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橄榄绿方阵里的明星人物
1838100000032

第32章

解不开的军营情结,诉不完的战友情

作为一名有三十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张保和最熟悉、最热爱、最眷恋的还是那培养他成才的军营和军营里的战友。从战士到干部,从炊事员到卫生员,从普通战士到明星,张保和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军营。写兵,说兵,唱兵,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主题。

1998年,那场举世罕见的洪灾过后,张保和来抗洪救灾现场采访,听到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一群在长江洪水中被武警战士救起的孤儿,结伴同行,从老家湖北出发,千里迢迢来到天山脚下,寻找他们的救命恩人。这是多么难得的人间真情啊!一场大水,凝聚成爱心,凝聚成力量,浇铸出了民族团结,浇铸出了时代精神。七十多个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发生了多少血肉相连的感人故事。这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啊,是人类良知的光芒。张保和被这个爱心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创作了陕西快板“万里寻亲”。“顶着风,冒着雨,脚上穿着千层底,救我们的叔叔在哪里,走到天边也要找到你。”用快板讲故事,这是张保和快板书的又一特色。这一创作特色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内涵,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传统的文化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抱残守缺,没有创新精神,艺术之花就会凋零。张保和不但在内容上创新,在艺术形式上同样不断地创新,他将舞蹈、音乐、声光引入舞台,创造了“快板交响乐”、“陕板歌舞表演”等艺术形式,改变了传统快板单一单调的缺点,而使舞台表演更显丰富、更富有时代气息。

“万里寻亲”是张保和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一次创新的成功尝试,取得了圆满的效果。过去,他的作品努力地追求喜剧效果,让听众去“笑”,从笑声中领略生活,感悟人生。

“万里寻亲”,他追求的艺术效果是“真”是“情”,是听众的“泪”。几十场演出,他说不清赢得了多少听众的眼泪。有了成功的尝试,张保和继续努力地探索。他下基层,去哨所,走边防,接连创作了一系列部队题材的作品。去年,为纪念武警部队重新组建20周年,武警文工团准备推出一台大型文艺晚会。作为业务副团长,张保和担纲执导。在筹备会上,他看了《中国武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题为《大写的人生》的文章。主人公叫吴明,是湖北总队鄂州市支队政委。四十三岁的他,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身后留下一连串闪光的足迹。吴明爱党爱国爱家,爱生命爱生活,爱部队爱士兵,惟独没有爱自己。这不正是我们寻找的时代英雄吗?这不正是宣扬的无私奉献精神吗?张保和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流着眼泪读完那篇文章,决定把这个典型搬上舞台。他挑灯夜战,秉笔疾书,很快完成了快板剧《雪落无声》的创作。演出时,真实的故事,艺术的渲染,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从走上舞台的那天起,张保和为基层官兵演出多少场他记不清了,可有两场演出他终身难忘。在西部的西部,在高原的高处,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边防哨卡,那里有一群抛洒青春守卫边防的士兵。“常年伴冰雪,四季穿棉袄,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战士们编的顺口溜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在海拔五千米的雪山上安营扎寨,他们的生存环境极度地艰难,他们的文化生活枯燥难耐。那里的士兵兄弟是多么的盼望有人来啊!去一趟红其拉甫不容易,坐火车,坐汽车,到了路的尽头,再四肢并用地爬雪山。爬到目的地,高原缺氧反应随之而来,连气都喘不上来了,怎么能演出?不演出跑这里干什么来了?张保和掏出竹板,强打精神,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了一个段子。于是,红其拉甫的哨卡上传来了一串串开心的笑声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了,连长略带遗憾地说:“我们还有三个战士在上哨,他们就看不上今天的演出了。”

“既然我们来了,就不能留下遗憾,我们到哨位上给他们演专场。”张保和态度恳切地对连长表示说。“不行,他们在山顶上,风雪太大,会有危险的。谢谢你们的这份诚意,下次来再说吧。”

“那就让我们试试吧!”张保和和队友们再次恳求。连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亲自带领他们朝山上的哨位爬去。风实在是太大了,刮得人直不起身来。雪实在是太厚了,一脚下去,半天拔不出腿来。天地白茫茫一片,找不到上山的路,看不清雪掩的壑,稍不留神,就会葬身雪谷。一步一个趔趄地向上爬了不到百米,连长不得不改变主意,下令回营。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回到营区,张保和给连长提出一个新建议,就让我们在电话里给他们演出一场吧。连长默默地点点头,拨通了哨卡的电话。“亲爱的战友,我的兄弟,你们辛苦了!请允许我在电话里给你们演出了!”一场特殊的演出就这样开始了。电话的这头,张保和一手拿着快板,一手拿着话筒。电话的那头,哨卡的士兵,一手拿着钢枪,一手握着话筒。一个在专心致志地演,几个在轮流着认真地听。演出结束了,没有听到掌声,话筒的那头传来的是哭声……这场没有掌声不见观众的演出,在张保和心灵深处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低头兵看兵,抬头看星星,边关的兵们苦啊!张保和深深地理解他们。在大西北的军营里,官兵们熟悉张保和的快板书就像熟悉军号一样,可见过张保和的人并不多。那年老兵退伍期间,文工团收到一封来自天山深处的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是:请军旅笑星张保和晚十二点到兰州火车站,我们想见见他,这是我们一百名退伍老兵的心愿。张保和深领这百名老兵的真情和厚爱,如期赴约,在火车站给老兵们演了一个专场,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临别,百名老兵一起举起手臂,给张保和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为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军礼,他在另一部作品里写道:可以敬酒,可以敬烟,可军人的手偏偏垂爱于帽檐下、眉宇边,敬礼--还礼,战友之间升华着一种情感。相遇无语,换哨无言,手却在抬起的瞬间,演绎出军人的庄严。

数字是枯燥的,可枯燥的数字能准确地记录一位文艺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六次去新疆,七次上青藏高原,九次上贺兰山,三十多次赴陕甘边区,足迹到过西北驻军八百四十七个连队和一百八十七个边防哨所,先后为部队官兵演出一千多场。《二排长》、《山野的呼唤》、《赞群英》、《战法随想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得基层官兵的喜爱并在军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