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184400000004

第4章 官场风云3

王安石为腐败推波助澜

公元1067年,20岁的宋神宗走马上任,掌管了大宋朝的全权事项。在权力的巅峰,这个年轻人俯视自己的国家,赫然发现已经走过108年的北宋显得步履蹒跚,停滞不前,犹如一个体态臃肿的中年人,活力越来越小了。

和平的日子过久了,宋朝人口增长幅度过大,开支也大了起来,还有官员和军队的冗杂臃肿问题日益严重,宋神宗显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多次对大臣说道:“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

至于谁能担当改革的重任,那非王安石莫属。作为志向非凡的人,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谓是惺惺相惜,早在仁宗时期,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期望改革,但可惜石沉大海,没了消息。而宋神宗这次抛出的“橄榄枝”,无疑让王安石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属于志向非凡的人,志向非凡的人总是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但现实往往与设想大相径庭,在王安石的改革中,免役法是一出重头戏,这是针对沉重赋役,想出的一项改革。

服役相当于是老百姓为朝廷进行的一种义务劳动,为了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老百姓就需要无私一些,将自己的财力无私的奉献出来。而在宋朝,由于差役的种类繁多,导致了百姓们的服役十分困苦。

所以,王安石便针对这一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阻力重重,反而到最后是一败涂地,不但各地大小官员反对,就连那些贫苦的百姓,最后也是集体上京城上访告状,在王安石家门口闹事。

王安石虽然是继续坚持他的改革,他认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在他看来,老百姓暂时的利益受到损失,是为了日后的利益得以增加,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改革本来是一片好心,居然会帮了腐败的大忙。

举变法中的一个小例子:青苗法。青苗法是让老百姓在春天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能够吃到粮食而设立的。当时的百姓为了缓解困顿,回去找有钱人家借钱借粮,到有了收成的时候,再加倍偿还。

为了保障农民和国家的利益,青苗法由国家代替个人来完成这个工作,利息比富人定得低一些,本想着这样一来既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但没想到实施起来确实不尽如人意。

在王安石看起来较低的利息落实到民间,经过中间官员的层层盘剥,实际上比原来的富户所定的利息还要高,而由于青苗法的实行,使得这种行为成为了一种官府垄断的行为,老百姓只得向政府借钱。

而政府的手续总是特别麻烦,要一层层的通报审核才可以成交,这样下来,等到粮食下发,老百姓早就饿死了。而即便能等到粮食的老百姓,也要忍受更为残酷的剥削。

王安石的变法演变成了帮政府做生意,这样在官官相护的情况下,自然就造成了腐败大行其道。不但老百姓没有减轻负担,那些地方官反倒是中饱私囊,油水添了几分。而王安石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变着法的“推波助澜”。

为了顺利的推行新变法,王安石给各地都下达了硬指标,规定了每年必须贷出的数量。这样一来地方官便只得硬性摊派了,许多不需要借贷的百姓也得奉旨贷款,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是苦不堪言。

而官员可不管这些,他们好不容易逮住了这么大的商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贪官们借着推进新法为由,为朝廷完成指标为己任,大肆吞食百姓的钱财,从中渔利。所以,王安石的这个变法非但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怨言,也没有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白白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吏们。

令腐败日益猖獗起来,虽然这不是王安石的初衷,但也是与他脱不了干系,所以,最终变法的失败,不得不说也是王安石考虑的不周全。要知道变法是阻拦不了贪官罪恶的双手的,他们不怕改革,也不怕不改革,只要有事情做,他们总能雁过拔毛,获得利益。

王安石想要反腐,却还是没能玩儿过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