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茶者圣:吴觉农传
1832600000037

第37章 复活之草(2)

吴觉农没有想到,不久之后,又一封信从武夷山寄来,原来是老朋友江润梅的后代江素生写来的。江润梅已经去世了,但他生前一再地嘱咐儿女后代,说吴觉农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仁爱宽厚的朋友,也是懂得农民疾苦、关心茶农福利的领导,并要他们永远不要忘了他。

因此,这一家人在十年浩劫之中,一直都在念叨他。但是多年的动乱,使得他们不知吴老先生的去向,更不知他的安危,只能在心里挂念。直到文革结束,他们决心寻访他的下落。

一九八四年,他们终于找到了吴觉农先生的确切地址,去信之后,立刻来了回信,那年,吴觉农已经87岁了。他在信中回顾了他与江润梅的友谊,还问到了江家现在的生活情况。因此,在第二年十月,江家的后代江素生就专门动身去北京拜访他老人家了。许多年后,江素生还记得这次会面:我清楚记得列车进入北京天刚放亮,东方一片霞光,我因很快就要见到多年仰慕的、尊敬的前辈,心情很不平静。下车后,顺利到了吴老先生北河沿的住所。按响门铃,服务员问明情况带我上楼,吴老正在楼上用餐,他随即放下碗筷,请我在客厅坐下。白发如霜的吴老伯母,讲一口浙江家乡话,也笑盈盈出来招呼。吴老那年已88岁,讲话略带气喘,可是他还一连串的问了有关我父亲和家庭的情况:你父亲哪年过世?母亲身体好吗?家中有多少人口,生活还好吗?他说话和蔼,脸上不时泛起慈祥的笑容,他那亲切安详的神态消除了我刚来时的紧张。当他知道我是特来探望他老人家时,他笑着说:想不到我在武夷山还有一门远亲。他的话使我顿时热泪盈眶。

他邀我在家做客,叫我在北京多住几天,好好玩玩,还当即亲手画了一张指点我游览故宫的路线图。几天里,他关切地询问我武夷山的茶叶生产情况,是否采用机械,产量多少,销售价可好等等。我一一作了回答,他强调现已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茶叶会出现新局面,并亲手写了封信给带给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福建省茶叶学会的庄任先生。逗留数天,我依依不舍向他道别,他给我买了车票并教孙女送我到车站。时间一年年流逝,但他老人家慈爱的面容,却常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更难得的是,在我离开北京后的二三年里,吴老先生还同我频繁的通信联系,好几封信我至今仍珍藏着。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谈茶事的,他以丰富的知识讲到“正山小种红茶”百年来的内外销历史,今后应如何改进质量,适应市场;有长辈的教谕,从他亲身的经历,经验谈如何工作和学习,以及做人的道理;还谈到茶与文化,鼓励我写诗,成立农民诗社,说“茶余酒后,悦意陶情,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所亟需提倡的工作之一也。”这些信都是他九十岁后写的,但思想依然清新高远,笔力遒劲流畅,不像是年过耄耋的老人。

1986年,老人89岁了,他的弟子上虞县人大副主任刘祖香来看他,他书赠刘祖香对联一幅:知多世事胸襟阔,识尽人间眼界宽。

1987年,吴觉农90岁。那一年吴觉农的茶事活动是按月份来排列的。2月,为庆祝吴觉农九十华诞和事茶七十周年,中国茶叶协会邀请有关人士组成吴觉农选集编辑组,汇辑成40多万字的《吴觉农选集》。3月,老人为上海市茶叶学会刊题“茶报”刊名。同月,原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老战友在北京聚会,由薛暮桥主持为三位老同志祝寿:陈翰笙90岁,吴觉农90岁,孙晓村80岁,吴觉农偕夫人出场,当年农村经济研究会的老朋友们济济一堂。

4月,中国茶叶学会为吴觉农九十寿辰在北京举行祝寿会,这一次,中国茶业界算是总动员、轰动起来了。留在他故乡的学生刘祖香全部参加了这一次华诞的的纪念活动,并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全部的过程:记得那年在万里晴空的春天,我受上虞76万乡亲之嘱托,带着深厚的情谊,搭机飞往北京庆贺恩师吴觉农90华诞。吴师90华诞日是1987年4月14日,我是提前一天赶到的,当晚就在吴公馆举行晚宴。在欢聚中吴师又提出,拟择定在风光秀丽的历史名城--杭州,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

追忆往事,我清楚地记得,吴师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叶,曾同当时担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所长莫定森也谈到: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神农氏在尝百草中已发现了茶叶,以后陆续引种到日本、格鲁吉亚……我国历代茶叶生产的发展有着丰富而曲折的兴衰史,我们应建议创立一个茶叶博物馆,收集历代对茶叶生产发展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弘扬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这对打开我国传统出口的绿茶品牌--“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平水珠茶。也是极有好处的。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战争相持已久。我们流亡他乡,生活、工作都非常艰难的时候,吴师还想筹建茶叶博物馆的事情。这种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永久不会忘却的。

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我们敬爱的吴师趁国内外的亲朋友好、后学之辈纷纷赶来北京,庆贺他老人90华诞之际,却首先将半个世纪以前所想的事--成立“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又适时地提出来了。当时,我在惊喜之余,不免也感到有点茫然:我这次来北京,是参加庆贺吴师的九十大寿的呢,还是出席座谈筹建茶叶博物馆的呢?

次日,庆贺吴师90华诞大会如期隆重开幕,中央的部分领导致了贺词,陈翰笙、金善宝……许多吴师好友都光临会场,我也代表家乡76万人民敬祝吴师健康逾“茶”寿的讲话。吴重远代表吴老和家人作了答谢词。想不到接下去就通知28人的名单,到科技馆参加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征求意见座谈会。一进场,就见到会议室旁边的一张长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宣纸,吴师握起笔来第一个签上了“吴觉农”的名字,然后满面笑容很高兴地说:请大家签名,以示负责,百年后也可能算是一件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文史资料吧!这时大家都先后挥毫签名了,快得很,一半人签好了,我也一步抢先拿过笔来,对着站在我旁边的那位同窗好友裘览耕戏说:吴师果我们立下军令状罢!吴师听觉很好,接着响亮地说:刘祖香,裘览耕,你们说什么?就是要你们“画押”,画地为牢!我吓了一跳,待我转过脸去一看,还好,吴师是带着笑容说的。这虽是召开座谈会前一点小插曲,今天想起来,还是挺有意义的。的确,这张经参加会议的28人签上名的宣纸,真正是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茶文化史料。

而今宏伟壮观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屹立在秀丽的西子湖畔,仅仅十五年短暂时间,在全体博物馆同志辛勤劳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收集了我国大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业精华文史资料,尤其是唐朝和宋代有关茶文化翔实史料,更显得重点突出,对今人起到了借鉴作用。其时90高龄的吴觉农先生,还撰写了邝代茶圣陆羽《茶经》的评述文章《茶经述评》,精神尤为可佳。为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博物馆内树起唐代茶神陆鸿渐、当代茶圣吴觉农的雕像,让后辈永远不忘先贤的爱国、爱乡、敬业、乐业、一生为茶叶事业献身的高尚品德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光彩照人,提高茶叶生产的发展,推进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犹如海纳百川,浩瀚无涯。

夕阳未必逊晨曦。中国茶叶博物馆从策划到落成,正是恩师吴觉农晚年建树的一大业绩,并且也就象征着它是屹立于20世纪末叶中国茶坛上的一座丰碑。

刘祖香在这里提到的签名一事,实际上是签在吴觉农华诞盛会上起草的一份“关于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征求意见书”后面的。这份意见书无疑是在吴觉农先生授意和过目之后成文的,全文如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种质优良,茶文化是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了系统地介绍有关茶叶的历史、科学、文化,开展这下有特色的茶叶旅游,提高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促进茶叶生产和外贸经营,建立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十分需要的。

杭州西湖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西湖龙井”茶蜚声中外,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产生在杭州,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到西湖游览,饮茶观景是游客的赏心乐事。在杭州建立茶叶博物馆会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为此,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提议在杭州建中国茶叶博物馆。现在,此项目以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旅游建议计划,半年多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浙江省杭州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茶叶专家的热情帮助下,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值此吴老先生九十大寿之际,我们热切地希望全国各地的茶叶专家,更多地给予指导和支持,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相信,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建设得更好,为促进祖国茶叶事业的近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这篇署名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处”的意见书,共有二十八名茶人签名,按签字时茶人的顺序,分别为:吴觉农、杨兴祥、于杰、程启坤、陈观沧、庄晚芳、阮宇成、张堂恒、钱梁、裘览耕、刘祖香、何耀曾、陈爱新、俞永明、刘化行、钱远、黄积安、贡蕙英、刘继尧、宋正光、徐南眉、王明闰、陈君鹏、庄任、胡坪、刘祖生、陆启清;

吴觉农偕夫人陈宣昭与大儿子吴重远一起出席。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茶叶,连他的祝寿诞辰他都利用起来,开成了一个当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茶专题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发起倡导会。中国茶叶博物馆今天已经成了杭州的重要景点,杭州也由此馆的建立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研究的重镇。

同月,他又为上虞的“叶天底纪念馆”题词。叶天底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五四运动期间的浙江一师学生,他画画很好,是李叔同的弟子,也是西泠印社的早期会员中最年轻的会员。四、一二政变之后在杭州陆军监狱牺牲。吴觉农与他是小学时的同学,又是同乡。题词曰:悼念叶天底烈士,回首少年,虞城县校,与君昆仲同学习,钦英才早露,率先奋起,随处播马列。痛国家内忧外患,期覆地翻天行真理。恨腥风血雨,强梁肆暴,吾浙先驱慷慨就义!十年一瞬,天上人间,尔我后先入期赜,行看祖国强盛,港、澳、台回归统一,尔我志酬矣。

六月,上虞举行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民党左派和金石书画家经亨颐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上虞县蔡德亿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据他回忆,吴觉农一听这事儿,立刻就伸出大拇指来说:经子渊先生是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杰出和教育活动家,举行纪念会前,吴觉农专门为纪念会写了题词:民主革命先驱,浙江潮震撼旧世界;启蒙思想遗泽,满天下桃李犹芬芳。

晚年的吴觉农像老茶树发新芽一般,为中国茶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创立了更辉煌的人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