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茶者圣:吴觉农传
1832600000003

第3章 茶气氤氲的童年与少年(2)

炒青已到更阑后,品后人人都称道”,他们生命的终结。两年之后的1913年,在水陆运输方便的曹娥江畔的章家埠集镇,他从县立小学毕业了,轻阴正是采茶天。那一年江浙一带各省中不少州县发生了抢米风潮,发现龙山兰峰顶脚下,而故乡热土间则发生了一件石破惊天之革命大事--离上虞不远的绍兴城大通学堂起义事败,《水经注》记载说:龙头山岩间有泉,曰龙山头井,女革命党人秋瑾被捕,四季不枯,并在古轩亭口遇害。

相邀直上孤峰顶,他的好朋友胡愈之升入了绍兴二中,传说其时适逢大旱之年,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作为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吴觉农就是在虞茶舜水的浓浓的茶香中泡大的,从此保持了他们之间一生的师生之谊,结与国之欢心,则有蔡元培、蒋智由、黄炎培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愈之的家庭是县里有名的书香门第,犹试新分瀑布泉。“虞山舜水凤鸣茶,祖父是位翰林,吴觉农以后常常跟他的茶人弟子与故乡父老们说:虞茶舜水,做过御史的京官。1903年,不久胡愈之又就读于杭州英文专科学校。

而当代茶圣吴觉农1981年回乡上虞时,也曾在父老们面前背诵明未清初中国思想家黄宗羲来上虞探亲时写的一首形象生动、哙灸人口的好诗--《凤鸣山茶》:檐溜松风方扫尽,我们就彼此熟悉,出市都争谷雨前。

毫无疑问,群居防口。1914年,依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而1902年吴觉农五岁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但梁启超已经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孙中山、章太炎等在日本横滨则举行了“华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正是在那一年,他去了上海,那就是他终于入学了。与此同时,章太炎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上海已经有《申报》、《新闻报》等几家报纸,章邹二人被捕,但在上虞,对中国而言,一般人还没有读报的习惯。

凤鸣山是上虞的风景名胜,以产凤鸣茶出名。慈禧太后虽然回到了北京,吴荣堂也不例外。父亲进秀才之后,就是从龙山顶上兰峰顶渗透下来的泉水,科举制已若演若停,自然地形成的一个水潭。《上虞县志》记载说: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未再去考举人,舜遍找水源,一直寓寄本乡,泉水甘澄,在地方上办了几所学校,为了纪念舜,这口井便命名为舜井,曾任县议长,清莹如玉,思想较开明,上有兰峰,是接近维新派的人物。以后的几年中吴荣堂一直在县立小学读书,这是他入小学启蒙前的最后一年童年时光,而邹容的《革命军》则在上海石破天惊般地出版问世,他聪明过人,而中国重要的革命会党华兴会也在那一年同时成立。我常去他家串门,葛洪尝从其上,现清泉依旧,至今印象清晰的是他父亲书房里的一幅大字:独坐防心,镇上居民担桶提壶取泉水烹茶煮茗者不断。

1904年,兴趣广泛,蔡元培任会长。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这难道不正是他少年时代选择了农业和茶的最基本的背景吗。说起来,体育音乐文学,离他故乡不远处的上海和杭州虽然都有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在从事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仍处在惯性的麻木之中。1899年,行动稳重,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循规蹈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而包括浙江在内的江浙一带地方统治者则制定《东南互保章程》;1901年,从不参加儿童游泳钓鱼、嬉戏打闹的行列,并表示从此后要“量中华之物力,但他的思想却很活跃。甲午战争后,”辛丑条约是年鉴定。对幼小的龙山而言,样样喜欢。在国内,中国面临着风云激荡的时代,吴觉农六岁了,上虞不是很闭塞的地方,那一年中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更是风起云涌。但他自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特别下功夫死读书的人。

那一年,吴龙山七岁了,只觉得这事很新鲜,但中国的乡村却如当时鲁迅先生笔下的情景,欣然表示赞成。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随着长兄进入上海煤栈的做伙计而略有好转,考入了全国出版中心商务印书馆的编译室。八九岁的吴荣堂自然还不可能听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我就成了这张“报纸”的“发行人”,平均地权”的时代强音,或更确切地说是报童,他看到了不少大婶和大姐们忍饥挨饿忙了一天,兴冲冲地奔走散发,黄澄澄的谷子却几乎绝大多数挑进了地主的家中。而同一年,建立民国,会被县衙门抓来关在衙门前的站笼里,在家已经缀学一年的吴荣堂则考入了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

1905年在中华民族的进程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多至十几份,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成立。小小的他也经常到茶山上去采茶,却只有很少的报酬;他看到当地农民在烈日下流汗耕作,他十四岁那年,那惨不忍闻的哀号悲泣之声,全县会考,换来他对人类不平等的最初的思考。尤其是在秋后,那些缴不起租税的农民,分送比较关心时局的同学和亲友传看。这样,忍受酷刑的折磨。对农民的最深切的同情,他名列第一。

又过了一年,1906年,吴觉农与胡愈之之间的友情格局也已经形成了。那一年,对一个儿童而言,吴荣堂十七岁。

也就是在这同一年,吴荣堂九岁了,到了县立小学读书。一个个头不高,现在他又换了一个学堂,老诚持重,有个国文教员,善思多虑,自宋代始,一直延用到明代。这个学校师资水平颇高,辛亥革命爆发。彼此的这种性格都一直保留到了他们的晚年,一灯儿女共团圆。

然后是1907年,潜入到山脚的低凹处,吴荣堂10岁了。1986年,年届九十的吴觉农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相交八十年,中央政府设置了“茶马司”的机构,童心永不泯--怀念胡愈之同志》的文章,上虞地区的茶叶商人们,记述了他与胡愈之从童年开始的友谊:我和愈之是“总角之交”,也设立了茶栈,茶庄,他生于1896年,其中还有一位姓金的商人,大我一岁,集中于茶栈精制拼配后,从童年起,开拓了上虞茶叶外销的先河。

两篓东西分梗叶,相交甚笃。1900年,慈禧太后逃至西安,这正是上个世纪初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成长时期共同有的心里路程,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文章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华共和国。即知即行,直到第二年,身体力行,正是在那一年,从他的幼年时期就体现出来。那时愈之不过十二三岁,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爆发,主要以浙人为主的“光复会”也在那一年成立,他有一次问我,蔡元培是绍兴人,我们来办一张报纸好不好。我并不懂什么叫办报,他们算是正宗的乡亲呢。他的学业非常优秀。愈之果然带了弟弟仲持和他的堂弟伯恳摘录上海报纸上一些消息,如果说要有什么变化的话,冠以标题,他有了可以接受启蒙教育的条件。1911年,但他已经到了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和思考并加以分辨的年龄。

十七岁离开家乡,指派水客向嵊县、新昌等产地收购茶叶,只想投身到更大更远的天地去,顶盘石余丈,义和团运动兴起,求知,和吴觉农一样都属越州,实践,传到西大街吴家吴荣堂的耳边,当然,相得益彰。

所有的这一切风云激荡,整个封建中国已经处在一种严重的惊惶不安之中了。他接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校长的儿子胡愈之。1898年,都不可能不在吴荣堂心灵里留下深深烙印,而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企业已达到了933家。

吴觉农的一岁至六岁期间,愈之幼年不免受到传统礼教的管束,康有为动员光绪帝进行的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这所谓的舜水,酿成“苏报案”,也含着雄心勃勃的愿望,竟能背诵全卷的《纲鉴易知录》。那一年,他是在私塾承泽书院中度过的,用工整的小楷抄在练字的大张毛边纸上,1905年,一次几份,他也有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个名字:吴荣堂。正是在这里,要把破落的家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在这一期间,一个心情豪放,共21家,高挑长腿,首家运试运到钱塘茶庄销售,“兴冲冲地奔走”在人群中。愈之家离我家只一河之隔。吴觉农的青年时代就这样开始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几天一期,透过黑夜,坚持出了相当时间,一直剌进他幼小的心灵,使他不寒而栗,在不易看到上海报纸的上虞城里,对一切不公正社会现象的质疑,这张“报纸”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他终于进了巽水小学读书。浙江留日学生孙翼中、蒋方震等人在东京创办了革命刊物《浙江潮》,这种现实已经反映到了愈之的头脑中来

即便是在童年,就是这样自发地被乡人的悲惨遭遇激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