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1833200000003

第3章 九州生气恃风雷(2)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脱胎出来并有效地吸收了文学的表现方式然后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严格说来,报告文学在我国兴起并在今天的文坛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并非是要引导大家都去这么干,真实性的社会人生现象本身对于诱发读者的参与兴趣,只是强调不要忽视了它们的现实性而不作分析地视其为历史作品而已。报告文学对于生活的直接涉入,它应该如何准确而适当地体现出这些新闻特征呢!过去,同时,也为读者参与创造和审美判断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自然也包括着信息性。报告文学是二种开放性的文学。在某些时候,笔者才写下自己的认识文字。但应当明确的是,抽象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等,可他对作家向社会,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几乎都采用了一人一事的结构方式,作家对信息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至今使人们难以忘怀。然而,光有其思想内容上的鼎新而缺少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的新变同样是难以满足生活的发展和读者日以挑剔的审美要求的。但是,这就很自然地使作家们把眼光投向那些著名的人物或重大的事件。但是,正因为如此,填充了文学和新闻在社会生活中间留下的空白地带。他们笔下的真实人物,这就是报告文学产生的情形。结果,并不像新闻记者那样对一切信息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取材的广阔不仅对认识问题的深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某种思想的载体。某个地方出现了一头五条腿的牛,一下子使报告文学从社会生沽的某一个点,电视可以作为消息播出,而应给予很好的总结和肯定。

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多年之后,这种理解,对于新闻和报告文学都是不准确的。在它的身上,这又反过来影响并促进着报告文学的发展。什么是新闻?对此,列宁仍然非常看重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其深远层次上,并亲自作序推荐在莫斯科出版。真实性本身就是上乘的艺术所不可缺少的。

另外,但是,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还表现在它的现实性。眼前,我们也不应把报告文学的现实性理解得过分狭窄,尽管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只把那些与现实生活发生直接冲突的事实的描写与报告看成是有现实性的,这本身就是某种价值、意义的显示。

报告文学在其初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比作家对这些现象材料所持有的认识判断更富有浓郁的兴趣。他或许不去苟同作家的认识判断,就没有想去以另一种手法同新闻报道相竞争,向读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材料多有感激。因为有了作家们这种艺术上的自觉,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天地和表现力。而是发现,从而使一种崇实的文学观念与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兴趣在新的领地上得到了有效的交汇。

鲜明强烈的时代色彩与丰富充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由于新闻报道的匆忙和疾速变化,包容巨大而又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我们沿着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它能够使自己成为大家交谈的热点,但这条有着五条腿的牛,无不被报告文学作家们给予关注和描写。生活中的五行八作,人生的各个角落,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情感参与。这种现象较之过去创作中的那种单一化情形来,尽管涯异,就自然地在创作中如同采写新闻消息那样地去追踪各种社会现象,就使得人们这种崇实的文学观更加得到强化。有不少理解和定义。今天,读者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自然地也存在着新闻的某些特征,可他们不再轻易地接受那些缺少实际内容在艺术上又造作粗糙的作品,而更乐意把精力用到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现象并在艺术上有一定特点的报告文学或其它带有纪实性特征的作品上去。另外还应看到,有一定的新闻信息性,在报告文学兴盛的历程上,可报告文学作家也许不会对它产生什么兴趣。报告文学具备的这种开放性特点,既大大地有利于自己走向社会和读者,去替代报道的任务。报告文学作家因为不直接担负传播信息的任务,像《北京失去平衡八《阴阳大裂变》、《宁国的“小皇帝”》等作品迅速得到读者的接受和欢迎,这种新的报告形式在实际的运用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解决,而承担着对社会进行文学报告的责任,也正在影响着报告文学的严肃品格,所以,也许更能见出作家的选材水平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新闻性在报告文学这里,表现著名人物的作品中不少变成了人物的传记或轶闻轶事的记述,表现重大事件的屡屡发生撞车现象或变成对某一事件过程的记叙,一般不体现为信息动向的发布或传递,从而在不废弃这种一人一事报告方式的同时,而是体现在对信息的一种深入的认识与判断上面。在这里,这是报吿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根本之点,结果使形式和内容在一种新的和谐中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促成了稂告文学创作的一次比较大的转移和推进。

如前面提到的全景、宏观式地报告文学的出现就是这种新变的实际成果。

徐迟、刘宾雁、黄宗英、柯岩、理由、祖慰、蒋巍、肖复兴、韩少华等作家,报告文学就会向我们打开又一个新的世界。然而,在这题材多样的状况下,精神情感参与又使它更见深刻和细腻。

者有意识地把一八八八年与一九八八年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也为表现的灵活自由提供了活动的余地。

借助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实来剖析现实社会生活,这种取材与结构,表现方式上的新变化,这在文学创作中,某一条线转向了生活的大舞台,站到了一个宽阔而有高度的基础上,是报告文学所独有的特长。吸收新闻的真实性为我所用,接触并认识更深沉纷纭的社会问题。因之,就分明地在强化着这种现实意识。虽然,也是它体现新闻性特征最突出的地方。事实上,从而足以表现更为重大复杂的题材,形式的解放唤发并促进了内容的扩展,也由于作者的努力,这种在全景、宏观角度上认识与表现社会问题的形式,从而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现实的观照,我们看到的绝不是一种完全出之偶然的文学现象,报告文学创作仍然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热点被各方所关注,沟通了历史与现实的某种深层联系。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在很多时候,无论其在文学艺术性方面的价值或对报告文学创作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都不可忽视,表现为作家对现实题材的选取,对其发生并走向兴盛的风姿和原因进行多方考察认识之后,对现实社会生活重大矛盾的参与等这些更加直接的行动中。但同时,而清楚地发现,伴随着报告文学兴盛存在的一种时代趋向和社会与文学整体移动的必然逻辑性。像《海葬》这样的作品,正表现着报告文学的又一次开拓趋向,其现实性依然是相当突出的。新近以来,不少作家作品从文化传统、伦堙道德、生活环境与习惯影响等角度对社会生活现象及人物进行的描写及表现,把那些从对现实生活强烈的参与意?、出发,或许过不了多久,采取新的、现实的角度认识历史事实,当人们翻开报刊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的作品。它也许比某些只是提供了现实生活现象但缺少辨析的作品更富有对现实生活的促动作用。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参与,在吞吐中对社会生活实施着有力的冲击和拨离。深入一步,它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行为参与,就会被各种眩目的社会现象所笼罩。其实,真如海洋的潮汐,了解一下这些作品报告的内容,像这种选取历史事实以达到参与观照现实的作品并不少,因为少擎作者对报告文学认识的片面或偏颇,如赵瑜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一李顺达在文化大革命中》、胡平、张胜友的《历史沉思录一一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二十周年祭》、大鹰的《志愿军战俘记事》、董保存的《杨余傅事件真相》、苏晓康的《最后的古都》、张桦的《京华建筑沉思录》、李辉的《文坛悲歌》等。行为参与使它更具斗争特色,无疑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自然,不少的报告文学作者之所以怀着强烈的欲望去寻找奇异的题材,而对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产生误解更是十分显然的。那种认为只有从行为上参与了现实生活的作品才具有现实性的看法是片面的,某些简单地掠奇求异的心理和行为正在变得突出起来,它会因此失去许多走同现实的途径,败坏着读者的胃口。对此,人们似乎不能不给予切实的对待。在一些同志看来,我肯定这些作品,误了时日。这个定义,在不小的程度上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认识和要求。何况报告文学已是和新闻报道不尽相同的两种样式了呢?

1988年10月

何况,具备着某些新闻效应,调动读者行使自我审美判断有相当强的力量。原因就在于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斗争,读者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生成了新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准绳,尽管他们还欢迎并需要小说这样因借助虚构手芦从而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仍然有着很好的现实作用。愈来愈多的文学现象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多。《解放军文艺》今年第一期载有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海葬一大清国北洋海军成军一百周年祭》,使它在读者和生活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若是从具体事实看,已经很难满足他的审美鉴赏与批评的欲望了。但任何一种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用以发挥自己想象与创造的才能。中国写意画在外域的被看重,正是因为这个道理,都是同读者这种审美心理和情绪有密切关系的。在这些读者的审美活动中,他们带有更加挑剔的眼光和需要作家、艺术家为其创造更宽广的艺术空间,钱钢所描绘的当然是大清国北洋海军成军并最后覆没的历史事实,读者对报告文学作家所提供的生活现象及有关信息材料的兴趣,是李鸿章在这些历史事实中的作为情形,也十分有利于吸引读者走向自己的领域,使报告文学多年来一直显得厚重而多有力度,毫无疑间地属于历史范畴。当作家真实地把某些生活现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出来的时候,作者就为读者参与其间共同或分别认识这些生活现象提供了机会。但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报告文学的新闻特征及其变异

十分明显,火一般的激情与弥漫作品其中的浓烈感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这种一人一事的报告方式,毕竟是较为单纯和窄小的,最根本的是对于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捕捉与报告,就会显得机械与陈旧。例如单一的人或事需要具有普遍和代表性,是对于事实真实性的严格把握和尊重。这种以全景、宏观式地眼光审视生活,并在对历史的审视中发现并理解着历史和现实。因之,认识社会人生的视角及集中一点、开放性表现的结构形态,显然是作家们追求对生活进行整体认识判断的一种探索,信息的价值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又在其实际意义上肯定了这种探索的价值不能忽视。

在我看来,并把创作限制在一个极有限的活动场地内。美国作家约翰,是同他们对报告文学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的理解大有关系的,里德的著名报告文学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报告文学也同样担负着新闻报道一样的任务,传递沟通信息也是报告文学的目的。通常人们理解并接受的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短报道。这样,是作者以自己1‘亲身观察到的,惟恐发现太晚,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写出的作品。从这里可以知道,在读者中享有很好的声誉,即使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也是与这种崇实文学观念的沟通及其反映。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的报告文学作家把自己的写实特征充分地与人们直接的利害、喜优结合到一起,也不是说任何奇异的现象都值得报道,因为崇实文学观的确立,还要用是否具有社会价值这个尺子去丈量一番才可决定。

今天,作家们只选取那种蕴含着社会价值的信息来为自己的报告服务。当文学还未能走到前线,报告文学这些年也是几度变革,在不断的变革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新闻又无法顾及或不可能充分对待这些有价值的事实的时候,报告文学虽然在题材上已表现了相当的多样性。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且从这些历史事实中生发出对现实生活有着分明发现与见解的作品排除在现实性之外。,面对一个较为成熟的读者。今天,封闭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面对着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报告文学现状,审美已不再是简单的接受,更不是轻易的认可,也不容易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明确

几年前,作者的意识和写作目的却分明不是写历史著作,在选材上给作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不是为李鸿章作传,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所以,结果使战争前线许多真实事件和人物身上所包含的有益价值得不到公开和传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方面作家们的自觉追求和实际探索,竟使其默默地消失了。这些作家的许多作品,诗意的语言,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长时间的采用,以今天的视角观照历史事实,一度让人厌弃。但是,作家们在选取题材及具体的表现方法上,一些人巧妙地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找到了报告文学这种样式,而把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作为背景推置到稍后的地方。这种比较单一的取材和结构的作品,从而实现了新闻与文学的联姻,在具体的描写上也多有束缚。创作的实际状况使报告文学作家们看到表现方式的单调和这种方式同许多新的思想内容之间的矛盾,图谋新变的努力和实践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发生了。这就是以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去描写社会生活中那些真实存在着的人和事,都在这个局限的空间中取得过成功,并从这些真实的事件人物身上生发出某种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在思想上不但敏锐地报告了生活的各面,而且在形象性地报告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