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上处世非常道
183400000032

第32章

第一卷第六章第2节求大同存小异,好办事

智慧行囊:即使是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自己永远生活在社会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同生存,也只有尊重和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明白这一点,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在办事的过程中,也就必须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这样才可使朋友之间长期相知、相交。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一味要求别人依附你的观点,那就很难与人相处,这样就很难圆融待人,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可以把握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不仅在一些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求同存异,就是在具体的办事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同时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以便日后进一步合作共事。

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普,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往往与皇上发生争执,但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与赵匡胤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一统江山。

历代做宰相的人,多数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不触怒皇帝。赵普却把治理好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分歧时,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

有一次,赵普举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肯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推荐那人,宋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被撕碎的奏章贴好,再次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醒悟,就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人,不同意。赵普坚决提升那人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说:“刑罚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因为您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极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很长时间,直等到宋太祖允诺了他才离去。

宋太宗时,赵普再次担任宰相。宋太宗因为听信了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不遵守法度,要处罚曹彬。赵普知道曹彬冤枉,就为曹彬辩解,并且予以担保,使事情真相大白。宋太宗知道真相后叹息说:“我听断不明,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之后,他对待曹彬一如既往。

当然赵普不是普通人,他做事求同存异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有这么崇高的意图,但凡事坚持原则,力避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流于“同而不和”,将互相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