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1829600000023

第23章 恋恋繁花(6)

比如《梦想与梦魇》中的卡密尔·克洛代尔,她曾经聪慧美貌,富有才华和胆量,她带给罗丹灵感,甚至在罗丹大多数成功的作品上都留有印记,而她却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短短的一行介绍:“罗丹的模特和情人。”她的飞扬的才华被时间的粉尘湮没,离开罗丹想要独立的她却因为世俗的偏见而陷入极度困窘之中,后来被冷酷的母亲送进了疯人院,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度过了灰暗的三十年,寂寞无声地死在了那里。她的凄苦的一生就此漫无踪迹。一株名贵的兰花就这样枯死在臭水沟里。

那么她们的梦想是怎样变成梦魇的?是不是都是社会和时代环境造成的呢?她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呢?

《致命生活》里开宗明义:“有人把任何事情都称为爱情。例如对他人病态的需求,最残酷和毁灭性的寄生习性。”塞诺维亚·坎普鲁维就是这种“爱情”的牺牲品。她的丈夫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胡安是一个非常厌世消沉的人,并以他的弱赢得了她的母性的包容,无条件地答应丈夫的一切要求,不管这个要求是多么不近情理,完全消融了自我。曾经因为他需要绝对的安静,她可以一整天都躲在卫生间里。把为了某人而毁灭自己,变成了“一种邪恶和致命的乐趣”。他以一种病态的依赖紧紧攥住了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以病态的奴性留在他身边。两个人的人生变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这就是致命之处。

作者用一种深刻的悲悯和阔大的人类眼光反思这些天才女性的悲剧起源,对她们,她有着极其复杂的心态,有不满,也有同情和理解。

相比较起来,勃朗特姐妹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她们贫穷,生活在偏远的荒原,恶疾缠身,都在盛年去世。但是起码她们有姐妹情谊的相互扶持,彼此灵魂的安慰,没有爱情,也就没有人借着爱情的名义行使掠夺。她们有着苦难的一生,可是她们的作品却让她们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那些黑沉沉的夜晚,在孤单的荒原,壁炉的火光映照下,她们围坐在一起,总有一个激情昂扬的人在朗读自己的作品,幽暗的空气里“充满她们美妙话语的火花”,这样的画面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依然回荡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人类的历史既是男人的历史,也是女人的历史,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行走的历史。阅读这部《妇女小传》,我们似乎处身剧场,穿越时空,在观看一幕又一幕的戏剧人生。虽然场景和时代在变化,服饰和面貌在更改,但人物的表情和她们的故事情节仍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才华独具的女性一直致力于塑造自我,她们通过言说破解女性的隐匿之谜和寻找女性的正确位置,来摆脱坟墓般狭隘的命运和社会的禁锢。

罗莎以这些优秀的女性为个案来剖析女性群体,可谓慧眼独具,也非常有说服力。“镜子般的特性”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身,这些女人的困惑在今天依然在追问,我们并不比这些女性更智慧,我们的困境依然残酷地存在。也“地图”一样让我们多少可以描摹出自己的私人地图,躲避一些挫折和困难。

五、徜徉在芒果街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Cisneros,1954-)的成名作。它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一个少女的成长和移民群落的生存状况。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发了畅销狂潮,并先后进入大中学课堂。

这是一本单纯透明的童书,它以一双小女孩的清澈的眼睛观望着她生活的街道和身边的人事变迁,并用干净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来,带给读者纯真恬淡的美。如同夏日飘着细雨的黄昏,独自坐在门前遐思。小说共44小节,配有多张稚气十足的插画,画中有一个穿短裙的小姑娘,她始终睁着大大的惶惑的眼睛,被梦想和渴望追逐以致于总想逃离。线条非常简洁,但非常富有感染力。我们马上将画中的小女孩与书中的小女孩合而为一了。

她很孤独,所以用五块钱买来两个新朋友和一辆与别人共同拥有的脚踏车,三个人骑着车招摇过市,有了一个撒满笑声的下午。

她很敏感,舞会上,她虽然全身穿着新衣服,但一双旧凉鞋却让她非常自卑;费尽心机想到学校餐厅吃一顿饭,却是在哭泣中吃完的;做第一份工的羞涩和紧张;青春期那些突袭而至的侵犯,除了哭泣,她无力反抗。

她很聪慧执着。她渴望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寂静如雪的房子,对此,她很自信:“有一天我会对芒果街说再见。我强大得她没法永远留住我。有一天我会离开。”无论有多少挫折,“我”都在顽强地成长,就像书中那四棵细瘦的树,虽然属于“残次品”,可是它们坚持的姿态带给我鼓励和安慰。“它们是唯一懂得我的,我是唯一懂得它们的。”

这又是一本饱含悲悯与痛惜,有着多重指涉的厚重之作,在回忆童年的轻灵文字后面是一双成人的洞察的眼睛。虽只是蝴蝶一样轻轻掠过,点到即止,却也让我们看到了种族歧视、女性悲苦的命运、成长的烦恼、疾病对生命的侵蚀等等……

小女孩住在贫穷的芒果街上的一所悲哀的红色小屋里,用她的眼睛打量着街上的人群,那些悲哀的人和人们的悲哀遭遇。漂亮的卢佩婶婶终日卧病床上,躺在那间阳光照不到的小屋里,“一瓣小牡蛎,一团小肉,躺在打开的壳上,供我们观看。她好像掉在一口深井里。”“我”没法解释这一切,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知道是谁来决定谁该遭受厄运。”“也许天空在她摔倒的那天没有看向人间。也许上帝很忙。”“我想疾病没有眼睛。它昏乱的指头会挑到任何人,任何人。”这些思考掺杂了对人间世的悲悯和同情,是书中最悲哀的文字。卢佩婶婶听我念了一首自己的诗后,对我说:“你一定要写下去,那会让你自由。”还是孩子的我并不能懂得话中的含义,却记住了这句话和自己的愧疚,因为她们以重病的卢佩婶婶为模仿对象,她们笑得很开心,而这笑声却一直压在“我”的心头。

还有被车撞死的杰拉尔多,一个无声无息死在异国他乡的偷渡客;住在霉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修理工埃尔;拒绝说英语的悲伤的玛玛西塔;被丈夫锁在屋里的美丽的拉非娜;“总是悲伤得像一所着了火的房子”的密涅瓦,她只比我大一点点,已有两个孩子和一个不停出走的丈夫;被父亲疯狂殴打的萨莉;缺乏管教的罗莎·法加斯的孩子们一味胡闹,最终酿出惨祸……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简洁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儿童特有的稚拙懵懂,竭力用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一切,来体味和感悟。“猴子花园”一节描述了一个被废弃的花园,那也只是一个孩子才会感兴趣的地方,那些“多得像眯眼睛的星星”的野草,肥厚的鸡冠花,石头下面的甲虫、蚂蚁等等,只有孩子的眼睛看过去才是赏心乐事,别具趣味。那是“我们”游戏的天堂,在那里总有新鲜的发现,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徜徉在充满眷恋和回忆的芒果街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发现成长的美丽。

最后说一句,这是一本双语小书,其英文版本读起来更是回味悠长。

六、跟史学家读史阅世:读《读史阅世六十年》

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适宜的,适时的,还是最好的?这是很多家长头等关心的大事,也是很多在迷惘中前行的求学者的苦恼。那么,这本《读史阅世六十年》给为人父母者和青年求学者提供了一份可供效仿的成才成功的个案。

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意义上的对光辉岁月回顾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史料丰富,能从求知治学方面带给人启迪的好书,其宽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对漫长几十年社会变迁中的人事学术的点评,都能给人启迪思索。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主旨是把本人一生,在国内、在海外,每一阶段的学思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卑不亢地忆述出来,而且还不时作些严肃的自我检讨。我相信,唯有如此,此书才有望成为学术史及教育史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P1)正因为有此想法,所以作者在文本体例上做了创新,除了另设“专忆”和“附录”之外,还加上了很多书信、档案文献等的影印件,为这本书的真实性进一步做了注解。同时他也有意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一些翔实的资料。比如在论及冯友兰时说到:“我只讲述个人所独知涉及冯、胡关系的一项轶事,并臆测冯师长期学术行政成功的主要因素,以求避免与大量研究纪念冯师的资料重复。”(P190)类似的表达在作品中还有多处。作者还特意列出部分回忆文章的标题、书目,以方便有心进一步了解的读者查找。这种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求真务实的风范来写传记的方式,的确很有特色。

独具一格的治学方法:

何炳棣先生经历过坎坷失败,也曾不如意事八九,但是他最终取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不仅为自己,也为海外华人赢得了极高的荣耀。不仅仅是凭借着昂扬的斗志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得益于他的独具一格的治学之道。

树立高远的目标。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把握住明晰的奋斗方向,把握住机遇,让所有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因素都成为自己的催化剂,这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明白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然后向着目标前行,途中不会被困难吓倒,也不会被诱惑,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因为目标高远,所以愿意坐上冷板凳,拒绝喧哗和热闹,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时,不会得意忘形;失败了也只当作积累下一份难得的经验。也正为热情所驱,成果不断显现,也使目标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