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第3节雇主与对手,谁更想杀死袁崇焕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明朝的边疆已无可御敌的将领,明朝军队一溃再溃。在李自成农民军的疯狂进攻下,明王朝已无回天之力。吴三桂又与清军私通,自毁长城的崇祯帝悲切地吊死在景山上。可叹,他至死也不明白,被他冤杀的袁崇焕本可以让他多续几年香火的。
袁崇焕背负“汉奸”之名直到乾隆年间,清朝重修《明史》时,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历史的戏剧性也在这一刻显现,袁崇焕一生忠心侍奉的主子却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以凌迟处之而快之;而他的死对头清朝的皇帝却能赞他忠心耿耿、为他平冤昭雪!这的确让后人深思。不过,千古奇冤终于昭雪,忠烈之人总会被人千秋铭记。至今人们依然铭记袁崇焕刑前那首豪气冲天却又令人扼腕叹息之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参悟人性
袁崇焕之死,表面上看来是崇祯帝轻信传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从人性的角度讲,却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来说,是崇祯帝的多疑杀死了袁崇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得逞,就是抓住了崇祯的要害——多疑。
其次,袁崇焕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袁崇焕是一名有智有谋的卓越将领,但是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是固执,在处事中只知进不知退。他看不到崇祯帝和整个朝廷并不太支持他固执己见的忠勇之为。为大局考虑,他奏请崇祯帝接受皇太极的“议和”的建议,但是崇祯帝死要面子,拒绝了皇太极的议和,此事还给崇祯帝最终罗织袁崇焕“谋叛”的罪名留下了口实。此外,他一味地催要军饷,直至索要“内帑”——皇帝的私房钱,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体恤将士,安慰军心,但是却让崇祯很不舒坦,这又是他很固执的表现;还有他擅自斩杀毛文龙,虽然想杀一儆百,但他这次鲁莽的行为破坏了皇帝维护尊严的权利规则,当然崇祯帝不会放过他了。最终,崇祯帝也来了个“杀一儆百”,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所以袁崇焕性格中的固执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