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向远方的水
1849600000032

第32章 婉转女儿心

--读李白的《长干行》

长干行(其一)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一般都认为,李白的诗如黄河之水,自天而下,激宕千里,入海不回。但李白也有另一种韵调的诗篇,这种诗宛若涓涓清流,回环九曲,而以沉郁深挚,表达细微缜密的情致为其特点。当然,那种豪放奔腾的诗,体现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基本特点;而这类细密的诗,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诗人的丰富和博大。与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情况相同,他们的创作总展现出艺术上的多种才能。

要是拿《长干行》和《蜀道难》相比,二者的风格迥然异趣。《蜀道难》当然属于长江大河一类,有非凡的气势;而《长干行》则不啻叮咚作响的山泉,在月下闪着银色的光亮。前者粗犷,后者柔婉。当我们欣赏了《蜀道难》让人惊心动魄的雄奇险峻,再来吟诵《长干行》的深情绵邈,柔肠百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长干行》以女性第一人称的语气回顾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生活,通篇沉浸在对于往事的深沉忆念之中。这可认为是一“部”仅以30行150个字(要是不算《长干行》其二的话)写就的一个普通女性的爱情心史。

它是这样一首诗:在别离的凄苦中,一个女子发出了对于爱情的轻轻的叹息,这是一曲女子思念自己远游的夫君的诗篇。它以凝练概括的笔墨,集中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女子从天真烂漫到情窦初开、从少女的矜持到婚后的笃诚,以及饱经别离之后的思恋之情的全部心灵的历史。这份缠绵,这份柔肠百结的细腻,的确让我们窥见了李白艺术风格除了豪放与豁达之外的另一面。《长干行》是写相思、写离愁别恨的。但它采用了十分现实的笔法。因为思念远人,不免思及他们交往与结合的难忘的经历。她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十分甜蜜的往事的沉思之中:“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妾,是旧时女子的卑称,--我那时很小,头发长得刚刚遮住前额。我在门前采集野花,你骑着竹马跑来了,我们俩围着床玩那青青的梅子。我们是长干里的邻居,两颗小小的心灵,天真烂漫而不避嫌疑。这里只用了30个字,展现了一幅童年纯真友谊的情景。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八个字,已经成为异性男女童年友情的最凝练的概括。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这里又有4行20个字,它宣布了忘情嬉戏的童年的结束。十四岁就当了新妇,猝然开始的婚姻生活,给这个还是少女年龄的女性带来了充满羞涩之感的新鲜。

“羞颜未尝开”写尽了这位新妇的娇柔妩媚:她怕在人前露面,俯首向壁,千唤不应,只是背人而立。诗人用“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十个质朴的文字,对一个特定年龄(14岁)的新婚女子的内心世界作了准确而又有鲜明特点的概括。一个“低头”,又一个“千唤”不应,简洁的动作(而且是“不动”的动作),从静态的描写中画出了她那交织着复杂情绪的、十分不平静的感情。这是一位艺术大师忠于生活塑造出来的艺术典型。过了一年,彼此间有了认识与体谅,蹙皱的眉端方才有了舒展,开始了由衷的爱恋。这就是“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真挚的爱情--愿意尘灰般地和合相依而永不分离。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是从女子此时的心理状态写他们爱情的成熟。

“抱柱信”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尾生(人名)与一女子约定相会于桥下,桥下忽然涨水而女子未到。尾生誓守信约,不愿离开,结果抱着桥柱淹死。后人因此称坚守信约为“抱柱信”。这里仍然是女子的口气--婚后两情笃好,常常想的是抱柱殉情之信;但愿彼此长久团聚而永不离别,更不敢想到有为祷祝夫君归来而登上“望夫台”的一天!自开篇至“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之前的文字,是关于往事的回忆,大体勾画出了从男女爱情种子的初萌到成熟的全部历程。当它回忆童年的嬉戏,新婚的羞赧,以及婚后的渐趋平淡而弥见坚贞的感情发展过程,基调是欢悦的,情绪也平稳,除了前一大段的结句:

“岂上望夫台”预示了情感激动的前奏之外,并没有大的波澜,全篇似乎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抒情的气氛之中。当然,它的追念往事却也不全是透明与单纯,它业已渗透出一种凄迷的落寞的情绪。这一股思绪仿佛是几缕飘拂不定的蛛丝,却隐隐地以不可见的情绪触角拨动着你的心弦。在这里,充分显示了这位抒情诗人对于人们情绪的感受及捕捉的能力是精妙的。前半首诗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展现着感情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线索,它让人带着清淡的忧愁,以不无惆怅的心情回味那带着微苦的甜蜜,悼惜业已失去的不知忧愁的时光。这一部分的笔墨全然是为了后一部分的主题展开作准备。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从这里开始,是以大激荡的自然景色来映衬大激荡的内心情感。它把一种悠悠的思念之情放在极其波动的情景中来描写。婚后第三年,女子十六岁的时候,男人为谋生而长别离。从此开始了“远行”的主题。《长干行》发生的地理背景是长干里,据《方舆胜览》:

“建康府有长干里,去上元县五里。”

上元治所在今南京市。这位青年女子思念远人的长干里,系今南京秦淮河一带地方。她的男人由此远行而溯瞿塘峡当是沿江西上--由建康而入川的路线。这在古代,是相当遥远的旅行。而“远行”的主题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人心魄的大场面下展开的--那就是巨浪排空,险仄惊人的瞿塘滟滪堆。瞿塘峡亦名夔峡,在四川奉节县境,两崖耸峙,江流其中。滟滪堆为大礁石,在瞿塘峡口,舟行至此,惊险万状。每年五月涨水季节,滟滪堆淹没水中,船只易于触礁,故云“五月不可触”。

“十六君远行”之前,写的是对于往日的回忆;之后,写的是离愁别绪。为了写出这深沉的情爱,一开始就选择了入川途中的一个自然的险境,借以映衬女子为自己丈夫的旅途安全担惊受怕的心境。接着是“猿声天上哀”:巫山三峡沿岸,旧日是十分荒凉的所在,时有野猿对空哀鸣。李白就有过“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名句,不过那首诗里的猿声,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情绪。在瞿塘峡口的惊涛骇浪过去之后,在沉寂落寞之中,猿声在遥遥的山头上发出了悠长的哀啼,这种笔墨,正是为了渲染女主人公那种凄苦的、惊惶不安的心情。惊涛乍过,又是这来自“天上”的猿的哀号,此情此景,人何以堪!往下八句: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从三峡的动景中猛然收缩,回到了眼前的家园静景。我们把这首诗喻为深挚情爱的“心曲”,企图证明诗人完全是按照感情流动的逻辑,谱写这个内心世界的抒情曲。女主人公的情绪是波动与沉寂交织着的,她的思绪随着情感的潮水而起伏。开始,她为爱人而设身处地,仿佛伴随着自己的所爱经历了三峡的艰难与凄苦。这里猛然一收,回到了眼前:孑然一身,怅对旧物,门前是他旧日常行的路径,他留下的足迹上,已经生起了绿苔。对于在寂寞中生活的、心境悲哀的人,那凄厉的秋风仿佛来得格外的早,瑟瑟的秋风早把枯叶吹得满地都是!而积满了厚厚青苔的地上,连落叶也扫不动了--秋风,落叶,覆盖了离人足迹的青苔,这些身外之景都为了极写心中之情,这当然是凄楚万端的。阴历八月,蝴蝶双飞,嬉戏于西园草丛。这情景,更增添了心中的伤痛,青春年华就这么一天一天地在思念中成为过去,女主人公的心情充满无可言状的哀愁--“坐愁红颜老”,“坐愁”犹云深愁。--以上数句,完全是感时触景而发为悲情的笔墨。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是《长干行》(其一)的结束四句,仍然是女子心灵深处的私语。她只能在这种孤寂凄苦的思绪中遥遥地对着浩浩长江自语自慰--迟早有那么一天,你从三巴(今四川东部一带)首途归来,切盼预先来个书信,我将怀着急切而喜悦的心情,不畏路途遥远去迎接你。长风沙是旧日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自南京至安庆,不下数百里,女子决心走这么长的路途去迎接她的爱人,这说明她是多么真诚。《长干行》并没有展现李白一贯的豪放风格。它的长处不在这里,它追求的是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波动。细腻并不意味着平板和单调,它富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仍然是细微的。全诗可分前后两半:前半回忆,后半悬想。前半的回忆又有层次,大体为童年、新婚、婚后三个阶段,统一的回忆之中又有鲜明的起伏。后半起于大激宕的场面,显得不凡。但很快又沉稳下来,复归于深沉的追忆(“门前旧行迹”、“八月蝴蝶来”),又返回到开始时的那种平静。但这时表面的平静却掩盖不住情感的风暴:表面的静孕含着内在的动--这种内心情感的富有层次的起伏变化,造成了《长干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也体现着这首优秀诗篇的高度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