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490年在位。鲁昭公二十五年(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因鲁乱适齐,景公问政当在此年。“政”,指为政大法。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君当如君,臣当如臣,父当如父,子当如子。
信如:“信”,诚、真。“如”,若。
吾得而食诸:“得”,能够。“诸”,“之乎”合音。
【训译】
齐景公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景公说:“好啊!如果真的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到它吗?”
【章旨】
此章论为政之要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处理好社会及人伦关系,以保持社会安定。
十二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
【校】
其由也欤,“欤”旧作“与”,改今字。
【释】
片言:“片”,半也。片言,一言半语。旧或以“片”为“偏”,释“片言”为一偏之言。以一偏之言而断狱,不可曰“可以”,且单凭一偏之言亦必不可以断狱。
折狱:“折”,断也。“狱”,讼事、官司。片言折狱,极言其明断。
【训译】
先生说:“一言半语(就)可以断官司的,大概是仲由吧!”
【章旨】
此章疑是讲子路行事果断。
十三
12·13子路无宿诺。
【校】
按:此句旧与上合作一章,义不蒙,今别。
【释】
无宿诺:“宿”,夜也,谓隔夜。“诺”,承诺。无宿诺,言当天必定完成对人的承诺。旧释“宿”为留、拖延,非,若为此义,当云“不宿诺”。
【训译】
子路没有隔夜的承诺。
【章旨】
此章赞子路能及时兑现诺言。《公冶长》(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正是无宿诺的表现。
十四
12·14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释】
听讼:“听”,治、审理。“讼”,诉讼。
犹人:如人也。
必也:指必使听讼。旧连下为句,非。
无讼:无有诉讼之事,即诉讼不兴。
【训译】
先生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让我去做),(我会)使没有诉讼吧!”
【章旨】
此章记孔子对其听讼能力的自信,亦见其欲使天下无讼的意愿。孔子为司寇,盖以此也。
十五
12·1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释】
政:指从政、搞行政。
居之:居为政之位。
行之:行政、处理政事。
【训译】
子张问(怎样)搞行政,先生说:“在职没有懈倦,办事要用忠心。”
【章旨】
此章论为政,教人敬业奉公。居之无倦,是敬其业;行之以忠,是无私心。
十六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
成人之美:“成”,成全、促成。“美”,一切美善之事。
恶:一切丑恶不良之事。
【训译】
先生说:“君子成全人的好事,不成全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章旨】
此章劝人成人之美。君子有仁德,故成人之美;小人无仁德,故成人之恶。
十七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释】
季康子问政:“季康子”,季孙肥,哀公时执政。参2·2注。“政”,指执政。
政者,正也:以音训。“正”,端正、平正、公正。
子帅以正:“帅”,同“率”,率领、做表率。
【训译】
季康子问(怎样)执政,孔子回答说:“(所谓)政,就是正。您(如果)以正做表率,谁敢不正?”
【章旨】
此章言为政在于正身。
十八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之不窃。”
【校】
苟子不欲,“子”后旧有“之”字,涉下句衍,从皇本等删。
【释】
苟子不欲,虽赏之不窃:“苟”,如果。“欲”,贪欲。季康子贪,故孔子言此。
【训译】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贪欲,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偷。”
【章旨】
此章言治盗在于不贪,就季氏实际说。在上者贪则民贫,贫极则窃。故治盗之根本在于治贫,在于均,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十九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校】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旧无二“也”字,后人误删,今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唐写本补。
【释】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若,假设之词。“杀”,诛杀。“无道”,不行正道之人,坏人。“就”,成就。
君子之德:“君子”,谓在位者。“德”,品德、德性。
小人:谓百姓。
草上之风,必偃:“上”,加也。“上之风”,加之以风。“偃”,仆倒。
【训译】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行政的办法道:“如果杀了坏人来成就好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您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您想让善良,百姓就善良了。(因为)执政者的德性像风,老百姓的德性像草;草被风一吹,一定会(顺势)倒伏。”
【章旨】
此章言执政在于从上化之。
二十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矣’?”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校】
尔所谓达矣,“矣”,旧作“者”,改从正平本及敦煌诸本。
【释】
士:男子而任事者。
达:显达、通达。
闻:闻其名、有声望。
邦:国,指朝廷。
家:卿大夫之家。
质直而好义:“质”,本质、品质。“直”,正直。“而”,而且。
虑以下人:“虑”,思也。“下人”,居人之下。
色取仁而行违:“色”,貌,表面。“行”,实际行动。“违”,指违仁。
居之不疑:“居”,处也。“之”,指仁名。“疑”,怀疑。
【训译】
子张问:“干事的人怎样就可以称之为通达了?”
先生说:“什么意思,你所说的‘通达了’?”
子张回答说:“(就是)在朝廷(做事)一定知名,在卿大夫家(做事)一定知名。”
先生说:“这是出名,不是通达。那通达,(是指他)品质正直而主持正义,察言观色而思居人下,在朝廷做事一定显达,在卿大夫家做事一定显达。那出名,(是指他)表面上取向仁而行动上违背仁,(又)以仁自居而不怀疑,在朝廷(做事)一定知名,在卿大夫家(做事)一定知名。”
【章旨】
此章论闻、达。闻者多沽名钓誉,达者乃有实际行动。
二十一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欤?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欤?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校】
修慝,“修”旧作“脩”,改本字。
按:三“欤”旧皆作“与”,改今字。
【释】
舞雩:祭天求雨用的土台,在曲阜城南。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
修慝:“修”,治而去之。“慝”,恶念。
辨:析也。
先事后得:“事”,做事、劳动。“得”,获得、收获。
攻其恶:“攻”,攻击。“其”,用同“己”。
无攻人之恶:“无”,犹不。
一朝之忿忘其身:言因一朝之忿而忘其身。“一朝之忿”,偶然的忿怒。
【训译】
樊迟跟着(先生)在舞雩台游玩,(顺便)问:“请问(怎样)提高道德、根治恶念、辨析迷惑?”
先生说:“问得好!先做事后获得,不是提高道德吗?攻击自己的恶不攻击别人的恶,不是根治恶念吗?因偶然的忿怒而忘了自身,并连累到自己的父母,不是迷惑吗?”
【章旨】
此章就樊迟实际而言崇德、治慝、辨惑。盖樊迟有不事而得、好攻人恶、怒而犯浑之毛病,故孔子如此说。
二十二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校】
问智,“智”字旧皆作“知”,从皇本及敦煌诸本改。下同。
向也,“向”旧作“乡”,改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诸本。
举直措诸枉,“措”旧作“错”,改本字,与《子路》篇一律。
【释】
举直措诸枉:“措”,置也。“枉”,曲也。
富:弘富。
皋陶:音高摇,舜辅臣。
汤:商开国之君。
伊尹:汤辅臣。
【训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关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先生说;“了解人。”
樊迟不明白,先生(又)说:“把直的拿来放在曲的上面,能使曲的变直。”
樊迟退下来,见到子夏,问:“刚才我去见老先生问什么是智,先生说‘把直的拿来放在曲的上面,能使曲的变直’,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寓意弘富的话呀!(比如)舜当天子,从民众里面选人才,举用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远去了;汤当天子,从民众里面选人才,举用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远去了。”
【章旨】
此章论仁、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举而两得,故曰智。子夏所解,未必合孔子知人为智之义。
二十三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校】
忠告而善导之(皇本等作“忠告而以善导之”),“导”旧作“道”,从皇本改今字。
【释】
友:指与朋友相处。
导:引导、劝导。
不可:指不听忠告不从劝导。
【训译】
子贡问(怎样)与朋友相处,先生说:“忠心地告诫他,好好地劝导他。(他)不听从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章旨】
此章言处友之方。
二十四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释】
文:文德、文雅。
辅:辅助。
【训译】
曾先生说:“君子以文德会朋友,以朋友辅仁德。”
【章旨】
此章言会友的方法及其目的。“以文”,谓不以粗俗鄙野之道,非必《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