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184400000091

第91章 残酷刑罚2

从腰斩透视古代刑法的进程

古人发明的刑罚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围绕着“食”这个字来展开的,例如一种名为“醢”的刑罚就是把人剁成肉酱,而所谓“脯”是把人做成肉干,还有“炮刑”是把人绑到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镬烹”是将人扔进锅里煮成肉羹。

这些刑罚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的习俗,将烹食与刑罚结合在一起,这种处罚的方式在殷商时期广泛使用,一直到了周朝之后,“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才成为了刑罚的主要手段。周朝的“砍斫刑罚大概分为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斩”便是腰斩。可以说腰斩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国历史的某种进步。

腰斩最初使用的工具是斧或钺,一直到铁器普及后,锋利的刀才成为了刑罚中的主要工具,但刀虽然锋芒,也要有技巧的使用,才能不损坏,尤其是对于腰斩来说,刽子手如果不熟练,一刀不能砍断受刑人的身体,会遭到围观群众的笑话。

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斩的工具从斧头,到刀,然后到铡刀,铡刀使用起来十分顺手,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刽子手的要求较低,只要把人横着放入铡刀下,手起刀落,便可将人“手足异处”。

腰斩在行刑的时候,犯人必须要脱光衣服,让腰部裸露出来,然后趴到砧板上,这对犯人无论是从精神还是肉体上都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许多犯人在还没来得及行刑的时候便已经吓死过去了。

鲁迅在文章中写过:中国人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腰斩的发明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能从心理上去驾驭囚犯,统治者使用腰斩的酷刑,就是要斩断反叛者的脊梁,教化出听话,顺从的顺民来。

腰斩之所以残酷,是因为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犯人被拦腰砍断后,还有意识,要过段时间才会断气,疼痛难忍,十分痛苦。所以为了减轻犯人的痛苦,犯人的家属一般会打点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这样可以死的快些。而如果有人与犯人有仇,想要借机故意折磨犯人,则让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地方动刀,甚至还会将犯人的上半身放到桐油板上,让血流不出来,这样犯人会痛苦好几个时辰也无法断气。

许多要受腰斩的人在受刑前便忍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想到自己会经受如此残酷的刑罚,首先在心理上就已经受不了了。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韩信,他面对腰斩,居然能做到面无惧色,坦然应对。

当时的韩信因为触犯了军法,要受到了腰斩,与他一起受刑的人被斩之后,他毫无惧色,居然还仰面躺在砧板上直视铡刀,大喊道:“刘邦不是想夺得天下吗?为何要斩杀为他夺天下的壮士。”当时的监斩官夏侯婴听闻此言,被韩信的气魄所折服,当下便让刀下留人,事后将韩信推荐给了刘邦。

腰斩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一直到雍正年间才被终止,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腰斩判给了清代河南学政俞鸿图。俞鸿图督学闽中,那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十分严格,严谨作弊,但没想到一次科举考试时,他的小妾与仆人勾结,收了别人的贿赂,要将考试材料泄露给那人。

小妾将考试材料贴在俞鸿图官服背后补褂之上,当俞鸿图穿着进入考场之后,仆人则从背后偷偷取下,给了那名行贿之人,他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后来被人告发,雍正皇帝便下令将他腰斩,因为事先毫不知情,俞鸿图一直到了刑场才知道要被腰斩,他无法给刽子手银钱,以求死的利索,只能忍受其故意缓缓下刀的痛苦。

这种惨烈的刑罚后来就连雍正也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至此,从周朝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腰斩在雍正时期才算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