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上处世非常道
183400000130

第130章

第三卷第六章第3节低调,为壮大实力作出适当的牺牲

智慧行囊:放低姿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谦逊、低调、圆融、平和,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倘若没有朋友,至少不会招来反对者,令我们免于受意外的伤害。不仅如此,低调做人,予自己成长的时期,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培养自己的能力、经验、人际关系,令自己的羽翼丰满,进而展翅高飞,主宰自己的未来。

在与大型猛兽为伍时,它通常都不会逞能,而是装作愚笨的样子,然后让猛兽去捕猎,它则毫不费力地吃到猎物的残渣。狐狸这种低调行事的作风,令他活得格外自在。有时候,伪装弱者、显现低调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在生活当中,能够处处表现自己是抓住机遇的较佳的方式,但是也常常会招来别人的妒恨,树木过于高大,风必摧之。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生存中应该谨记的规律。

相信曾国藩的大名无人不晓,他作为“清末三杰”之一,一生功绩斐然。他的才智毋庸置疑,但他能身居高位而不被任何清高位者所忌,在于他为人低调却并不懦弱,能善于利用韬光养晦这招。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建立的,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军官所有的人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太平天国起义,为了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4省的军务。对此,曾国藩并没有过于高兴。因为他清楚,即使现在自己身居高位,手握重兵,但相对于整个皇室来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处处保持低调,时时怀着戒惧之心。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但是曾国藩并未感到春风得意,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荟,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湘军进了天京城后,大肆洗劫,城内金银财宝,其弟曾国荟抢得最多。左宗棠等人据此曾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国藩很知趣,进城后怕功高震主,急忙办了3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乡试,选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3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他又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旧军队的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原因便在于如果他于奏折中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以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曾国藩的估计一点都不错,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下怀,清廷借此机会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为了安抚曾国藩,清廷仍然委任他为两江总督。

虽然战功彪炳,但曾国藩懂得在关键时刻功成身退,以低调行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至于惨淡收场,他的这一点要远远比西汉初淮阴侯韩信要强得多,韩信就是因为过于耿直,结果功高盖主,被刘邦射杀。古今中外,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放低姿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谦逊、低调、圆融、平和,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倘若没有朋友,至少不会招来敌人,令我们免于受意外的伤害。不仅如此,低调做人,予自己成长的时期,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培养自己的能力、经验、人际关系,令自己的羽翼丰满,进而展翅高飞,主宰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