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上处世非常道
183400000126

第126章

第三卷第五章第4节自作聪明必吃亏,装疯卖傻真才华

智慧行囊:有锋芒才是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下显示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更有甚者,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真正懂得做人制人之道者,必然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即便有想法,也不会直言相对,即使有才华,也会含而不露,貌似愚憨。

狐狸遇到猎捕他的敌人,会用各种装疯卖傻的姿态或者自残的方式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等到敌人的思想受到麻痹时,立刻转身逃跑。狐狸清楚地知道显现自己的能耐绝对在敌人面前落不了好,忍一时的愚钝,可以令自己长命百岁,怎么看“装傻”都比“硬撑”强。对于人来说,有时候过于曝露自己聪明机智,或显现自己才华,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上级的猜疑。自古以来自作聪明或自以为了不起的人通常都没有好下场。

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政治生涯却有待商榷,他在官场上不识时务,最终一贬再贬已经有名了。

当时宰辅王安石变法时,苏轼认为变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虽不敢直言抗上,但是从内心里讲,他不完全赞同新法,于是托事讽喻。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舒宦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

王安石佐政期间,苏轼不只一次得罪王安石。那时苏轼还是朝廷礼部尚书,一次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正巧这天后者不在,他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轼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在当时盛行改诗一风。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将其贬职。

苏轼被贬到合浦后,从几个孩童的口中得知,当地把一种虫子叫做黄狗,把一种鸟叫做明月。那时苏轼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难怪后者会看他不顺眼。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起用旧党人物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因为原来苏轼对“新政”颇有微词,“复辟派”认为苏轼与他们是同伙,此时苏轼便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谁知,苏轼旧性不改。在旧政复辟的情况下,苏轼又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对新法的全盘否定。这就又与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嫉恨,只得要求外调,于元祐四年三月出任杭州通判,给后人留下一个倜伥的苏轼。

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训时,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以苏轼文学上的成就,他的聪明毋庸置疑,却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锋芒,还自作聪明,终究还是害苦了自己。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之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主观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不会掩盖自己的锋芒,不懂低调做人。而那些韬光养晦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在这一点上,苏轼就远远不及孙膑聪明。当年孙膑被庞涓所害,只好装疯卖傻,令庞涓感受不到他的威胁。结果孙膑一出牢笼,改投明主,并将陷害他的庞涓击杀。孙膑的经历说明了,有时候装疯卖傻以保存实力,方能厚积薄发,为自己创下一片天空。

很多人说,有锋芒才是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下显示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更有甚者,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真正懂得做人制人之道者,必然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即便有想法,也不会直言相对,即使有才华,也会含而不露,貌似愚憨。

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寇准那般的人物,得遇圣明的上司。更多的是遇到昏庸的领导,钩心斗角的社会状况,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就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行为。直炮筒子未必受欢迎。中国人也向来喜欢含蓄说话、办事,所以懂得含而不露,把愚憨作为一种潜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