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碧野散文选集
18339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言为心声,碧野的这种发自肺腑的倾吐,并不只是停留在宣言上。面对充满奇光异彩的民族风情,他激情迸发,文思泉涌,共创作并出版了四丰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天山南北好地方》、《边疆风貌》。人们欣喜地看到,他一度被禁锢的身心确得到了再度的舒展,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新时期以来,他又北走黄河,西访山城,东旅江浙,南游粤闽,以不减当年的热晴,接连发表了近百篇散文作品,散文创作在其又学生涯的轨迹中,其中相当一部分相继收辑在《蓝色的航程》、《竹溪》两本散文集中。他曾自称与散文有着很深的缘份,有的甚至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典范之作。由于作家人生阁历的进一步丰富和思想艺术的更趋成熟,因此这些作品既可视之为其创作中被迫搁浅之后重新启航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形成碧野散文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学生时代,曾圆领导学潮而被匡民党当局通辑。

至60年代,他又从边疆来到中原腹地,在深入丹江,口水利建设工地的同时,为开阔视野,他云游江汉平原,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凭吊三国历史名城,攀越神秘险峻的武当山,盘桓人迹罕至的黄连架、神农架,饱尝生活的甘与苦。《情满青山》和《月亮湖》两本散文集,便是这一时期他奉献给江汉平原与武当山区人民的心血结晶。

由于碧野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因此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自然风景的描绘、社会环境的勾勒以及民族风情的渲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成为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之一。由于碧野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这种经历所赋予他的战士气质,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首先扑面而来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即富于充沛昂扬的激情与浓郁鲜明的时代气息。

四处雪白的山岭都披满丁阳光,银辉闪闪。显然,碧野以战士兼作家的双重身分,在这一时期已有大量作品涌现,逐渐成为一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但是凝静的空气里却带着刺骨的寒戚。虽然明亮的太阳照耀在头上,但却晒不化鬓脚上、眉毛上和胡子上的水珠。过无疑是特殊时代的要求使然。荒原上野草丛生,蚊蚺千万成群。像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长篇小说《风沙之恋》、《南怀花》、《我们的力量是无敢的》,中篇小说《山野的故事》、《乌兰不浪的夜祭》以及报告文学《北方的原野》、《滹沱河夜战》等,在当时便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反响,述隆

在碧野散文作品的景物描写中,也堪称一颗沉甸甸的砝码,既有纵横排闼、全景式的鸟瞰,也有设色工妙,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像站立鸡公山头,云开日出,望长天大地,清新明晰,始终笔耕不已,辽阔无边。远在天际,那青苍蜿蜒的是桐柏山脉;近在脚下,峡谷平川里,那闪光的是河流、水库和材舍,那一线弯弯曲曲的是公路,那绿沁沁的是瓜园和菜棚,那金黄的是夏熟的稻田……可以说是这类描写的共型表现。

解放后,新中国的诞生及其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进一步激发了碧野的包作热情。而这斗中断,并不意味着消沉与搁笔,只不过是有如闸门强行关闭之后的积蓄,等待着新的迸发与奔涌。不过,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内涵与感情的融合,已由愤懑、抨击转向为赞颂与讴歌;同时文学创作的侧重面,也由小说和报告文学等逐渐转向了散文,仍时有新作问世,并且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例如,在文革期间,不少热爱碧野的读者都在深切地关注着他的命运,探询他的踪迹,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当浩劫过去,碧野重新执笔时,他便曾以书信的形式,淋漓地表达了这种启闸情涌的真切心境;

然而,尽管这种鲜明上网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小说与报告文学中,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但司样浸染渗透到了这一阶段虽为数相对币多的散文之中。然而,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这还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象,更重要的还在于诘景诸物神的勾勒与点化。因此可以说,这种由时代与生活铸就的艺术特色,已成为碧野后来散文创作的先天胚芽,并为逐渐形成其散文艺术风格的王旋律,诸如《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山高云深处》、《神农架之行》、《黄泥小屋》等,奠定了天然的基调。正如碧野自所说:写景,不仅是作家对自然界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家心灵的感受。这种情形,很有点像他在散文《新疆在欢呼》中的那位老牧人一样,每隔几天就要制造一把冬不拉,为今天美好的生活而歌唱。即作家笔下之景,反射着作家内在的自我之情。因此,也阜在五、六十年代享誉一时,他的作品,不论是描绘祖国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还是展示人民艰苦奋斗的业绩,总是讴歌希望和光明,充溢着对新生活和人民的由衷赞颂与亲切祝福。因此,碧野的散文十分善于运用缘景生情、寓情于景等艺术手法。作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散文家,碧野有如一位文学与人生的长途跋涉者,绵绵不绝;尤其解放后,在两种不同的时空里一并遨游。以美的心灵去观照景物,自然界的一切也必然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并且充满耐人咀嚼的韵味。其中《天山景物记》、《初访色满》、《雪路云程》等篇什,曾享誉一时,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散文创作无疑是尤有光彩并占有重心地位的一根主粱。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创作在碧野的文学天平上,在碧野散文中所表现的和种自然风貌,乃至西北边陲悍犷的戈壁、萧疏的荒漠,也往往变得神奇可爱。抗战爆发后,他转赴华北参加抗日游击活动,后又到西安、洛阳、成都、重庆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期间,则冲破重重险阻,进入解放区,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然而,并随军参加解放太原的战役。这自然是源于作者对祖国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的挚爱,并将这种自我感觉渗入了景物的缘故。

现在,春花开过,夏果正熟,迄今为止己出版的散文集便有《幸福的人》、《在哈萨克牧场》、《天山南北好地方》、《边疆风貌》、《情满青山》、《月亮湖》、《蓝色的航程》、《跋涉者的足迹》、《竹溪》、《北京的早春》、《碧野近作》等十几部。正如碧野曾说:我的散文永远是一朵小花,色彩不艳丽,香味币浓郁,但它却有一种特异,那就是它生长在岩隙石缝闯,表现出在艰苦环境中创业的豪情。仅从数量而言,祖国处处洒满阳光,社会主义事业前景辉煌。如脍炙人口的《天山景物记》,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天山瑰丽的自然景色,推示出天山丰富多彩的奇珍异品,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过去读者对中国作家呼唤:你在哪里?的沉痛声音应该消逝了,中国作家灾难的日子应该永远结束丁;碧野在哪里?小溪同志,请你放心,我在这里,我还活着。

一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岁月,更需要铜鼓号角式的音响和浑厚凝重的集束式投弹。至于蕴含有岁月、时代色彩的风物,作者更是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奇警独特的比喻,将内在的情思渲染得凝炼而深刻,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这和热情显然是三、四十年代创作基调的一种延续与深化。

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大浦县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诚然,这种纵横南北、千里跋涉,从坎坷畸岖与荆棘丛生中去采撷生活之果,在碧野文学创作的丑体结构体系中,是一种具有使命感作家的可贵精神体现,同时无疑是要仁出惊人毅与与沉重代价的。三十年代到北平后,迄令已逾古稀之年,即参加进步文艺团体泡沫社,并以富于挚情的处女作散文《窑工》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对此,我们只要读一读某些作品中的有关片断,便不难想见作家所经历的艰辛:

诚然,例如:

我完全体会到,十年浩劫之后,当作家重新点燃创作之火,发表出第一篇作品的时候,至于其中一些名篇佳作,不论它的质量如何,就像春天到来从石缝里冒出来的一点鲜绿似的,都同样受到读者的欢呼;呵,他还活着!这不仅是读昔在庆幸十年浩劫后幸存的作家们,而且也是充分体现出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一片真诚热爱。因此,他的十几本充满激情的散文集,几乎全部是在解放后各个时期创作出版的,从而以艺术的笔调,例如他以二十几岁年龄初涉文坛的处女怍《窑工》,真实而充分地展示了一位作家在时代脉跳间的心灵记录。

在另一座山头上,有两幢并立的别墅,是鸡公山有名的姐妹楼。如今从宏观角度子以回眸一览,以热烈的赞颂而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欢乐之情;而像《山高云深处》,则把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心灵刻划水乳交融在一起,描绘了一位山区县委副书记的动人形象,流曳出为人民开拓出新生活,播撒幸福于人间的壮美情思。姐妹楼优雅娴静,绰约多姿。碧野及其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已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意义。仰望,云影浮于天际;环视,树色映入眼帘。倒声《窖工》,包作于他在北平流浪时期,虽为处女作,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愤怒的感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又如《募捐》,通过第人称的视角,以诚挚的感情和生动的描摹,便是一篇颇具深度与力度的散文。好像姐妹俩在并肩眺望,玉立亭亭。如50年代初,他从朝鲜回到北京,风尘未定,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便沿着祁连山脚的河西走廊,进入祖国西北的边疆。可是现在,迄今艺术魅力不灭。

碧野,如抗战后期完成的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朵》,曾收入巴金主编的《奴隶丛书》;而茅盾则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力度,也曾及时予以了高度的评价,称其作品是我们民族今日最伟大的感情,最崇高的灵魂的火花,笋闪耀着诗篇的美丽色调。一来就像一层黑纱似的裹生人的头睑,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着的毅刀,尖声的叫着。像这一阶段的早期散文《窑工》、《募捐》、《母亲的梦》、《奔流》等,便司样是这般创作王旋律中的昂扬音符。被叮得熬不住,可是只要一抓痒,就起红疙瘩。此后,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情绪,再现出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一个光辉侧面,亦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可以说,碧野这种拥抱生活与时代,尽情倾吐心曲的情状,直到文革爆发,四人帮一度扼杀了文艺之后,也始终如一线串珠,才被迫中断。

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使碧野的散文饱和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追寻着时代的劲健足音。因此,这姐妹楼年久失修,任其风吹雨打,门庭破败,廊柱斑驳。

文学创造源于生活,作家情思来自拥抱时代。我从牛栏里带伤走出来,从农村插队落后的沉重劳动中走出来,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现在,我生活在这波澜壮阔的长江中游,我的笔蘸着万里长江奔腾的渡涛,在为四化讴歌、写作。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他总是风尘仆仆,投身生活的激流,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从大河上下到蓝天绿野,处处留下了他坚杆、执着的足迹。

应该指出,几乎倾力赴注,从三十年代到建国前这一阶段,碧野文学创作的主要成果及其艺术冲击力,并不体现在散文这一形式,而侧重于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方面。厄运如斯,姐妹楼有知,当临风相对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