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
历史的见证最为严正。五十年前,南海之滨,黑云密布,腥风横吹,血雨倾注,祖国大地在战栗,人民优秀的儿女在苦难中。
在潮州,从城北的百花台到城南的春承楼,十里长街,顿威泪海,街道两旁,站立着千千万万悲哀的人群。他们泪水纵横,悲愤地向被押赴刑场的人们默哀。
长街上,吹响阴森森的军号,反动军队如临大敌,成千列队,刺刀上枪,横端朝向两侧。队伍末尾骑在马上的是,手执令箭、满脸横肉的监斩官。
而夹在前后枪林刀丛中的是被判处死刑的罪犯。走在最前面的是个插着犯由牌的中年汉予,五花大绑,浑身血污。他气宇昂轩,曰光炯炯。他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厅岁!他的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使万人感动,纷纷落泪!
在中年汉子后边,是一同被押赴刑场的几百成群的罪犯,黑压压的一大串,几乎拉成了一里长。枪兵刺刀步步向外,脸色铁青,神情凶恶,这只能说明他们内心怀着无法掩饰的恐惧。而犯人群却默默地满怀仇恨在行进。有一个老年人被两个年轻的抬在箩筐里向前走。箩筐下沉,竹杠弯弯。年轻人赤膊,满身伤痕,而老人的白发被血染紫了。从老人的满面风霜、脸色黧黑、骨节铮铮的体格上和不怕惊涛骇浪、勇健豪迈的气质上看来,他像是海上的一个老渔民。他闭目深思,神情自若,好像他在刑场路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清白无瑕,问心无愧。他内心感到唯一不足的是,也许他惭愧地到了垂暮之年,才为革命出了一点力,才给人民做了一点好事。
在这一天群被押赴刑场的犯人之中,还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年轻母亲袒露着胸怀,啕脯上烈横着紫的青的无数伤痕。在去刑场的路上,她怀抱着一个罂儿。婴儿依恋母亲温暖的怀抱,饥饿的小嘴在吸吮着奶头。她的一只小手摸着这个奶房,另一只小手还抓住另一个奶。年轻母亲的奶房在随着心酸而又勇敢的脚步在颤动,婴儿的小嘴在沉醉地吸吮着稀少的奶汁。年轻母亲为革命抛头颅、洒鲜血,并不惋惜自己的青春,而伤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幼小的生命也跟随着她去受死刑。敌人残暴,毫无人性,她越爱孩子,就越恨敌人;她越恨故人,就越爱孩子。她在狱中受刑,身体伤痛,但她竭力双手怀抱婴儿,让自己的孩子多吃几口奶,多享受一阵母爱。孩子无知,奶香盖过丁母亲身上的血腥,在沉醉中,小脚还在母亲的怀里颤颤悠悠。当十里长街的千万双眼腈看到这一对母子的时候,沿途不断发出悲痛的叹息。婴儿何罪?为什么要跟着母亲一同被押赴刑场?
什么东西在囚徒的人流中红闪闪的一飘一动?那是一条挂在一个红军战士脖子上的红领带。这红领带,是八一南昌起义时戴在他脖子上的,它标志着革命的意志和信念。从南昌起义后,他随着**、贺龙进军广东潮汕。革命部队刚刚诞生敌强我弱。潮汕一战失败,他受重伤,经老百姓抢救掩护,但终于被敌人搜捕。在狱中,他不肯解下他的红领带,在酷刑中,他也坚持戴着红领带。现在,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他的红领带仍然在风中不停地飘动。这条红领带,是被敌人撕破了的,是染满了这位红军战士的鲜血的,但是它在囚徒的人流中红光闪闪地飘动。它虽小,但却像是一面不倒的大旗,绐人以召唤预示着未来的光明和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的信心。
从百花台到春承楼,十里长街群情激昂,眼泪化为力量,叹息化为壮歌,几百个战士倒下去,几万个战士站起来。
潮州韩江边的大榕树,参天覆地,它是历罡的见证。就在大椿树岸脚的江滩上,多少烈士皿染黄沙。天怒人怨,一夜风雨,扛水暴涨,惊涛滚滚,骇浪滔滔,烈士的鲜血变成洪涛,滚滚滔滔流入南海,千秋万代,南海的涛声在高歌着烈士的永生。
邙山脚下
豫西有一条蜿蜒起伏的邙山。邙山北,就是汹涌的黄河,黄河像条黄色的长地,水流千转,处处漩涡,波洄浪卷,呼啸奔腾,惊险万状。四十年前渡黄河,艄翁、船工都是赤条条地一丝不挂,紧握大舵,猛摇臣橹,吆喝呼喊,声盖奔流。只见浪击飞舟船行似箭。每渡过,次黄河,人们都额手称庆。
就在这邙山之北的黄河边有一个名叫铁谢的渡口。铁谢渡口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根草,只有几个低矮简陋的草棚茅屋。黄沙茫茫,河水漫漫,天高野旷,极目荒凉。
当年,有两个青年长途跋涉来到这黄河的铁谢渡口,他俩男一女,风尘仆仆。看来他俩不像是夫妻,也不像是兄妹,而是两个追求真理的纯洁青年。男的落满了沙土的头茇有点卷曲女的披散的长发在吼中飘曳。他俩脸孔黧黑,显然是从小就饱受热带阳光的照耀。
是的他俩是华侨青年,从海外回到祖国,奔向延安。
就在他俩停立黄河滩头待渡的时候,忽然有两个好心人前来询问他俩的来历和去向,劝说他俩祖国处处有光明,叉何必渡黄河,冒覆舟的危险?
于是他俩被送回邙山南边,被投进了洛阳集中营。
洛阳集中营就在邙山脚下。集中营在扩建,男女青年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被强迫砌围墙来监禁自己,有的怠工被划地为牢罚站在烈日下,有的被鞭打着在赤日炎炎的场地上罚跑步,有的劳累中暑口吐白沫晕倒了。集中营扩建了,于是更多的男女青年被押送进集中营里来了,他们当中有长途踩冰踏雪赤脚冻伤了脚踝的,有衣衫单薄浑身发抖从睡梦中被捕来的,有衣裙槛楼被污辱后抓来的。
集中营的设立,据说是为了教育这些迷途的青年的。
这两个华侨男女青年却真正受到了教育,他俩看见有的人在皮鞭下跪地求饶,但他俩看见更多的是临危不惧、昂首挺立的青年。
在集中营,他俩分队分监,却在难友们的帮助下,他俩还能互通信息。
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俩跟随着一批青年越狱潜逃。
集中营围墙上边铁丝网的尖刺划破!他俩的四肢,鲜血和雨水在身上一块流。他俩躲过了围墙四角岗楼上在雨雾中朦驻闪光的探照灯。这时,他俩发现和难友失散了,慌忙跳下高墙,却没想到墙外还挖的有灌满水的壕沟,他俩先后跌落沟壕的扑通扑通的水声,惊动了岗楼上的敌人,是枪声四起。他俩竭力爬出壕沟,在狂风暴雨中往邙山奔逃。
祖国的土地是亲爱的,但他俩对祖国的土地却非常生疏。他俩和难友们失散了,很快就被围捕了。
他们分别被关进邙山深沟的土牢。土牢只容一人坐卧。他俩同时被关在邙山的一条山沟里,但却无法相见。他俩只能看见沟顶的一片蓝天、几朵白云,只能看见一只苍鹰在蓝天白云下盘旋,他俩把自己的理想和感情寄托在蓝天白云和苍鹰的翅膀上,默默地衷心祝福粗国的新生和人民的解放。
豫西黄土高原的土质是立土,不怕风吹雨打,永远屹立。这一对华侨青年在分别监禁他俩的土牢中,各自用磨出血的指甲在牢墙上刻下了思念祖国和延安之情,以及他俩爱情的誓言。
现在,事隔四十年后,邙山的土牢被堵塞!吧!可是那两个华侨青年今天哪里去了呢?是生为英雄?还是死为英灵?而当年他俩用指甲刻下的热爱祖国、向往延安、坚贞爱情的誓言,却水远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雨花台上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斑斓,尤其是那红色的一种,红如血。
为什么雨花石这样殷红?有人说,因为它是烈士的鲜血凝结的。
现在,雨花台的雨花石已经很难找到了,原因是年年月月被瞻仰烈士陵园的游人揣在怀里带走做珍贵的纪念品去了。他们把雨花石带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在家里的案台上,瓷盘玉盂,清水浸养。雨花石浸在水中,显得更加殷红,像红霞的飞焰,像红王的精英,像鲜血浇灌的一颗颗红心。人们见物思人,以十分虔诚的心情缅怀当年烈士们的英勇就义,为祖国为人民舍死忘生。
从,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到一九四九年红旗插上南京城,二十多年间,十万革命烈士牺牲在雨花台!雨花台上黑夜的枪声过后,晨曦中只见血珠与露珠一同在荒岗野草间闪烁……
在烈士陵园里,赫然出现恽代英的狱中诗。诗云:
浪迹江湖忆旧游,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做楚囚。
诗情多么毫放,心胸多么坦荡,气节多么坚贞!
恽代英一生忠于革命,同时也忠于爱情。这是他崇高情操的一致表现。据一位深知内情的同志说,恽代英年轻丧妻,葬于武昌洪山。他经常上洪山祭墓,一如生前把他写的文章念给亡妻听。后来他去广州,北伐到武昌时,正是他的妻子的十年忌辰。十年,他献身于革命,誓不再娶。他有个小姨子,妻在世时她午仅十岁,今已二十,青春似玉,如花年华。岳父劝他娶妻妹,他不为所动。这一天小姨子尾随恽代英上洪山她在姐姐的坟墓前低声祷告,向姐夫作爱情得的独白……
为革命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生得纯洁,死得英勇。董必武同志一九六四年四月谒雨花告烈士塔诗:
英雄洒血雨花台
暴露奸权尽蠢才,
毕竟人民得胜利,
斗争规律史安排,
遗容遗物见遗风,
先烈精神永世崇,
踏着血迹仍挺进,
红旗高举气如虹。
我们来到雨花台的季节,也正是暮春四月。雨花台上山茶花盛开,塔松刚直水杉挺拔。盛开的山茶花庄重端丽、刚直的塔松严肃壮穆,挺拔的水杉高洁青翠,它们好似烈士英灵的化身,雨花台上多桂树,每年十月阳春,佳花飘香的季节,丹桂、金桂、白桂,香满人间,我们能不肃然缅怀烈士们的高风亮节,生命的芳菲!
四月江南花开如锦,含笑花、红睡莲、锦绣杜鹃、玫瑰、栀子花、樱花……山间原野、湖滨河畔,处处繁花。而在雨花台的烈士塔周围,却显露出另一种花海,这花海是由人的花朵汇集成的;只见一面面火炬徽的小红旗,一个个白衬衣红领巾,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在向烈士们致祭。烈士塔周围气氛肃穆,孩子们神色庄严,红旗在风中飘,他们举起了千万只小拳头,纯洁的小小的心灵在作忠诚的宣誓,他们誓做革命事业的后继人。
昔日荒山的雨花台,今天变成了南京的风景区。如今江山如画,是由多少烈士的头颅鲜血换来的!雨花台下埋忠骨,雨花台上开鲜花。记取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瞻望未来。
雨花台烈士塔高耸,雨花石血一般殷红。
长江浩荡,钟山巍巍。
选自《碧野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