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活着,因你而美丽
1838400000001

第1章 序章 教授的生日纪念(1)

连目参观、讲学,日程安排得很紧。耄耋老人怎能受得了这奔波之苦

他开始有点咳嗽。有点气喘、胸闷。是不是感冒了?,1.爬楼梯的剪影

天空呈现出透明的蔚蓝色,晨曦泛着静谧的亮光。看来是顶好的飞行天气。已是80岁高龄的盛志勇教授,应美国希露姆公司和几所大学的邀请,前去参观讲学。

行囊已经打好,就要出发。

这是2000年5月,北京一个普通早晨。

他通常总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一天,像一年365天中的任何一天一样,当太阳的脚步踉踉跄跄穿越大洋的风暴,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时,属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当然同样属于一位耄耋老者的新的一天开始了……

车子要开动了,他蓦地想起了什么,转身叫门诊大楼走去。他的办公室在四层。他仍和往常一样爬楼梯上去,动作灵便,步态稳健……大约一刻钟,他便从楼梯口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送行的人感到纳闷:盛老该不会是在出发前,再体会一下爬楼梯的滋味吧?

这么多年,他一直这般执着地一坚持每天上班爬楼梯。用他的话说:我少时好动,喜爱各种体育运动,打下个好底子,所以爬爬楼梯、活动活动腿脚,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虽然门诊大厅里有电梯开着呢,但他似乎对乘电梯不屑一顾。倔强的脚步在水磨石台阶上奏响铿锵之音--

人生,就像一个谜语,好奇心诱着你往前走,总想去揭那迷底,看到了一部分,还想继续看下去,一生一世,诱惑无穷。这也就像人们常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事业和追求是无止境的啊!

年届八旬的老者,为何对“爬楼梯”情有独钟?也许,“爬楼梯”之于他的事业、他探索的领域,是一种象征,一种昭示,一种证明。只有熟知他的人方能领悟“爬楼梯”的意蕴:攀登医学的高峰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不停地攀登,将心血、汗水和眼泪,都洒在这台阶上;到达一个高度、一座峰巅之后,你又会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于是,一生你就这样“纠缠如魔蛇,执着如冤鬼”般,被你的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发现和新发现所震撼!

一抹鲜活的朝晖镀出一副攀登者的剪影,瞬间楔入万里云端……

作为中国军队的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土、享誉海内外的创伤、烧伤外科专家,盛志勇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已孜孜不倦地探索开采了半个多世纪。

但这个领域,对世人来说--尤其对身体健康、躯体健全、崇尚健美的人来说,似乎就是一个恐怖的“魔域”。有人称,在这个领域你必须有颗常人肚里装不下的胆子,而且是个相当出色的“刀斧手”--说白了说干脆一点,就是另一种意义的“刽子手”。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世界。

作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盛志勇和他的弟子们的使命,就是为那些被战争或非战争造成“惨不忍睹”的受难者,修复、弥合生理和心理的伤痕,为一尊“焦头烂额”、“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身躯塑造重新站立的人的形象。

经他收治和主持收治的7000余例烧伤患者,总治愈率达到98%,近几年来达到99.8%;烧伤面积98%、三度烧伤86%的病人一半被治愈,居世界领先水平,--记住,这还不包括他在抗美援朝时救治的志愿军战土;不包括他在“文革”期间被下放改造时救治的危重病人;不包括他在邢台、唐山大地震中抢救出的受难者;不包括他赴中印、中越自卫还击战前线总救的重残伤员……

在盛志勇手中,“整形”、“移植”这类字眼可以说早已超出它寻常的意义,而展示出鬼斧神工的魅力啊!

而对于那些劫后复生的患者,苏醒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变得宽阔明朗起来,人生又一次被照亮!

这位中国专家在这个领域涉猎之广,研究之精深,用心血和智慧托起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国外同行感到震惊、诧异,不可思议,难以企及。

于是,他一次次地应邀出访、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他被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授予创伤外科学会荣誉会员,被加拿人麦吉尔白求恩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还荣任国际烧伤学会实验诊断委员会委员、国际烧伤学会机关刊物《Burns》杂志编委等职。

在国内,他先后任中华医学会终身会员理事、名誉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顾问,中作创伤外科学会常务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战伤创伤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创伤》和《中华烧伤》杂志名誉总编,《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任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副主编等学术职务。曾任解放军第三〇四度院副院长、创伤中心主任。现任医院专家组组长、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

哦,这么多“头衔”,这么多“荣誉”……你无法不钦敬地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可谁能解释,一个人的一生,怎会开采出这么多潜力,释放出这样大的能量,又何以挥洒到生命的极致?

但他依然是这身白大褂,依然是上班爬楼梯……就在次出访的前一天,他还亲自去查房。这时,年轻的医生和研究生们都跟在导师身边,济济一堂,如沐春风,他视患者为“上帝”,把患者看得比他获得的一切“头衔”和“荣誉”都重!

2.想起圣西门名言

掌声响起来。

一如来自大洋彼岸的涛声。

你是否听懂,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吸纳、渗透产生的回响?

盛志勇用流利的英语作完了题为《大面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防治》的报告。地点是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礼堂,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同行以及学院的师生听了报告。

阵阵掌声激荡,随盛志勇一起出访的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郭振荣在一旁已是热泪盈眶。眼前的一幕与两年前的一幕有着相似的情景--那是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来自世界烧伤界的一百多位专家、教授聚集在闻名于世的曼尼托巴医学院,他们把专注的目光投向屏幕。此刻,屏幕上正放映中国的纪录片--

一位青年女工因机房失火,全身95%烧伤,其中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烧伤,生命垂危,经着名烧伤专家盛志勇教授等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和专心治疗到完全康复,取皮26次后的头皮竟奇迹般地长出满头乌发,几乎失去上指的双手,还能包饺子、织毛衣、打乒氏球……

影片结束的字幕刚刚显示出来,大厅里骤然爆发出震耳的掌声。一位关国专家跑过来,竟把介绍情况的郭振荣教授抱起转了一圈,感慨道:这是发生在中国的奇迹!像这样的病人,在我们那里只能放弃。

郭振荣的耳边轰鸣着这样的“回响”。在国际创伤权威的论坛上频频传荡着中国专家的声音。眼前的他和盛老依然被掌声和欢呼拥抱,心中荡漾着一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

接下来,参观希露姆公司医疗设备展示会。

一台标价上万美金的康复病床吸引了众多目光。显然是希露姆公司最新研制出的“拳头”产品。叹为观止的不仅是一些外同专家,也包括盛老和郭振荣。这台电脑遥控的多功能病床,是病人生存的“摇篮”。多少年来,人类都在为争取和平、幸福、自由而努力,时人类的不幸又为此努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种高级病床的舒适、享受和创伤者的微笑是否能掩盖现代文明的虚伪、凶险和尴尬?那病床似乎在抚慰你说:你不要如此悲伤。

盛志勇手里握着一把袖珍卷尺和一个小本本一一一我们不禁想起临出发前,他为什么匆匆爬上楼梯,那小本本理记载着他作心中孕育已久的自己“产品”的创意与构想,他看到过那么多国外设备,但肯定没有哪位专家和设计师知道他的创意与构想是什么模样。

他对郭振荣说:这“洋”玩意蛮不错的。

他又说:我们也会有的。

事情并不美妙。是说盛老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