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183300000055

第55章

第二十四章第2节置之死地,激活人求生之潜能

这—情况,早被汉军的密探打听到了,并很快报告韩信。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于是率领大军继续进发,并在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午夜,韩信精选轻骑2000人,每人带着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监视赵军。韩信吩咐这些士兵说:“如果赵军见我军退却,就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到那时,你们就飞快地奔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然后韩信又命令他的副将们。给士兵们分发些干粮,让他们先垫垫肚子,并很有把握地说:“今天要等攻破赵军,大获全胜后,再饱餐一顿。”将领们半信半疑,但只好遵命而行。

韩信认为,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修筑了营垒,目的是跟汉军主力决战;如果他们看不到汉军的军旗和仪仗,就不会向汉军的先行部队出击。因为他们担心,汉军一旦遇到阻击,主力部队就会中途退回。那样,他们就无法跟汉军主力决战了。根据这种分析,韩信决定再派一支人马先行,出井陉口,面向赵军阵地,背临绵曼水,摆开阵势。

果然,赵军见汉军背水为阵,不但没有出击,反而哈哈大笑。陈余自称深知兵法,认为背水为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是兵法的大忌。他哪里知道,韩信正是针对赵军的部署和心理,有意这样安排的!

等到天刚刚亮,韩信这才率领大队人马,举着大旗,擂着战鼓,杀出井陉口。气势十分雄壮。陈余早就想同汉军决战,见汉军主力杀来,便立即指挥赵军冲杀过去,一场恶战就这样开始了。

战斗进行了很久,打得也十分激烈。赵军由于以逸待劳,又求胜心切,所以英勇冲杀;汉军却佯装战败,丢弃旗鼓,向背水的阵地退却。陈余见了,以为消灭汉军、活捉韩信和张耳的时机终于来到了,便命令赵军全部出动,向汉军掩杀过去。赵军有的争抢汉军丢弃的旗鼓,有的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和张耳退到背水阵地以后,两支部队会台在一起,又回过头来,向赵军反攻。由于汉军背靠河水,没有退路,面对强敌,也只好拼命向前,所以个个勇猛顽强,要与赵军殊死决战,死里求生。

这时,韩信事先埋伏在山上的2000汉军,见赵军倾巢出动、营垒空虚,便迅速进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的红旗。正在同汉军混战的赵国军队,眼看难以取胜,就想撤回军营。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营垒里已经插遍了汉旗,无数面汉旗迎风招展,以为自己的营地已经陷落,个个惊慌失色,一下子乱了阵脚,争相逃命。汉军两面夹击,越战越勇,赵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赵歇成了阶下囚,陈余也在混战中被杀。

战役结束后,韩信的部将向他问道:“按照古代兵法的规定,最好是背靠山岭布阵,你今天却背水布阵,而且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这是什么道理?”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部将们听了,都很佩服韩信卓越的指挥才能。

参悟人性

《老子》中记载:“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在中国历史上像韩信这样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屡见不鲜,项羽的破釜沉舟也是很著名的战例。

人一旦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往往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出求生的本能,这就是“哀兵必胜”的道理。无论是背水布阵还是破釜沉舟,无非是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故意设置险境和绝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求生本能,激励士气,趁机一举击败对手。为此,我们在感慨韩信用兵之绝妙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对人性的谙熟和人心的揣摩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