚假的仓储单,由于金额高达上亿美元,致使仓储子公司无力支付,只得登记破产。这张收据欺骗性的证明了在新泽西州的贝恩尼市有大量的桶装色拉油库存,由此造成了一场所谓的安东尼迪安杰里斯色拉油丑闻。

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由于美国运通公司收藏着大量的油罐和签发的收据,以至这些收据可以被当作是金融交易的证据。后果可想而知,美国运通被无辜卷入了这场可怕的灾难。其后它们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如果不是美国运通公司自以为是,他们有能力承担数十亿美元损失的责任,也许一切还有救。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次危机的爆发有可能卷走全部的股东权益,使公司的净资产变成负值。

1963年11月22日,公司的股票从60美元每股跌到了56.5美元每股,当股市在肯尼迪遇刺之后重新开市时,更是跌落至每股49.5美元。立时市场留言四起,似乎运通公司将要破产已成为既定的事实。

就在事态不断恶化的时候,只有巴菲特还保持着清醒。他把这次事件看做是股东们的一次性股息损失,但整个公司仍是完整的。巴菲特看准的是美国运通的结算信用卡以及旅行支票业务,并且认为这两者的力量使美国运通公司无懈可击,足以让美国运通公司度过这次危机。

因为巴菲特知道,现金流就像是低息贷款一样重要。于是,他想亲自让人们相信:美国运通公司的基本业务不会受到这次丑闻事件的负面影响。为此,这位股市大亨亲自前往奥马哈罗斯的牛排屋做了一次现场调查。他就坐在临近收款机的位置,一边和店主闲聊,一边观察着顾客们的交款情况。调查的结果很令巴菲特振奋,因为事实证明无论传言的可信度有多高,罗斯店的顾客们还是继续使用美国运通卡来付餐费。由此他断定圣路易斯或芝加哥以及其他牛排屋的情况也应当如此。于是,为了慎重起见,他又到奥马哈的银行和旅行社去做实地考察,结果同样是喜人的。人们一如既往地用旅行者支票给日常交易结账。后来,他还去过出售美国运通汇票的超市和药店做进行实地探访。尽管结果不出乎他的预料,但这位谨慎的投资者还是设法去和美国运通公司的竞争对手闲聊。一番细致地调查让他得出了两个结论:首先,美国运通的主营业务丝毫没有受到丑闻的影响;其次,美国运通的商标是世界上畅行标志之一。

但是这里恐怕有人会提出疑义。因为从实体有形资产的价值角度来看,美国运通公司不符合格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中安全边际的要求。那么何以巴菲特勇于突破这一原则呢?事实上,巴菲特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眼光,即便是老师也难以匹敌。他把运通公司的商誉当作可带来现金流的无形资产。因为在全美,不仅运通公司拥有80%的旅行者支票市场,还是付费卡业务的主要控制人。这一地位从来不曾被动摇过,当然,事实证明它也不可能被动摇。无形资产在现在将来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甚至任何领域都不例外。而运通商誉这一无形资产尽管没有记录在册的实体价值,但却同样拥有巨大的财务价值。过去十年内运通所赚到的大量利润甚至主要是由这一无形资产带来的。因此这次“色拉油”事件,尽管给债权人带来了损失,导致了仓库的破产,甚至让运通公司损失了大量现金,但却没有给旅行支票和运通卡的用户带来任何的不便,也没有给运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造成损失。这正是默多克判断运通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股神的确出手不凡。

股神与普通投资者的区别何在?当华尔街的人们发疯似的抛售运通公司的股票时,巴菲特却稳坐钓鱼台。到了1964年,股票市场疯狂到了如此地步,出现了空前的低价—35美元每股。几乎所有人都为此而惋惜,眼看着一个企业的大厦即将“倒塌”。

可是巴菲特却抖擞精神,把自己的1/4资产用来买运通公司的股票。如此一来,巴菲特打破了他在一次性投资中使用其合伙公司资金不超过25%这一原则,但是,这次“违规”不但没有让他付出代价,还使得他的金融帝国多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他也因此刷新了在一些大公司暂时受挫时,大胆买进这些公司股票的记录。当运通公司总裁克拉克向仓储单的持有人提供了6000万美元以求与仓储子公司的债权人和解之时。股东们却因此而起诉他,而巴菲特的表现截然相反,他对困境中的克拉克伸出了援手。在法庭上,巴菲特告诉股东们,不仅不该起诉富有远见的克拉克,还应该感激他。事实证明,巴菲特并非砌词狡辩,因为就在诉讼还未了结时,股价已然开始回升。

由此克拉克把巴菲特视为知己,认为“任何在那种时候买进的人都是我们真正的同伴”。而在巴菲特眼中,固然看中克拉克的才华,但他也更喜欢运通公司的产品,因此后来仍旧持续不断地增加持股量。

事情的发展在向巴菲特预定的轨道行进着,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了3倍,这就是巴菲特的投资信条:当一家大公司突遇挫折时,给予积极关注。到2006年底,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仍然重仓持有美国运通公司12.6%的股份,总市值高达77.53亿美元。而在巴菲特希望永久持的三只股票中,运通排在第2位。它给巴菲特带来的价值是常人难以估算的。

智慧锦言。

不得不承认,股神名副其实。他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如鱼得水,是基于他自身总结出的独特投资理念,即在公司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进,然后静等回升。巴菲特相信自己不是在购买股票,而是持有一部分公司资产。从而与它一起等待收益的来临。

一场豪赌。

1、“所罗门”事件。

当然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赌神为何在熊牛二市中套取利润犹如探囊取物般轻松。那就是著名的“所罗门”事件。20年前的美国大股灾期间,当所罗门兄弟需要帮助的时候,巴菲特毅然挺身而出,出资数亿美元收购前者12%的股份,从而使得这家老牌投资银行得以重生。而巴菲特自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也因此而转到了巨额利润。

作为巴菲特的老师,同时也是业内的大师级人物,格雷厄姆以长期投资著称于世,而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巴菲特也始终奉行这一理念。不做赌徒。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当熊市走到尽头之际,谁放下武器谁就会失去到手的财富。再直白点说,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巴菲特也不会放弃任何豪赌一把的机会。

事情发生在1991年的8月,这是一个令华尔街永远铭记的时刻。所罗门一位名叫莫舍的交易员涉嫌非法投标,爆出丑闻。仅仅一夜之间,这家老牌的巨型投资银行便受到了舆论的压力,公众的质疑。没过多久,华尔街就开始传言所罗门即将关闭,而财政部也取消了所罗门参加债券拍卖的资格。更为可怕的是,公司还面临来自司法部的制裁,因为这将导致营业全面停顿。但这不仅是一家银行关门的小事,因为所罗门是美国政府国库券的主要交易商,是四十家具有特许权的公司之一,能够向联邦政府买进短期、中期及长期国库券,然后转卖给客户,美国境内及海外的个人、企业及他们政府都有投资美国国库券,因为他们信任美国政府及其公共财政体系,但事实证明这种体系本身赖以运作的信任基础极为薄弱,而且有些专家提出自己的担心,当所罗门的违法行为发生后,将会破坏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声誉,进而提高政府举债融资的成本。那么像所罗门这样规模的投资银行倒闭之时,很可能也是引起金融市场大崩溃之日,因为当时它的资产总金额是1500亿美元。

这次巴菲特也被卷入其中,原本他是可以避免的。为此他不惜和多年的搭档曼格发生强烈的争执,巴菲特是在进行一场冒险,更确切的说他压上了自己数十年的声誉。这是伯克希尔所遇到最具杀伤力且是众所周知的麻烦开端,媒体披露所罗门违法“轧空”总值122亿美元的中期国库券,而伯克希尔持有这家纽约投资银行发行的大量优先股。于是,巴菲特决定拼了!

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游戏结果很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一家投资银行碰到这样的危机往往其结果是必死无疑。而参与的人只能成为它的殉葬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巴菲特一家暂任所罗门公司不拿工资的董事长。以其雷厉风行地做事方法迅速处理了事故责任人,重组了公司最高管理层。很多人看出,巴菲特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切生意以法律为中心。他不仅命令公司停止与石油交易商、亡命之徒马克·里奇做生意。并严令公司上下停止那些“打擦边球的生意”,甚至是有瑕疵的客户也被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