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密码之谜
1805000000012

第12章 密码文化之谜(1)

伏尼契手稿密码之谜

观点:连世界顶尖的密码高手也无法破解“伏尼契手稿”中的密码之谜,如果它不是一种高深的密码或史前文字,那么它就是一个诓骗后人的骗局。

“伏尼契手稿”是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的手稿之一,自发现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在这近一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密码大师们都试图挑战它,均以失败告终。这份几百年前诞生的手稿,至今还是如一个沉默的谜一样,挑战着密码界。

“伏尼契手稿”发现于1912年。美国珍本书商伏尼契在罗马附近一所耶稣会大学逛图书馆时,发现了这本厚达232页的手稿,故手稿被命名为“伏尼契手稿”。这份长7英寸、宽8英寸的手稿十分独特,它的内容以奇特的天书一般的文字写成,其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占星术图片符号和美女出浴等奇特的图片,似乎由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或草药医生所著。从手稿中所画人物的发式来看,当属15世纪到16世纪的作品,手稿中还有一些文字说明,1586年,这份手稿曾一度为神圣罗马谜一般的“伏尼契手稿”

帝国的鲁道夫二世所有,并从他手中流传到一些贵族和学者手中。17世纪末的时候,手稿突然消失了,直到200年后的1912年,经由伏尼契的发掘而又重见天日。

伏尼契如获至宝,认定这份手稿中隐藏着巨大的信息,将其买了下来,并广邀密码界顶尖专家来破解这份奇特的手稿。但是显然,这份手稿超出了密码专家的经验范围,它既不符合任何一种已知的语言,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破译密码的方法找到破绽。

顶尖的密码学家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而来,但都扫兴失望而归,没有一个人能解开“伏尼契手稿”中的秘密。

1921年,美国宾州大学哲学教授纽柏德宣称,他破解了“伏尼契手稿”密码。他指出,将伏尼契手稿中的字母放大之后,会发现一些小笔画,这种小笔画是古希腊的一种速记文字。据此,他推断“伏尼契手稿”

是13世纪的哲学科学家培根所撰,内容主要反映了他的发现。不久,他的发现即遭到了反驳,批评者证明,那些所谓的小笔画不过是墨水的自然裂痕罢了。

纽柏德的失败只是一系列错误解读的开始。随后的几十年里,陆续有人宣称自己破译了“伏尼契手稿”密码,例如,1940年,业余解码家费利和史壮,曾将伏尼契手稿中的字母以密码代换法转化成罗马字母,结果得到的文字毫无意义;美国军方密码人员在闲暇之余,破解了几乎所有古代密文,却对伏尼契手稿一筹莫展;1978年,喜欢在业余时间研究文献的史托济科指出,伏尼契文其实是以乌克兰文写成的,只不过其中的元音去掉了。但接着根据他所说的方法转译出来之后,人们发现内容与插图并不吻合……一系列的挫败,让人们对“伏尼契手稿”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有人认为,“伏尼契手稿”并非什么高明的密码,只不过是某个疯狂的炼金术士制作出来用来骗鲁道夫二世的,据说,鲁道夫二世买下这份手稿总共花费了600达卡特金币(约为5万美元)。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伏尼契手稿可能是通过一个随即文字产生表制作出来的,而这种工具早就已经弃之不用了,所以人们很难识别出来。英国基尔大学的计算机专家戈登·鲁格还曾利用一种名为“卡丹格子”的加密工具,创作出一本与“伏尼契手稿”有着相同特征的书。

鲁格认为,“伏尼契手稿”是英国伊莉莎白时期的冒险家爱德华·凯利所制,为的就是从嗜爱神秘书籍的鲁道夫二世那里骗取钱财。反对者认为,鲁格的作品不足为证,他只有制作出一本与“伏尼契手稿”完全一致的书,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也有人认为,伏尼契文十分之复杂,而且还有厚厚的232页,一个中世纪的骗子怎么可能制造出如此庞杂、结构和文字的分布又有许多精微规律的手稿呢?一些解码者在通过仔细地观察之后,发现“伏尼契手稿”中的文字隐藏着一些精微的规律。例如,一些常见字母每行都会出现两三次,而且文字的组成结构也具有相当的规律性。像手稿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音节qo,总是作为前缀出现,另一个常见的音节chekd的使用也很有规律性,它有时做前缀出现,但一旦和qo同时出现时,一定会出现在qo的后面;伏尼契手稿中的文字长度呈现二项分布的特征,也就是说,一般的常见字都是由5到6个字母组成,而那些字母较多或较少的字,它们出现的频率与对称钟形曲线的最高峰相比则大幅降低。这种分布规律与人类语言极为不同,因此,人们猜测,伏尼契手稿或许是某个失落文明或者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作品,它超出了人类的认知经验,因此无法被人类所破解。

“伏尼契手稿”一直是密码界悬而未解的谜,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如今,这份令解密者蠢蠢欲动却又束手无策的手稿保存在耶鲁大学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内,静静地等待着世人揭开谜底的那一天。

鲁道夫二世

鲁道夫二世(1552年—1612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奥地利大公。

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在政治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不过鲁道夫喜爱神秘艺术和知识,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拥护者,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包括骑马、钟表、收藏珍宝、艺术品和科学,在1627年发表了可以计算太阳、月亮和行星运动的《鲁道夫星行表》。可以说,鲁道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密码机

密码机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用的设备。密码机由密钥、信息输入装置、编码器和信息输出装置组成。加密是将输入密码机中的明文变换成以一定代码表示的字母或数字的随机暗码,暗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利用通信技术设备、邮局、通信人员等任何一种手段传送,收到的暗码仍用加密时所使用的密钥解密。密码机要求有固定的信道,也可以与保障线路的设备一起配套使用。密码机是由接线板、键盘、显示屏和转子组成。当人按下一个键时(比如w),电流通过接线板,经过转子时移动位置(比如从w移动到s,这个可以由人们任意调整),再打在屏幕上。使用这种机器时一般有两个人,一个打字,一个记录。

古代中国都出现过哪些密码

观点: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早期的密码广泛应用于军事、社会生活当中,并逐渐有了现代密码学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密码最早出现在希腊的军事中。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密码广泛的应用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当中。

从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最早提到密码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六韬》。其中有一篇假托姜子牙的口气,向周文王介绍如何使用阴符,“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这其中的阴符,也即“隐蔽的兵符”,就是今天所说的密码。

除了阴符,《六韬》中还提及了另一种秘密通信的方式—《阴书》,所谓阴书,就是将一封完整的密信拦腰截成3段,由3个人各持一段,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路线分别出发送给收信人。收信人只有收齐3段信才能看到全部内容。如果送信人中的某一个人被敌方截获,对方也很难从只言片语中读懂信的内容。

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密码。随着军事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递军情的密码,如烽火,这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就表示有敌情,山峰之间通过烽火传递讯息,这还曾引出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再比如蜡丸、号炮等,都是传递讯息的工具。秦汉以后,在秘密通信中还出现了各种密诗、符号以及一些密封技术,如用蜡将信密封以防泄漏。

唐代武则天曾破译一封密信,及时地铲除了异己。武则天在唐中宗即位后,以太后名义干预朝政,行事武断,引起朝臣裴炎、骆宾王和徐敬业等的不满。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专政,裴炎给徐敬业写了封密信。不料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上面仅写着“青鹅”二字,武则天思索片刻便悟出了“青鹅”的秘密。“青”字乃“十二月”,“鹅”字拆开就是“我自与”,暗示裴炎让徐敬业于十二月起兵,他将做内应。密信被破,起兵失败,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的武装反抗。

除了实物传递外,一些信息还可以通过隐语来传递,如口头隐语、书面隐语、人体隐语等。在清朝时期的洪门,曾编制出一套隐语来实现联络,分清敌我,比如他们将酒杯叫连米,筷子叫双锏,称和尚未念三,官兵为猛风等。隐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洪门中人。隐语与兵符的结合,就产生了密码。

密码在古代中国的军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根据北宋军事家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记载,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密码系统,他收集了40个军中常用的短语,将其编制成密码本,而密钥则是一首没有重复字的五言律诗。部将出征时,会从主将那里拿到一本密码本和一首约定用作密钥的五言诗,有了这两样,便可编制和破译密码,传递军事信息。

这种军事密码较早期的阴符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当时的军事作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算是现代密码学的雏形。

密码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古人常玩的“拆字游戏”,即是一种编制与破译密码的活动。

拆字游戏是古代文人闲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这与汉字的特性有关:一个汉字有可能是由多个汉字组合而成,如双木成林,三口为品,古人早就发现了汉字的这种特质,于是也就有了拆字游戏。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鬼令》,其中就讲到,一个人下乡做生意时,夜间在一座古庙借宿,看到四五个鬼拿着酒在玩拆字游戏。

拆字游戏除了是文人相聚时打发时间的游戏,也可以用来形象、简洁地解释一些字词。例如,什么是“王”?按照古人的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所谓的王者,就是那些天下人都归从他的人。这是古人的解释,再看看董仲舒的说法:“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经过董仲舒的一番“拆字游戏”,把抽象的“天下所归往”说成参悟了天地人的人,简洁明了,开启心智。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周初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作者已不可考。成书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己知彼”;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重视地形、天候对战术的影响;总结了步、车、骑各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种的协同战斗;它详细地记述了古代指挥机关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等等,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曾公亮密码本中收录的40个短语

曾公亮收集的40个军中常用短语包括: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具、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守、19未见贼、20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添兵、25贼移营、26贼进兵、27贼退兵、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

如尼字母之谜

观点:如尼字母不光是一种书写符号,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神奇的魔力,人们通过它,可以领会到神的指引。

如尼字母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字母,始于1500年前的北欧和日耳曼人,“如尼”(Rune)来自德语中的Raunen,有“神秘”、“隐蔽”

之意,如尼字母也因此具有一些可以占卜的神秘因素。最早的如尼字母是老弗萨克(Futhark),它代表的是起始的6个如尼字母,也即:Feoh、Ur、Thorn、Ansur、Rad和Ken。

如尼字母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书写符号,一般认为,如尼字母发端于古德国,共有24个字母,主要用于占卜和魔法。后来经传播,如尼字母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流行起来,并被简化成16个字母,而在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那里,如尼字母又得到发展,扩展到33个字母。如尼字母一般刻在石头、木块上,今人在一些岩石的雕刻中发现一些如尼字符。值得一提的是,如尼字母经过传播,散布到不列颠、北欧、冰岛等地,流行大半个欧洲,所以今天所说的如尼字母,指的是包含了大半个欧洲、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如尼字母的总称。

细心的人会记得,在电影《指环王》中曾出现过如尼字母,它是与魔法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欧洲,文字与魔法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如尼字母就承载着神秘的魔力,它的每个字母都富含深刻的含义和属性。古时的人们相信,如尼字母中蕴含着一种神力,通过它,可以参悟到智慧和领略到神的引领。在北欧神话传说中,众神之父奥丁为了获得智慧,将自己吊在宇宙树上,参悟宇宙的奥秘。历经九天九夜之后,奥丁失去了一只右眼,但他获得了如尼文的智慧。

如尼字母的这种魔力为古时的人们所推崇,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常常把自己的愿望用如尼字母刻在木头上,或者写在纸上,随身携带着。撰写这份如尼手稿时,人们需要凝神屏息,精神高度集中,这样可以将人们心中所想所思的愿望传递到手稿中。当如尼字母写就的手稿产生魔力,帮助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之后,人们就会虔诚地将其焚烧掉,以示对如尼字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如尼字母的魔力除了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渴望的结果,还可以被用来害人。在北欧,有一种“如尼魔文”,即以如尼字母写成的一种魔文。据说,一个人如果收到别人抛给他的如尼魔文后,会出现异常的表现,隐隐之间总觉得身后有狗一样的东西始终尾随自己,尤其是在夜间,后背上有如针芒一样的注视的目光会让他坐如针毡、辗转反侧,这种奇怪的感觉会一直缠绕着他,直到他收到如尼魔文的第90天时,死神便如期而至了。

正是鉴于如尼字母的巨大魔力,它还被用在战斗中。在一些勇士所使用的剑上,会刻上如尼字母,它不但可以使勇士在战斗中愈战愈勇,还给敌人带来痛苦和更多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