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西族风俗志
1852400000023

第23章 体育游戏(2)

1.打主打奴

比赛者为两人,每人在十米开外各横放三石,然后持一码子在起掷线上进行投击。击中左边之石者,可以跳前两步继续投击余石。击中右边之石者,可以跳前一步继续投击余石。如果击中中间之石,则可跳前三步继续投击余石。没有击中者则要停下来,让另一个人投击。以此循环进行,直到将自己的石子全部击中为止,谁最先投击完毕,谁就是第一名。

2.抓石子

在丽江县鲁甸乡,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鲁垛”,其意为“占石”,显然是从古代的占卜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游戏方式。参赛者人数不定,可多可少,每人备有五个石子,皆席地围坐,先放手心或手背以定比赛次序。比赛开始,首先参赛者将自己的五子拿起,将一个向上抛、四个往下放,再接住从空中落下的码子。接着,分四次将地面上的四个石子一一取回,取这些石子时要将抛接码子与取地面上之石子同时进行。这叫“一顿”。第二次,将码子抛向空中之同时,将手中之另外四子分两组掷地,并接回从空中落下之码子。接着,分两次将地面上的两组石子取回,抛接码子与取石子要同时进行。这叫“二对”;第三次,将码子抛上并同时将手中四子分两组掷于地面,一组为三子,一组为一子,再接住从空中落下之码子。然后,将这两组分两次取回,其方式与第一第二次相同。这叫“雄三”;第四次,抛码子于上,同时将手中四子散掷地面,再接回从空中落下之码子,然后再一次将地面之石子同时取回,其方式与以上几次相同。这叫“打四”;第五次,将五子同时放在地面,又同时将它们抓起。这叫“破喜”。每胜一轮便得一分,谁先达到约定的分数,谁就是第一,他有义务对落后者给予帮助,条件是每为其赢一分就要打他一次手板。如果在以上五次抓子中失误就要让位于下一个人参赛。

在丽江坝区流行的“鲁都”,与以上“鲁剁”大体相似,但次序相反,叫法也不一样,分别叫“抓对对”,相当于鲁甸的“二对”;“抓三乞”,相当于鲁甸的“雄三”;“抓壳壳”,相当于鲁甸的“一顿”;“一把抓”,相当于鲁甸的“打四”。但是,并没有与“破喜”相当的内容。这些石子都非常讲究,一般用石英石磨制而成,光滑圆溜、晶莹透明。有的是从河里拾来的卵石,大如雀蛋。在丽江各地,还流行有一种叫“鲁侧”的抓石子游戏。参赛者每人就地捡大如雀蛋的石子各十枚合在一起,然后围坐在地上,出手心手背以定比赛顺序。开始时,由第一个参赛者将所有石子捧于双手中。接着,将石子往上抛,并翻过右手背将它们接住,能接多少算多少。继之,又将右手背上之石子往上抛,并反过手掌将它们接住,接住者归其所得。如果有子掉落,则前功尽弃,改由下一个人参赛。假如接子成功,先数自己所得之子为单数还是双数,并相应抓散落在地面上的石子,其方法与“鲁剁”与“鲁侧”的取子法相同,直到取完所有石子为止。如果中途有误,或接不住码子,或误动他子等,就立即停止,改由下一个人进行。

3.取母猪小猪

参赛者每人备十个小石子,一个大石子。小石子叫小猪,大石子叫母猪。大家席地围坐,各在自己前边挖三个坑,使所有的坑连成一个环状。挖毕之后,小猪每五个占一坑,母猪单占一坑。将母猪放在哪个坑要根据人数、石子数而定,但切忌放在最后一个坑,因很容易跑进别人的坑中为他人生仔。布置完后,出手心手背以定比赛顺序。比赛开始,由第一个人计算好坑数、石子数之后,在自己的坑中按顺时针方向取起母猪放在其旁的坑中,接着抓起以下一个坑中的石子按每坑一子前进。放好五子后,再抓起其次的属于他人的母猪或小猪(五子)依次放每坑一子,直到连遇两个空穴不能前进为止,最好是将它安排为空一穴满一穴,空一穴满一穴。这样,所有装满石子的坑都属自己的战利品。与母猪共处于一穴的石子无论前边是否有空穴都归坑主人所得。赛完一人,再赛一人,直至将全部石子取完为止。这种游戏需要有较好的数字意识和计算能力。

4.踢石

在地上画一图,左右两条直线各长三米许,将它们作四等分,并划上横线连接左右两线,最顶一个格,画两条对角线,使之成为四个对顶角。再以顶线为直径画一半圆,总计得八个区。比赛前,参赛者站在起终点线上,在第一区内放一块石。比赛开始,由参赛者单腿跳入第一区,依次将石块踢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区。第五与第六区为左右对顶角,第四与第七区为上下对顶角。在踢入第七区后,可以双脚各踩于第五、第六区休息片刻,然后才将石块踢入第八区。最后,复用单腿将石块从第八区反过来直接踢到起终点线上。如果石块停在七至一区,则算此次比赛失败,改由下一个人参赛。等轮到自己时,再从头开始。

5.踩高跷

在丽江县,正月灯会、六十花甲会等都有踩高跷活动。平常,少年儿童中间也可见到踩高跷。前者由木匠制作,精美牢实,而后者则是村童自己所制作,比较简单、粗糙,大都从山上砍来有杈树干,去其长柯,仅留执把及长约五寸的杈丫即可。这种游戏,可以起到娱乐及增强控制身体力量等作用。

6.滚铁环

滚铁环是到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游戏。铁环一般由筷子粗细的铁条打制而成,直径约在0.5米左右,也有比它细的。使用多大的铁环,完全视游戏者的年龄、身高、力量而定。除了铁环,还要有一根推杆,杆之前端安有一个铁制弯钩。游戏时,只要右手执推杆,左手持铁环,并将它放在弯钩处向前直推,铁环便会飞速滚动,游戏者随即空出左手,随着滚环小步跑,并用推杆推动即可。有些山区,也用竹圈及木圈代替铁环,但游戏效果并不好。因为既不便控制、容易磨损,而且也缺少金属摩擦地面发出的悦耳清脆的声音。

7.跳绳

跳绳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正跳、反跳、双脚跳、单脚跳几种。前三者是就参加人数而言,第四、第五种是针对甩绳的方向而言,第六、第七种是根据用脚的数量而划定的。因此,这几种跳法是互为交叉的,如单人跳时可以正甩绳跳、也可以反甩绳跳。其用脚既可是单脚跳,也可以是双脚跳。单人跳,主要比赛跳姿的优美程度,以及连跳能力,双人跳则在此基础上比两人的配合能力。单人跳可以是自甩自跳,也可以请两人甩、自己跳。双人跳亦是这样,既可以二人各执一个绳端甩跳,也可以由另外两个人代甩而跳。等自己失败时,再由自己甩绳,让原来的甩绳者参赛。多人跳时,绳子都比较长,两人甩绳,众人跳,既可定点跳,也可穿梭跳,谁被绳绊住,就以谁为输,罚其下场,代为甩绳。

8.母虎护崽

这种游戏与汉族的老鹰抓小鸡相似,一人扮母虎,数人扮虎崽,一个人扮恶兽。扮虎崽者排成一串,一人牵住一人的衣襟,躲在母虎身后。母虎则千方百计守护着虎崽,不让恶兽前来伤害。一旦恶兽逼近,他不仅要有效地指挥虎崽躲避,而且还要同恶兽发生猛烈的搏斗,直至将恶兽赶走为止。一旦母虎摔倒,就算虎崽全部覆没。如果母虎与恶兽相斗,虎崽队伍摆动迟缓,或与母虎所处方向相左,恶兽便会瞅准破绽,乘虚而入。这个游戏既充满了人情味,又能训练集体配合能力。因此,深受各地儿童的喜爱。

9.竹马

汉族古代有“五岁骑鸠车”、“七岁骑竹马”之戏,纳西族自古亦有骑竹马之俗。具体制作方法为取一青竹竿,左手握竿头,右手执一鞭,竿从胯下出,以作乘马状,互相追赶。竹竿之头一般要带上竹叶,并套上一个马头造像。在许多地方,虽称竹马,却不用竹竿,用普通木棍也就可以。

10.猜谜

猜谜在纳西族中非常盛行,如民间长诗中就有一部长达千余行的《盘歌》。有趣的是相当于汉语“猜谜”这个词的纳西语“莎美莎吕吕”本身就是一个谜语,其谜底为“卷轴画”。无疑,猜谜是纳西族民间传播知识、丰富经验、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短小、风趣,不拘一格,无论在家庭内部及社会交往中都有广阔的天地。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所猜之谜语大多为物谜,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汉字谜也为数不少。关于物谜,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故易于顺藤摸瓜。但其谜面有意制造假象,扑朔迷离,必须通过抽象判断、综合分析,方能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雪山咕噜叫,雪花飘飘下”是“石磨”的谜面,这里最基本的线索是石头、白色、粉末,而且还会发出声音。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这当是石磨无疑了。“放着寸步不移,穿上走遍天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鞋”。汉字传入纳西族地区已近五百年,而在民间不断推广普及却不过二百余年的时间。而今,纳西族的汉文化水平已在全国五十余个民族中名列前茅。猜字谜便是纳西族人民学习掌握汉字的重要方法。繁体字很难记认,人们便发明了这样一个谜面:“两个师长对面谈话,白崇禧夹在中间,宋子文脱帽投降”。“朱”字的谜面则被编成“牛尾巴两边甩”。许多字谜是连同汉字文化一起传入纳西族地区的,但确也出现了一些纳西族自己发明创造的字谜,比如“必”这个字的谜面是:“三个娃娃睡起,拉巴拉巴卷起,大刀大刀别起”。这里,语法是纳西语语法,“拉巴”是纳西语,为汉语中的“被子”之意,“别”是纳西语,为“插”之意。这的确是一种典型的洋泾浜式的汉字字谜。除了纳西人之外,很少有人能揭穿其庐山真面目。

除了以上这些游戏之外,纳西族中还盛行由汉族地区传入的围棋、象棋、军棋、飞机棋,以及弹弹子、投壶、斗鸡、斗蟋蟀、放风筝、凤凰麒麟会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