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184400000060

第60章 历史死结1

负心汉陈世美的不白之冤

由于戏剧《铡美案》的家喻户晓,陈世美便成为负心汉的代名词,但这名让人恨之入骨的男人,在历史上,到底是否真实存在过呢?

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是存在陈世美这个人的,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中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生于仕官之家。”

清顺治八年,适逢京城开科会考。陈世美虽胸怀满腹才志,但苦于家境贫寒不能前去赶考。于是,有热心人出面撮合,陈世美得几位同窗资助,才能赴京会考,他与这几位同窗一起进行科考。结果,陈世美考中进士,被点为七品知县,而同去赶考的其他同窗皆名落孙山。这里有文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

后来,陈世美又升为陕西学道,专为国家选拔人才。陈世美因为官清廉,屡有建树,被康熙皇帝提拔为贵州按察使,兼任布政司参政,官居三品要职。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都认为陈世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

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说陈世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清官,又为什么会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罪?这其中确实另有原委。话说陈世美在贵州为官时,多有同乡同学来投靠,希望陈能为他们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越来越多,难以应付,乃嘱管家一律谢绝。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陈世美一同进京赴考时,曾经捐助过他。胡梦蝶后来也曾携同另一同窗仇梦麟欲找陈世美求得一官半职,遭管家的回绝后,顿生了报复之心。

二人回家之后,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一剧目《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据传即后来的《赛琵琶》。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在陕西、河南一带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世美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戏并不把它当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陈姓居民一向认真对待此事,说这个戏冤枉了好人,因而愤愤不平,不许在均县上演陈世美的戏。

但陈世美是清朝人,他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给铡了呢?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戏又到此结束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

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怎么能同台唱戏呢?”“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是驸马,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原来,这些强加在陈世美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实际上是一些嫉贤妒能的小人所为。现在看来实乃一桩千古冤案,陈世美就是这样,蒙受奇冤达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