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16

第16章 李唐一枝独秀,李落众花齐放11

(二) 李唐一枝独秀,李落众花齐放11

谓他人父,儿皇帝呈上二八州——预言割让燕云十六州

《推背图》第十二象 乙亥

谶曰

块然一石 谓他人父

统二八州 已非唐土

颂曰

反兆先多口

出入皆无主

系铃自解铃

父亡子亦死

乱世之中,道德往往会如敝履般被丢弃到最不被关注的角落,相应地,实力自然就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来。简单地说,其实就是谁拥有强大的实力,谁便能成为所谓的九五至尊,掌握世人的生杀大权。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与朝堂之上的李存勖相比,他显然拥有了更多的军心与民心。在部下拥立他称帝的呼声中,他也曾举棋不定,但女婿石敬瑭的一番话令他茅塞顿开,石敬瑭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乎?”意思是军变已经发生,事情也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你(指李嗣源)现在回去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肯定会丢掉性命的。

有了石敬瑭的这番话,李嗣源这才下定决心,取李存勖而代之。且不论李嗣源当时是真的不知,还是佯装忠诚,石敬瑭的政治远见无疑是非常人能及的。然而,这个生于太原,“及长,性沉淡,寡言笑,读兵法,重李牧、周亚夫行事”的沙陀族人,并不只是一个能出谋划策的谋士,他还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无论是李克用与朱温的争斗、李存勖完成父亲遗愿的战斗,还是李嗣源夺权的战争,石敬瑭始终都屡建奇功、战绩彪炳,因此史书中对其的评价为:“平汴水,灭梁室,致庄宗(即李存勖)一统,集明宗(即李嗣源)大勋,帝(即石敬瑭)与唐末帝(即李从珂)功居最,庄宗朝官未重者,以帝不好矜伐故也,唯明宗心知之。”

从个人能力上来讲,石敬瑭无疑具有极强的实力,所以才能在乱世的政坛中平步青云。与此同时,强大的个人能力加上日渐壮大的势力,石敬瑭开始令端坐于朝堂之上的帝王感到不安,尤其是令通过武力篡权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感觉到异常大的威胁。一次,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醉酒的李从珂对宴毕告辞的妹妹,也就是石敬瑭的妻子说:“妹妹这么着急地想要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一起造反啊!”

对于李从珂的这种怀疑,石敬瑭自然是心知肚明。他能回到自己的河东驻地,继续做太原节度使,本来就非李从珂所愿。为了进一步试探李从珂,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四月,石敬瑭以身体不适为由,上书请求辞去军权,调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这样一来,如果他的请求获准,就说明李从珂已经怀疑他有造反之心;如果他的请求被驳回,就说明李从珂还未对他完全失去信任。

接到石敬瑭的上书,李从珂考虑再三,采纳大臣薛文遇“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之”的建议,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事已至此,石敬瑭面前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是任由李从珂削弱甚至杀掉自己,一是奋起反抗灭掉李从珂。即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明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道理,更何况是曾经劝李嗣源叛乱的石敬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谋反。

五月,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并上书指责李从珂不是先帝李嗣源的亲子,原本就没有资格即位,应让位于后唐明宗的四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下令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

石敬瑭的实力虽然强大,但毕竟只是割据一方而已,与李从珂的皇家军队相比较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石敬瑭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一方面与后唐的军队死战,另一方面则派掌手记桑维翰去搬救兵。

其实,所谓的救兵,就是李克用第二个遗愿针对的对象、被李存勖赶回北方的契丹人,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却苦于实力不够强大、没有机会而未敢于大规模的南侵之举。石敬瑭的求助,对契丹人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他们终于等到南下的机会了。但更出乎契丹耶律德光意料的是,石敬瑭竟在信中开出“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的条件。

耶律德光自然是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七月双方正式签订契约。九月,耶律德光亲自率旌旗连绵五十余里的五万契丹骑兵自代州扬武谷赶来,与后唐军队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兵近万人,后唐骑兵大败而回,退至太原城南的晋安寨。

闻讯的石敬瑭连夜出城迎接耶律德光,“因论父子之义”,父者为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儿者为四十四岁的石敬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也正应了《推背图》中“块然一石(即石敬瑭),谓他人(即耶律德光)父”之说。十一月,耶律德光于太原城东南的柳林设坛,正式册封石敬瑭为帝,石敬瑭身着耶律德光脱下来的契丹皇袍登基,改元天福,国号大晋,史称后晋。

称帝后的石敬瑭非常守信,正式将幽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西北)、蔚州(今山西灵丘)“统二八州”——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此之后这些地域“已非唐土”。此外,石敬瑭还答应每年向契丹纳贡绢帛30万匹,相当于每年每个契丹族人都能得到一匹绢帛。

得了甜头的耶律德光,自然非常乐意为“儿皇帝”提供帮助。石敬瑭的晋军在契丹军的援助下,势如破竹。十一月底,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皇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北宋史臣薛居正对其的评价为:“末帝(即李从珂)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

就在李从珂自焚的当天夜里,晋军攻入洛阳,历经四位帝王、历时十三年的后唐灭亡,石敬瑭开启大晋帝国的统治时期。在他在位的六年时间里,虽然于乱世之中实现了难得的“数年间,中国稍定”的局面,但石敬瑭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一方面担心手握重兵的大将会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发动叛乱,一方面还必须以帝王身份卑躬屈膝地向契丹称臣。

曾经,石敬瑭也想过要摆脱契丹的控制,但他的心腹大臣桑维翰以“虽卑辞降节,屈万乘之尊,而庇国息民,实数万之利”劝阻了他。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与契丹决裂确实不是明智之选,从石敬瑭的接任者石重贵因“称孙不称臣”招来了灭国之祸便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后人可以原谅他的“认贼作父”,也无法原谅他的割地求荣。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石敬瑭将其割让给契丹,北方的少数民族便可以骑马直侵至黄河岸边,无异于是将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就像割地之初,他的亲信刘知远所说的那样:“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从近处说,正是由于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使得对石重贵不满的契丹人长驱直入,结束了他们亲手扶植起来的“大晋王朝”,实现了“系铃自解铃”的历史预言;从长远说,割让燕云十六州成了此后四百多年中,中原王朝一个难圆的梦,无论是后周的柴世宗,还是北宋的赵太宗,无法拿回石敬瑭割出去的这些地盘,北宋甚至还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也难怪后世之人会将石敬瑭与吴三桂相提并论了。

人物纪: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谥号孝武惠文皇帝。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死。次年,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时,耶律德光亲率辽军支援,战后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将契丹势力伸入华北地区。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即位后晋与辽关系恶化,辽太宗多次兴师南晋。后辽灭后晋,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汴京驻留不到三个月,便仓促北归,返程途中病死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