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184500000064

第64章 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8

(六)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8

一退再退,揖让新君让旧君——预言袁世凯复辟

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烧饼歌》

当国父孙中山说“世界潮流(即民主),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知名政治家古德诺教授,经过对中国一年半久的研究之后,在他的《共和与君主论》中指出:“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与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较难也。”中国帝制的存与废,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因而,在对待袁世凯的态度上,自然是大相径庭。

袁世凯,这个无论从儒家道德还是社会发展趋势上,都遭到后世之人责骂的历史人物,就连其十三岁时所写的“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对联,也被视为帝王野心的“罪证”而得以流传至今。客观地说,从这一副对联便可看出少年的袁世凯文采过人,且豪气干云。因有如此的性格,袁世凯才会在两次乡试未中时,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等砚间,自误光阴也!”如班超一般,毅然投笔从戎。

在仍然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清朝末年,生于官宦世家的袁世凯,竟能做出如此决断,足见其勇气与魅力。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自己的了解,袁世凯知道他的长项不是诗词文章,而是走马舞剑,准确地说,应该是实务。当时的大清朝缺乏的,正是能办实务之人,所以袁世凯一入政坛便成了清政府中比较有能力的官员:朝鲜兵变中,他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甲午战争后,他以西法编练新军、励兴实业、广设学校、废除科举、成立警察部队,以至声名鹊起,成为清廷必不可少之重臣。故而,辛亥革命后能代表清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和谈。

对于辛亥革命后的形势,袁世凯有着充分的认识。当老百姓从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中看到希望时,他也明白共和已成大势所趋,于是接受革命党人开出的条件,于1912年2月11日,将清帝退位诏旨电达南京临时政府,并承认“共和为最良国体”,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随后,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学者唐德刚称此次的事件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以此,民国才能在武昌首义后迅速建立,而全国不致陷入旷日持久的内战,于国于民,袁氏此举功莫大焉。”

直到此时,袁世凯仍然还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朝鲜“壬午兵变”后,吴长庆称赞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小站练兵时,荣禄曾说他“血性耐劳,勇于任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在李鸿章眼中,他“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

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才,大可以名留青史,但自从接任大总统之位后,袁世凯竟背弃诺言、舍弃共和,在遗臭万年的路上越走越远。先是宋教仁被刺,他不置可否地说:“共和国家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规范。就司法方面言之,非推究全案始末又未经法庭公开者,不得轻加论断;就行政方面而言之,非考求此案原委与法律违反者,不宜信口雌黄。”紧接着,胡汉民和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被辞,甚至连孙中山在铁路督办的权力也被夺。

刚刚露出的一丝民主的希望,在袁世凯的一番折腾下又彻底地破灭了,因为他要复辟,因为他想称帝。据说,袁世凯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认为自己是真龙转世,理应登基为帝,而这一切竟始于一件荒唐的小事。

当年还是军机大臣时的袁世凯,曾经受到慈禧的赏赐。有一只用来盛汤的玉杯正是慈禧所赐,袁世凯自然满心喜欢,加倍爱护。孙中山让位大总统后,袁世凯依然保存着这件宝贝。

一天中午,袁世凯的丫鬟用这玉杯盛了一杯参汤给袁世凯送去,结果不小心把杯子掉到了地上。袁世凯一见御赐之物给一个丫鬟给摔碎,于是勃然大怒。小丫鬟知道袁世凯这个人十分迷信,灵机一动,说刚才她看见了袁世凯身上有一条龙,吓到了。

袁世凯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这个丫鬟,还大大赏赐了银两。他心里觉得中华民国的总统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丫鬟刚才看见了龙,那更证明他是真龙转世,但是他又不满足于此,他每天都在做皇帝梦,幻想着恢复帝制。

为了皇帝梦,袁世凯做了不少荒唐事。他住进三海之后,就要求厨师把鱼鳞给他留下,鱼鳞留着做什么?袁世凯不但有这样的奇特癖好,还要求在居仁堂建造一个专供他洗澡的浴池。原来他每次进澡堂洗澡的时候,都要把鱼鳞片扔在澡堂里,以造成仆人们整理浴室的时候误以为这个"大总统"确实不是肉体凡胎。于是仆人们神神叨叨地把这事情传出去了,说袁世凯是真龙转世。如此一来,算是给自己复辟制造了舆论。

紧接着,他又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看似“众望所归”的好戏,同盟会成员组织的筹安会、公民请愿团纷纷表示支持袁世凯称帝。应“民众”之要求,1914年12月23日,身着古衣冠的袁世凯到天坛祭天,预演复辟;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决定于次年元旦之日即皇帝位,改元“洪宪”。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大清政府统治时期,真可谓是“揖让新君让旧君”。幸而经过辛亥革命洗礼的民众,已完全厌倦了帝制,于是袁世凯的复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袁行动。革命派与改良派、北洋将领,甚至就连原本支持他称帝的列强也迫于民间对他提出了警告。

就在短短的数月间,袁世凯从叱咤风云的民国大总统沦为了万人唾骂的“独夫民贼”。无奈之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并废除“洪宪”年号,一场仅持续了八十三的闹剧就此画上了句号。忧愤成疾的袁世凯,也于同年的6月6日在举国上下的声讨声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口中念叨着:“克定害我。”其实真正将他送到历史铡刀之下的,是他自己。

黯然离去的袁世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应该会想起曾经被自己取笑为“假文人”的次子袁克文和他的那首《感遇》:“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问晚未分明。南来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动九城。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此刻看来,他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知道“最上层”风雨不息,才故意赋诗劝诫,可惜一切都已回不去了。

人物纪:

袁克文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是袁世凯的次子,他的母亲是朝鲜皇室的绝代佳人。袁克文风流潇洒,智力过人,且多才多艺,喜欢诗画、京剧,好玩古钱,“志在做一名士”,曾被人以三国曹植相比拟。后世之人还将他和父亲袁世凯、张学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侗并称“民国四大公子”。他无心政治,唯一的例外是赋诗反对父亲袁世凯恢复帝制,未遂。袁克文生性风流不羁,于1931年病逝于天津,年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