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47

第47章 马背英雄踏中原,满清盛衰日渐斜3

(五) 马背英雄踏中原,满清盛衰日渐斜3

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帝——预言满清10帝

《推背图》第三十三象 丙申

谶曰

黄河水清 气顺则治

主客不分 地支无子

颂曰

天长白瀑来

胡人气不衰

藩离多撤去

稚子半可哀

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烧饼歌》

涛涛的江河上,时不时能看到来往的船只。细心观察,每艘船虽都各具特色,大风格上却并无什么大的差异。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那艘插着八面颜色各异旗子的船了,它由东向西而行,又像是由东北向西南而行。

这样的一幅画,放在其他的任何地方都会被视为一次写生之作,但它却出自于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如此一来,它便不再是一幅普通的画作,而成了一种预言,其中究竟隐藏了多少内涵与秘密,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有深意。于是,它被解读出了新的含义:船上八面颜色各异的旗子,就是满洲的八旗;自东向西而行,就是满清入关的方向;就连船舱里所坐之人,也被认为是暗指满清的帝王,甚至于模糊不清的画面中,数出舱中坐有十人,正应了满清入关后的十位君王。唯一与历史不符的,应该就是满洲人入关建立大清,走的不是水路,而是陆路。

到底是李淳风和袁天罡的预言应验了,还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百分百肯定的答案。相比之下,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尤其是对清朝历史的了解,则要有把握得多。

关于清朝,许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屈辱,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么多遭人蹂躏的事件,令人不忍卒读。时间久了,“屈辱”也似乎成了清朝的代名词。不可否认,那些穿着长袍马褂、顶着半个光亮的脑瓜、拖着长长发辫的清朝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外人士心中落后的代表。但和其他中国古代的王朝一样,清朝也曾有过令人振奋的开国时,也曾有过令人向往的繁华时,只是曾经的美好被后来的屈辱遮掩,甚至是覆盖了,于是,大清也如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说的那样,因着晚期的悲凉而被长久地铭记。即便是身为爱新觉罗家族后人的溥仪,恐怕也只有在被软禁在长春的宫殿中之时,才会想起祖先曾经的光辉岁月。

但对努尔哈赤来说,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凭着刚猛无俦的勇武和灵动无常的韬略,在建州搅起一股狂风,将东北大部扫荡殆尽的日子,是特别明亮的记忆。“太祖龙兴破天乾,横刀跃马出幽燕”,太祖努尔哈赤的功绩远不止于征战,阎崇年先生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总结出努尔哈赤的十大贡献: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创建八旗制度、制定满洲文字、建立后金政权、促进满族形成、丰富兵坛经验、制定抚蒙政策、进行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

在一系列傲人的功绩之后,这位建立后金的开创者憾然离世,将未完成的遗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宗皇太极。在他刚刚接任的时候,中国的上空还有三颗具有紫微帝气的明星: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他们三人与皇太极都是逐鹿中原者,但笑到最后的是,皇太极和他的大清集团,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皇太极都技高一筹。

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四十三岁的林丹汗败死,三十四岁的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四十岁的李自成仅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后果败死九宫山。皇太极则将他们的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马前课》中“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就此应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式建立,。

遗憾的是,这位《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奠基者,至死也未能实现定鼎燕京的梦想。入主中原的大计,终于在拥有无数精兵强将的多尔衮手中实现了,而成果的享用者则是清朝第一位少年天子,也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君王——世祖——六岁的福临。

然而,顺治帝远不如他的爷爷和父辈,他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以致十四岁亲政时,“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先天的不足,再加上怯懦、被动的个性,注定顺治帝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与他有着同样开始的圣祖玄烨则不同,身为大清王朝的第二位少年天子,康熙皇帝也曾面对父亲顺治曾经历过的严峻形势。但年轻的康熙雄才大略,胆量过人。他十六岁就智擒鳌拜,收回皇权,确立了自己的君王地位。随后,整顿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撤三藩特权,并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同时,他一面发展经济,任用、拉拢汉族地主,实行满汉融合;另一方面开放海禁,开设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进出口贸易空前活跃。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他三次亲征葛尔丹,加强了对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清朝开始走上盛世之路。

延续康熙开创的盛世的大清帝王有两位:

第一位是康熙的儿子世宗胤禛,他的身上有许多的谜诸如他的即位、他的离世,他的身上也有许多质疑,诸如他的苛猛、他的猜忌,他的身上还有许多肯定诸如他的勤俭、他的立储制度。无论后世之人对他所持的是何种态度,雍正皇帝都以其广博的学识与刚毅的性格,完成了盛世的延续。他整顿吏治、设立密折制度、设军机处、改土归流、摊丁放地、废除贱籍,一系列的改革解决了康熙后期产生的问题,给他的儿子留下了一个平稳的江山。

第二位是康熙的孙子高宗弘历,他在位时,大清的盛世达到了顶峰。乾隆皇帝和唐玄宗一样,都处于庞大帝国的最巅峰,同时也是自他们起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唯一的差别在于,唐玄宗亲眼目睹了帝国的裂缝,但乾隆虽然知道帝国在他手中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却始终未曾明确地承认问题所在。于是,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最长寿的帝王,把隐藏在暗处的一堆问题扔给儿子仁宗颙琰后,就撒手归西了。

自嘉庆帝,这位阎崇年所言的“平庸天子”开始,大清帝国走出了盛世的光圈,一步步地走向衰败与没落。被白莲教困扰了九年的嘉庆皇帝、被鸦片纠缠一生的道光皇帝、被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欲中兴大清却被甲午中日战争击败的同治皇帝、有心变法却无力掌控全局的光绪皇帝和在懵懂无知的年龄便登基又退位的末代皇帝,都是大清朝逐步衰落的见证者。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使他们无法如创造“康乾盛世”的帝王们那样做出令人惊叹的成绩,但与明朝后期那些荒诞的君王比起来,他们显然要“英明”得多。即便是如《推背图》“稚子半可哀”所说的那样,大清的帝王有五位是少年天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年后的有所作为。

有人说清朝的皇帝都很无能,把中国的国土都拱手让与他人,柏杨先生则站在整部中国历史的高度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评判:“清王朝……十二个皇帝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中等才智……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平方公里,而且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华民族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民族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注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

后世之人,往往会忽略掉这一点,而关注于清朝后期帝王的割地求荣,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而非他们个人之力所能改变的。而他们的不幸,则在于生活在世界发生巨变而中国日渐落后的时代。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推背图》、《烧饼歌》,还是其他诸如《马前课》之类预言书的作者都无法预测到的,所以,他们只能像刘伯温那样,在“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如绕口令般的预言中,围绕着满清入关后的十位帝王打转,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常识纪:

八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势力迅速壮大的努尔哈赤正式创立了八旗制度。起初设黄、白、红、蓝四旗,后将其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皇太极即位后,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治军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