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1829600000019

第19章 恋恋繁花(2)

在滔滔不绝的倾诉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作家忧郁孤寂的灵魂。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从幕后跳出来,因为孤寂而热衷于言说。而言说真的有助于彼此的交流和理解吗?这是人类生存的困境之一: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就像传说故事中,上帝不愿意人类建成通往天堂的高塔,于是让每个人讲不同的语言。每个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说,可是谁也听不懂别人讲的是什么。“整个世界对我而言,好像是一座拥有无数房间的宫殿,里面有着一扇接着一扇的房门。只有靠回忆与想象的驰骋,才能从一间房走入下一间,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停留在了同一个房间里。”无论谢库瑞,黑还是橄榄,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军奋战,彼此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隔膜,即便是结为夫妇的黑和谢库瑞之间也只能在性爱中找到共同的欢乐,而无法实现灵魂的交融。

这份忧郁和孤寂执着而鲜明地附着在黑和橄榄身上。

读一本小说,我们往往会习惯性问一句:主人公是谁?这个在其它作品中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则显得扑朔迷离。从爱情线索来看,无疑是黑和谢库瑞,然而我们读完全书后,分明感觉到,爱情故事只是书中的调味品,只是线索之一。黑虽然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但他的作用更多的是串联故事。从谋杀故事来看,凶手橄榄是主人公,但是他一直隐匿在书中,只在小说结尾处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或者,谁是主人公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小说开掘的哲理空间。

如果说《我的名字叫红》是作家精心营造的一座艺术和哲学的迷宫,那么那个阿里阿得涅的线团就捏在黑手里,他是小说真爱的追寻者和真凶的追踪者,正是在他的牵引下,我们才得以走进它的曲折丰饶。黑是姨父大人的亲外甥,自幼跟随他学画,后来爱上他美丽的姨表妹而被驱逐。十二年间,黑从事过很多职业,生活动荡漂泊,人也改变了许多,但不变的是他对谢库瑞的思念。高雅被杀后,姨父将黑召回身边,委托他完成秘密画册。而姨父的被杀则使黑也成为了杀人疑凶。为了自证清白也为了爱情,他必须在三天内破案。

黑是一个孤独忧郁的中年男子,出场时三十六岁,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离开我从小生长的伊斯坦布尔十二年后,我像个梦游者般再度归来。”这句话精练地概括了远游生活如同梦游,显然没有太多美好温馨的回忆,他一直行走在路上,以对初恋情人的思念为唯一慰藉,归来后才是灵魂回归躯壳,才是生命的真正开始。当他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时,他决绝地感觉到“从今往后,除了这里,我将无法在其他城市生活。”(P10)回归后的黑孑然一身,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亲人朋友大都离世,迎接他的是一桩桩谋杀案,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争斗。对黑来说,爱情是最高且唯一的追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谢库瑞的心。

而对谢库瑞来说,孩子才是她生命中的最高追求。聪明的谢库瑞用一张画再次俘获了黑的心。她是一个非常现实且精明的女人,她并不认为爱情是生命中最崇高的目标,而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快乐。爱情和婚姻不过是得到它的手段。在老父被刺身亡之后,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就想好了对策。擦干血迹,安抚孩子,以自己作为交换敦促黑查找杀人凶手。事情的发展几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这正应了那句话: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从侦探推理故事的角度出发,橄榄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对绘画有疯狂的激情和极高的天分,他是姨父最热烈的拥泵者,杀掉高雅是因为高雅会向努斯莱特教派告密,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但是有关亵渎真主的传言让他极为不安,他深夜前去姨父家,要求看这幅画。在姨父告诉他,他们费尽生命才华的作品很可能遭遇毁灭或漠视的命运。这些话触动了橄榄的杀机。他杀掉了姨父,却在实践中接受了姨父的绘画理念,他在那幅画中央用透视法画上了自己的肖像。在他准备潜逃时,被追踪而至的黑和蝴蝶、鹳鸟抓住,刺瞎了双眼,最后阴差阳错地惨死在妒火攻心的哈桑剑下。

这个人物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帕慕克把橄榄安排为苦行僧的追随者,时常居住在被废弃的苦行僧修道院里。除了黑,他是小说中发言最多的一个,他以两种身份频繁交替出现:凶手和细密画家。他的内心细腻敏感,隐隐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伤。他并不是天生的恶魔,在他动手之前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杀人,杀人之后也常常忘记自己的凶手身份。他具有双重人格,一面死寂冷漠,凶残暴戾,另一面天真热情,对绘画艺术有着狂热的爱。经过奥斯曼大师二十五年的调教,他已从灵魂深处接受了奥斯曼大师的绘画理念和世界观,即以真主安拉的眼睛来观看和描画世界。但是姨父崭新的绘画观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渴望创新,渴望拥有自己的风格,渴望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而不是终身埋首画案,画作却湮没在宝库,连一个签名的机会也没有。他的悲剧可以说是对“我是谁”这个永恒追问的延续。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上帝死了”,人类可以翱翔在宇宙,可以登上月球,却无法真正探索出心灵之谜。

橄榄经过奥斯曼大师二十五年的调教,他已从灵魂深处接受了奥斯曼大师的绘画理念和世界观。但是姨父崭新的绘画观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渴望创新,渴望拥有自己的风格。但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注定了他只能是这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为了维护他们的手绘本而杀掉高雅,震惊于姨父离经叛道的理论而杀掉姨父。他很想超越自我,却又很难摆脱二十五年来传统留在他身上的深刻烙印。所以他始终在矛盾中挣扎。两种文化或者说两种绘画理念就像两股烈火此起彼伏地烧灼着他的神经。他以两种身份频繁交替出现:凶手和细密画家。他的内心细腻敏感,隐隐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伤。颇有喜剧性的一幕第58节,橄榄与其他人坐在一起回忆往事,橄榄天真热情的一面显露了出来。他完全沉浸于美好往事的回忆中,滔滔不绝地讲述共有的二十五年中的趣事、细节。就在此时,另外三人一起发力把他按到在地,刺瞎了他的双眼,逼迫他说出杀人经过。那些追忆往事的言说成为一种滑稽和讽刺。类似的还有姨父临死前与橄榄的对话。姨父掏心掏肺地给橄榄讲述自己的绘画理念,给予他夸张的赞美,他的语言极其丰赡华美,可是回答他的却是凶悍的虐杀。

怎样结构?

小说呈双线并进同时展开。谋杀案件是一条线,小说开头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我是一个死人”“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他讲述了自己被杀的经过和死时的惨状,这是一桩谋杀案,被杀之人是细密画家高雅,紧接着,负责苏丹秘密绘本的姨父被人杀死在家里。“凶手是谁?”这个疑问笼罩了全书,几个当代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都有嫌疑,甚至德高望重的奥斯曼大师都被卷进了这个案件。杀人的原因也是扑朔迷离,因为金钱?嫉妒?宗教信仰?绘画理念?权力争斗?苏丹命令画坊总监奥斯曼和黑三天内查出凶手,姨父的美丽女儿谢库瑞也以自己为奖赏要求黑替父报仇。一时间,这座安静的城市阴云密布,故事的发展更是扑朔迷离。真凶极会伪装,而奥斯曼大师无心查找真相,努莱斯特教派的暴徒肆意杀人。“死亡”几乎是以一种常态出现在小说中。黑能找出凶手吗?

黑和谢库瑞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另一条线。十二年前,黑爱上了姨父的女儿——美丽的谢库瑞,遭到拒绝后游走他乡。十二年后,黑回到伊斯坦布尔,从一个羞涩的少年长成为一个成熟深沉的男人。此时谢库瑞丈夫已失踪四年,她带着孩子住在父亲家里,这一场充满希望的邂逅重新燃烧了黑的熊熊爱火。然而谢库瑞的心摇摆在黑和同样疯狂追求她的夫弟哈桑之间,使这个爱情棋局显得神秘莫测。他的爱情能否有一个美满的结局?这些悬念推动着故事跌宕发展,使小说极具吸引力。

框式结构叙事。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里表现了高超的叙事才能,突出的一点就是接续了阿拉伯民间故事的叙事传统。在故事里套故事,引用了众多精巧的充满隐寓的历史故事。同时借助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讲述各个关于艺术、生死、爱情等的思考,都赋予了小说极其丰富的哲思色彩,使小说在好看的同时也玄机重重,绵实丰赡。

框架式结构在《天方夜谭》《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民间故事集中运用很普遍。“大框架中,装下了一则又一则的故事(这一则又一则的故事有些也会成为框架,再装下小于它的故事)。它们像一只篮子——这只篮子里装了许多鸡蛋,又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一层又一层。”(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P365)

以小说第12、13、14节为例,高雅被害之后,黑受姨父委托前去试探三位细密画家,他将三个问题逐一抛给他们:绘画与风格;绘画与时间;绘画与失明的关系。三位细密画家并没有正面回答黑的提问,而是各讲了三个历史故事,以故事的寓意作了回答。类似的例子非常多。黑在十二年前送给谢库瑞一幅画,十二年后,谢库瑞利用这幅画重新点燃了他的爱火,与这幅画相关的历史故事反复出现在小说中,使他们的爱情更加悠长缠绵;奥斯曼大师在刺瞎自己双眼以前,会讲毕萨德失明的故事;作为一棵画中的树会讲“像秋天的落叶般从我的故事中飘落的故事”;一枚金币会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姨父甚至在被凶手威胁生命时还在优雅地讲故事……故事里有故事,大故事套着小故事。

与《天方夜谭》的框架结构不同,《天方夜谭》仅仅是为了讲述而讲述,故事与故事之间不相关联,大故事仅仅是一条串连的线索。而《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故事设置显然出自作家的别具匠心。这些故事血肉一样紧贴着小说的骨骼,使小说更为绵实精巧。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寓意,既独立成篇,又与小说整体结构浑然一体。黑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全书关于艺术的思考,也是凶案发生的关键。小而言之,是不同绘画理念的冲突;大而言之,是不同文明的冲突。画家需不需要拥有自己的风格?以奥斯曼大师为代表的传统画家认为:风格是画家的瑕疵,一个真正优秀的细密画家应放弃一切个人风格,完全忠实于前辈大师画作的模仿。而法兰克画派则认为,人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画作应表现这种独一无二。前者是以真主的目光看世界;后者是以个人的俗世的目光平视世界。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接近真理?作者在回答读者问时说,两种绘画方式“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看、绘画方式,甚至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通过个人的研究观看,另一个通过神之眼观看。后者更像是用精神之眼在读解世界”。高雅的恐惧、姨父之所以被杀,正是因为他采用了这种被认为会颠覆传统、传播邪恶的绘画艺术。

哲思之美

一部优秀的小说的主题往往玄机重重,有着多重指涉。《我的名字叫红》也不例外,在他摇曳生姿的故事背后藏着帕慕克诠释哲学、艺术、世界和历史的野心。那么,帕慕克运用迷人的艺术天赋和邪灵般的智慧给我们营造了一座怎样的艺术迷宫?

这是一部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小说,它并不仅仅讲述一个悬疑故事或一场爱情争夺,只要稍微沉下心来品味,就会被卷裹到无处不在的哲思中去,这使这部小说显得灵动飞扬而又玄机重重。作家就像一个高妙的魔术师,在种种幻象背后藏着更多奥秘,吸引你去揭密,去透视,去做更深层次的品读。他让书中每一个言说者都成为思想家,甚至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如一棵画中的树,一枚金币,一匹画中的马,一种颜色等,都能讲出一番寓意深邃的话来。而这些哲思的讲述并不是说教。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讲述者口中是针锋相对,互相辩驳的,比如关于绘画风格,关于时间,姨父大人和奥斯曼大师就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他们各自雄辩地坚持自己的理论,并引用大量论据予以论证。这使作品有了一种巨大的张力空间,读者在欣赏到绚丽的文字的同时,更是领悟到思辨之美。它通过一个扣人心弦的谋杀推理故事,讲述了生与死、爱情与欲望、永恒与当下、传统与变革等之间的冲突与纠葛。

从书名开始的隐喻

在全书59个小标题中,“我的名字叫红”只出现了一次,为什么作家对这个名字情有独衷?它仅仅是一种色彩,还是别有隐寓?或者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奇特的书名:对一种绘画理念的坚执。它是英雄的气概,罪恶的流淌,是生命的欢悦,死亡的征兆,“生命从我开始,又回归于我。”这是中世纪的画家的红色,纯粹的信仰和真主的红色。象征死亡。它是鲜血流淌的色彩。而本书就是一个充斥着死亡的悬疑故事。从现实中高雅、姨父、橄榄等人的被杀,到历史故事中无处不在的屠戮,死亡以一种常态呈现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死亡是极其微小的,“精美的绘画和美丽的世界对你的死漠不关心,尽管妻子就在身旁,但面对死亡时你还是孑然孤独。”“只有当一个人脱离了时空的牢笼,他才会明白生命是一件束衣。”(282)一种文明的淌血。

毫无疑问,伊斯兰文明正在衰落,正如“像梦游者归来”的黑所看到的那样:装饰华丽的马车高傲地走在狭窄的马路上,衣衫褴褛的乞丐挤在角落,许多少年时代走过的街区成为废墟,另一些富丽堂皇的别墅拔地而起,道德沦丧,物价飞涨,金钱贬值,伪币成灾,谋杀和抢劫盛行,笃信暴力的努斯莱特教派的势力日益膨胀,“把人们拖往堕落的深渊,难以自拔。”(9)

代表着伊斯坦布尔最有文化气息的细密画家也在堕落之列,高雅信奉努斯莱特教派,橄榄和其他诸多优秀的细密画家为金钱去画春宫画或其它粗糙的画册。他们彼此轻视,互不信任,心怀嫉妒。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人与人的温情和关爱,更多狼与狼的残忍凶狠。得知奥斯曼大师要将他们都送去酷刑拷问的时候,他们极度恐惧,先是互相逼问、搜查,后又结成同盟刺瞎了橄榄的双眼。他们抓住橄榄与其说是出于正义,不如说出于恐惧和内心的卑劣,为了洗清自身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