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29

第29章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10

(三)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10

北帝南臣,一兀为君八十载——预言元朝建立

《推背图》第二十五象 戊子

谶曰

北帝南臣 一兀自立

离离河水 燕巢补

颂曰

鼎足争雄事本奇

一狼二鼠判须臾

北关锁钥虽牢固

子子孙孙五五宜

“商人是如此众多,而且如此富有,以至于没人能讲出全部真相,它是如此惊人。我还要补充说,这些大商人和他们的妻子……不用新手做任何事情:他们的生活过得是如此精致而洁净,就好像他们是国王一样。”

马可?波罗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对杭州的印象,那是一个远远超出当时欧洲人想象的国度,在西方人的眼中,它有着比黄金还夺目的繁华。显然,马可?波罗想要传达的“在遥远又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庶的黄金国”的信息,以振聋发聩的姿态进驻了欧洲人的心中,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在这片马可?波罗看来“遍地是黄金”东方国度中,此时正在上演着一段令世人惊叹的传奇:偏居一隅的南宋王朝日渐衰败之时,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一个短暂却无比绚烂的神话。

这个神话的缔造者,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像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所评价的那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能被整齐地卷塞在书皮之间,也不能像受压的植物标本被熨平。……当事件本身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后,他们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成吉思汗离开历史场景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他的影响将持续地在我们这个时代。”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次次马背上的战争开始的。年幼的铁木真和当时蒙古族的其他族民一样,都曾经历过金国的屠杀掠夺,在他心中也有着许多人共同的愿望——战胜金国。因而,金国便是他的目标。同时,铁木真拥有与草原一样博大的豪情与雄心,他不只要一统草原、一统北方,他还要称霸整个中国,南宋的赵家王朝便成了他的另一个目标。

就当时的形势看来,中国处于三种力量相互制约、抗衡的状态之中,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故而称之为“鼎足争雄”并不为过。但这鼎立的三方不仅不是势均力敌,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之别。

当时已孱弱、蒙昧至可悲之境的南宋自不必说。就连金国也是雄风已逝,蒙古兵一踏进国境,所有矛盾都暴露出来了。女真政权从中都(今北京)逃避到开封后,黄河以北的统治力量削弱,农民起义遍地爆发。金国内部采取的“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次序,累积了很深的民族矛盾。其中又以河北汉族对女真的结怨最深,所以女真政权迁都汴京后,河北农民便乘机起来进行报复。契丹族的地主不甘心失去政权,蒙古兴起时也纷纷起来为他们做向导、当谋士,有的纠众独立,建立政权。如此闹哄哄的一番景象显示出成吉思汗兴兵时,金朝已处在瓦解的前夕。

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真的像极了《推背图》中所说的“一狼二鼠”,自然蒙古是狼,宋金为鼠。胜利,对蒙古话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而言,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战事一起,便立马见了分晓,果然是“判须臾”。

所有的障碍都已扫除,尘埃终于落定。站在帝国的最顶端,极目远望,忽必烈不禁想到了爷爷铁木真当初在斡难河(即离河)称帝、建立大蒙古国时的场景,如今在他面前的就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帝国,一个面积约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版图,终于扩张完成。公元1271年,忽必烈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改名为“元”,即“一兀”的合体,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确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元是唯一敢称其大者。长久地生活于漠北苦寒之地的蒙古族,如今成为了帝国的主人,就连那些曾经以正统自居的汉人也不得不向他们称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北帝南臣”。

面对如此的雄图伟业,在当时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背景下,仅忽必烈一个人肯定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鉴于此,元朝采取了地方分权的制度,把疆域划分为六个子国,从属于国家最高元首——大汗的统治之下。

如此伟大的帝国,和其他的朝代一样,也在一代代君王的传承中,经历着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过程,而且元朝经历这个过程的时间与很多其他朝代相比要短暂得多。如果从成吉思汗开始算起的话,其历史长度为163年;如果从忽必烈统治开始算起的话,元朝仅仅维持了98年,除去张士诚起事的那二十年,才勉勉强强不到80年的时间。或许,这就是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那句“一兀为君八十载”中“八十载”的来源,却未免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

还有更加无法解释的,诸葛亮的《马前课》里有“五五相传”之说、《推背图》中有“子子孙孙五五宜”之说,后世之人均将其理解为:从忽必烈开始的元朝,一共历经十代帝王。就连解读《推背图》的清初学者金圣叹也同意此说。

然而,这却是个显而易见的“硬伤”,只需挨个将元朝的帝王数一下便再明白不过了。元朝的开国者,即第一位君王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4年之后辞世,帝位落到了孙子铁穆耳身上,是为元成宗,他是元朝的第二位君王。铁穆耳死后,他的侄子海山即位,世称元武宗。这位元朝的第三代君王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离世了,紧接着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元朝的第四位君王——元仁宗。按照与元武宗的约定,元仁宗本应将帝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宗的儿子才对,但仁宗违背了诺言,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推上了帝位,成了元朝的第五位君王元英宗。

由于元朝对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始终没有一套既定的章法,皇位之争中就极有可能发生流血事件。元英宗便死于一次名为“南坡事件”的皇位之争中,他死后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成为元朝的第六位皇帝。也孙铁木儿做了五年皇帝就去世了,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帝位之争,甚至在同一时间出现了两位皇帝:一位是位于大都的元文宗图贴睦尔,一位是位于上都的天顺帝阿刺吉八。之后的两都之战中,文宗获胜,天顺帝被清理了出去。

获胜的元文宗想到此前仁宗与武宗的约定,觉得应该把王位归还给武宗的儿子和世 。正当和世 陶醉即将成为元朝的第九位君王的喜悦中时,元文宗仿佛突然又反悔了一样,在和世 的酒里下了药,和世 还没来得及登上元大都大明殿中的皇帝宝座,就被元文宗毒死了,成了有名无实的元明宗。然而,帝位之争还没结束,元文宗弥留之际对杀害明宗一事愧疚不已,留下遗言要将帝位传给明宗的儿子。就此,大宝之位落到了年仅7岁的元宁宗懿邻质班身上,但这第十位皇帝即位43天之后便病死了。于是,妥欢贴睦尔登基,是为第一位君王元顺帝,他就是元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荒淫无能的末代君王。

显然,从忽必烈开始,元朝共经历了十一位帝王,与《马前课》、《推背图》中所说的十位存在差别,预言存在偏差固然可以理解,但身为清朝人的金圣叹,在解读《推背图》时提到的“元代凡十主”,不知是忽略了元朝十一帝中的哪一位呢?

常识纪:

元朝等级制度

元朝一诞生,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以民族为界线划分的等级社会阶级,这种层级的划分是以蒙古人为中心的种族区分。这种制度大体是根据归附蒙古征服者的时间先后建立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较低。最高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则是由西域多族人构成的色目人,第三等才是汉人,而且是中国北方由原来金国统治之下而南宋无力救还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而南宋灭亡以后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内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则处在了第四等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