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802600000032

第32章 子路第十三(2)

孔子回答说:“语言不可能这样,(但)它很接近。(比如)有人说:‘我当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乐于)说话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他的话好而没有人敢违抗,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他的话不好而没有人敢违抗,(照此下去,)不就接近一句话就使国家灭亡了吗?”

【章旨】

此章讲一言而兴邦、丧邦的道理。

十六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校】

按:“悦”旧作“说”,改从皇本、正平本。

【释】

叶公问政:“叶”,旧音涉,楚邑名。“公”,犹鲁之邑宰。

近者悦:“悦”,使之悦。

远者来:“来”,使之来。

【训译】

叶公问(怎样管理)行政,先生说:“近处的使他高兴,远处的使他赶来。”

【章旨】

此章论为政之道。盖叶邑之民怨而远人不来,故孔子言此。

十七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校】

毋欲速,“毋”旧作“无”,从《释文》、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

毋见小利,“毋”旧亦作“无”,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

【释】

莒父:鲁邑名。

毋欲速:“毋”,不要。“速”,快速、速成。

小利:眼下之利。

欲速则不达:“达”,至,到达目的地、达到目的。

【训译】

子夏做莒父邑宰,问(怎样处理)政事。先生说:“不要图快,不要看眼下的利益。图快就达不到目的,看眼下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章旨】

此章亦论为政。盖莒父之政久废,而子夏欲速成之,故孔子言此。

十八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释】

吾党有直躬者:“党”,乡里。“躬”,身。“直躬者”,直身而行、生性耿直之人。旧或以“直躬”为人名,非。

攘:偷,窃取。

隐:隐瞒,隐讳。

【训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生性耿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而他出来作证。”

孔子说:“我们那里的耿直者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耿直(也)在其中了。”

【章旨】

此章论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父子人伦之直,故曰直在其中矣。

十九

13·19樊迟问行,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校】

樊迟问行,“行”旧讹“仁”,形相似,今改正。

【释】

行:行动、行身。

居处恭:“居处”,在家。“恭”,谦恭有礼。

执事敬:“执事”,做事。“敬”,严肃、认真。

与人忠:“与人”,对人。

夷狄:泛指周边文化落后地区。

【训译】

樊迟问(怎样)行身,先生说:“在家谦恭有礼,做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耿耿,即使去华夏以外的地区,也不能放弃。”

【章旨】

此章论行身。旧以“仁”释,义不合。

二十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校】

乡党称悌焉,“悌”旧作“弟”,从皇本、正平本及敦煌一本改今字。

硁硁然小人也,“也”旧作“哉”,从正平本及敦煌二本改。

【释】

士:能任事者。《说文》:“士,事也。”孔颖达《诗·褰裳》疏:“以其堪任于事,谓之为士。

行己有耻:“行己”,行身。“有耻”,知廉耻。

言必信,行必果:“信”,诚信、守信。“果”,完成、有结果。释果断非。

硁硁然小人:“硁”音吭,《说文》:“击石声。”“硁硁然”,实愨之貌。“小人”,劳动者、小人物。

斗筲之人:“斗”,酌酒之器,羹斗。《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旧释为容十升之斗,不知孔子之时尚无其量。“筲”,音稍,《说文》作“ ”,“饭筥也,受五升。”斗筲之人,犹今所谓酒曩饭袋。旧释为器识狭小之人,非本义。

何足算:“算”,数也。或释“选”,非,已从政,何言选?

【训译】

子贡问道:“怎么样就可以称之为能干事的人了?”

先生说:“行身有廉耻,出使四方不辱君命,(就)可以称之为能干事的人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

(先生)说:“宗族中间称他孝,乡亲里边称他悌。”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

(先生)说:“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有结果,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小人物,(不过)也可以算次一等的了。”

(子贡又)问:“当今(那些)从政的怎么样?”

先生说:“噫!酒曩饭袋,哪里算得上?”

【章旨】

此章论士行。士有数等,最基本的条件是言必信,行必果。

二十一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释】

不得中行而与之:“中行”,行为居中,性格不缓不急之人。“与”,在一起。

狂狷:指狂者、狷者。狂者,做事激越疯狂之人。狷者,做事狷急跳越者。

狂者进取:激越疯狂,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狷急跳越,故有所不为。

【训译】

先生说:“(如果)得不到做事行为适中的人与他一起共事,而又必须要有,(那就)和疯狂狷急的人吧!(因为)疯狂的人有进取之心,狷急的人有所不为。”

【章旨】

此章言共事当与狂狷者。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而行为缓惰之人,则难于成事,故不与。

二十二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

【校】

“为卜筮”,旧作“作巫医”,与下“不占而已”不谐,盖“筮”先讹为“巫”,后人从而改,今据《礼记·缁衣》及《金楼子·立言》所引改。《礼记·缁衣》引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先仲氏曰:“《缁衣》前后所引,皆避筮之事,故曰不占而已。不占者,正言不可为卜筮也。”

又“不占而已矣”上旧有“子曰”二字,后人所增(或旁注阑入),今删。

【释】

南:谓南国、南方。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恒”,常也。“无恒”,谓言行变化无常。“卜筮”,占卜、占筮,即算卦,预测吉凶。用龟曰卜,用蓍曰筮。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之文。“恒”,谓恒久、坚守。“德”,德行,言行。“或”,将也。“承”,受也。“之”,犹其。“羞”,羞辱。

占:占卜、占筮,预测吉凶。

【训译】

先生说:“南方人有话说:‘一个人如果变化无常,不能给他问龟求卦。’说得好呀!(正像《周易》说的:)‘不坚守他的德行,将会蒙受它(带来)的羞辱。’(所以,只有)不占问罢了。”

【章旨】

此章言人当有恒。将受其羞,何需占?

二十三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

和:《说文》:“相应也。”引申谓融合,指本质上的合。

同:《说文》:“合会也。”即会合、聚合,形式上的合。

【训译】

先生说:“君子(与人)融合而不聚合,小人(与人)聚合而不融合。”

【章旨】

此章言君子、小人交人之不同。君子诚而知大义,故和而不同;小人伪而计小利,故同而不和。

二十四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释】

乡人皆好之:“乡人”,一乡之人。

【训译】

子贡问:“一乡人都喜欢他,怎么样?”

先生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人都讨厌他,怎么样?”

先生说:“也不行!不如一乡的好人喜欢他,一乡的坏人讨厌他。”

【章旨】

此章论做人当有原则。乡人有善者有不善者,若乡人皆好之,则其人亦必有善有不善,故不可;若乡人皆恶之,尤不可。唯乡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则其人亦必善而不恶。

二十五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校】

按:诸“悦”字旧皆作“说”,从正平本及唐写郑本改今字。

【释】

君子、小人:以人格分。

事:事奉、服事。

悦:谓取悦,使高兴。

道: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

器之:以之为器,按才使用,取其所长。

【训译】

先生说:“君子容易事奉而难以取悦,不用合理的方法取悦,(他)不高兴;(而)他用人的时候,就像用器皿一样,(取其所长。)小人难以事奉而容易取悦,即使用不合理的方法取悦他,他也高兴;而用人的时候,(他)却求全责备。”

【章旨】

此章论君子、小人悦人、用人之不同。

二十六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

君子、小人:以人格分。

泰:大也,谓自大。

骄:骄傲、傲慢。

【训译】

先生说:“君子自大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自大。”

【章旨】

此章论君子、小人行为作风之不同。

二十七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释】

刚毅:“刚”,性格刚强;“毅”,行事果毅。

木讷:“木”,麻木,形容反应迟钝。“讷”,语言迟缓。

仁:指仁者。

【训译】

先生说:“性格刚强行事果毅,反应迟钝语言迟缓,(这样的人)接近仁者。”

【章旨】

此章论仁者的性格与行为表现。

二十八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校】

按:此言“士”,不当涉及朋友、兄弟,“朋友”、“兄弟”二句疑编者误解“切切偲偲”而所加之注文,本于《曾子》。《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兄弟僖僖,朋友切切。”“切切”与此异。

【释】

士:能任事者。

切切:急切之貌。

偲偲:音腮腮,强力之貌。《说文》:“偲,强力也。”

怡怡:和悦之貌。

【训译】

子路问道:“怎么样就可以称之为能干事的人了?”

先生说:“(做事)急急切切,(身体)强强壮壮,(容颜)和和悦悦,(就)可以称为能干事的人了。”

【章旨】

此章论“士”容。旧以“切切偲偲”为一词而释为相切责之貌,非。

二十九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释】

善人教民七年:“善人”,性格善良的君主,指周文王。“教”,教化。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累德行善”,而后有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诸事,是民能即戎也。“七年”,当指自即位至伐犬戎之年。

即戎:“即”,就也。“戎”,兵也。“即戎”,就兵打仗。

【训译】

先生说:“性格善良的君主教化百姓七年,(百姓)也可以拿起武器打仗了。”

【章旨】

此章言战不可不教。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说明善人亦教民战。

三十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释】

以:用也。

不教民:即不教之民,“教”指教战。不教之民,未经训练之民也。

【训译】

先生说:“用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这叫抛弃他们。”

【章旨】

此章言战必教。不教则不习,安能战?不能战,必丧亡,故曰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