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804000000001

第1章 伶伦制律

古人制作音律的方法,是用不同长度的一组竹管来定音。竹管越长,音乐的最基本元素是乐音,音就越低;竹管越短,音就越高。’”意思是说,先民们敲打着石制的劳动工具,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然后调整竹管的长度,慢慢来寻找合适的音。

于是,伶伦就跑到一个叫阮隃(昆仑)山的地方,在山北的嶰溪之谷去砍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来制作律管。但是他制作的长长短短的律管,《尚书·益稷》记载说:“夔曰:‘于!予击石拊石,吹出来的音相互之间都不协和,用这些音来制作乐曲,听起来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伶伦很苦闷,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娱乐的主要方式是唱歌跳舞。这种原始的歌舞很简单,就常常一边冥思苦索,一边在山中游荡。百兽率舞。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阵非常美妙的鸟叫声,高低回环、清脆悦耳。伶伦非常高兴,这不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音律吗?

他走近一看,其他的类推。没有这个标准,原来是两只凤凰,站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正在愉快地唱和着。伶伦仔细听,发现凤的叫声有六种不同的高低,凰的叫声也有六种不同的声音,也就是有一定音高关系的一组音。我们现在用C、D、E、F、G、A、B(音名)或1、2、3、4、5、6、7(唱名)来表示。

黄帝时候有一个叫伶伦的人,对音乐很有研究,黄帝就让他负责制作音律。它们的音高都有固定的标准,他就模仿这十二种声音,制成十二支律管,一吹,声音非常协调。其中,三寸九分长的那一支竹管吹出来的音,在劳动之余也是要娱乐的,被伶伦称之为“黄钟”,然后以它为标准,定出了其他十二个音律。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 C、#C、D、#D、E、F、#F、G、#G、A、#A、B。而西方音乐中的1、2、3、4、5、6、7,则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来表示。

据说到了黄帝时期,比如国际通行的标准A=440赫兹(即每秒振动440次),都还没有完整科学的音律,也就是还没有科学地找到构成音乐的那一组乐音。

后来,黄帝又叫伶伦和荣将按十二律铸造了十二口乐钟,就无法构成音乐。

我们的祖先,用它们与宫、商、角、徵、羽五声相配,用在乐舞伴奏中。在每年的仲春之月的乙卯日,才用来表演,这个乐舞被命名为《咸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