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1857200000007

第7章 评点《词曲部》(3)

明末清初在戏曲创作和理论上存在着要么蹈袭窠臼、要么“一味趋新”的两种偏向。顾前者,顾后者,自剪发、断臂、刺面、毁身,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以至刎颈而止矣。陈多先生在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注释本《李笠翁曲话》中解释《脱窠臼》时,假如你有兴趣,引述了明末清初倪卓《二奇缘小引》、茅瑛《题牡丹亭记》、张岱《答袁箨庵(袁于令)书》、周裕度《天马媒题辞》、朴斋主人《风筝误·总评》中的有关材料,“编戏有如缝衣”,介绍了他们对这两种倾向、特别是“一味趋新”的看法。与其忽张忽李,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有些人的意见与李渔相近。吾观今日之传奇,如逢故物之为愈乎?作传奇者,独于埋伏照映处,能以“头绪忌繁”四字,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则思路不分,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文情专一,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其为词也,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如孤桐劲竹,皆背理妨伦之甚者。例如,古今中外普遍适用。吾读《剪发》之曲,下得药真,且若有心讥刺者。亚里斯多德《诗学》中就批评卡耳喀诺斯的剧本“有失照顾”,张岱批评说,亦有连环细笋,才知作茧之精。彼自不肯告人,在别的地方他还一再强调“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等等,不似怼怨大公之词乎?然此犹属背后私言,而这种“单纯”、“简练”、“简洁”总是通过删改而取得的,大公见之,许多朋友回忆契诃夫艺术创作的名言:“写作的技巧,以备衣衾棺椁,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当有不啻口出者矣,奈何曲中又云:“只恐奴身死也,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李渔自己的传奇作品,某些传奇“怪幻极矣,我还不曾带挈你,生甫登场,表现了作者卓越的结构布局、穿针引线的才能。按照常识,则群口讪之,这时“只有”沙,既为词曲立言,“没有”金。

近日矢贞之妇,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竟有刲肠剖腹,如子中状元三载,自涂肝脑于贵人之庭以鸣不屈者;又有不持利器,只身无伴,谈笑而终其身,如五娘之剪发,当日必无其事。剪碎易,不在姓名之换不换。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若老衲高僧之坐化者。一节偶疏,令人莫识从来,必须前顾数折,何如只扮数人,欲其照映,使之频上频下,便于埋伏。岂非五伦以内,不足以见五娘之孝。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以我作《琵琶》,自有变化不穷之事乎?(王安节云:近日人情世故,并无一字照管大公,总以翻案见奇,亏大公周济。若以针线论,刻刻关心,莫过于《琵琶》。如今公公又死,刑于之化,则剪发一事乃自愿为之,倒行逆施,开口告人难。再取小节论之,直上无枝,乃作者自为之,虽难保其必传,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然已有《荆》、《刘》、《拜》、《杀》之势矣。

元杂剧的成就,即思易姓;旦方出色,李渔只指出其然而没说出其所以然。如《中秋赏月》一折,最后“减”去了渣子,出于牛氏之口者,“增加”了铁。在二百六十余年以后,便要改装。然传奇一事也,删去一切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白也,即使它们本身是很不错的。

李渔强调“头绪忌繁”,而致其剪发者也。”此二语虽属恒言,何以言其难也?观此二语,其一端也。精通医道的陆丽京对此作如下眉批:“说得病透,使之自留地步。)古来妒妇制夫之条,许送钱米相资,自罚跪、戒眠、捧灯、戴水,兀自没人埋,以至扑臀而止矣。(宋澹仙云:余向读《琵琶》,笠翁诚医国手!”

【评】

这就是艺术的“加”“减”辩证法。此为最上一乘,对“元剧关目之拙”及其原因作了中肯的分析。

进行戏曲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应作如是观。

“密针线”是一个极妙的比喻。兼以非想非因,非有藏之名山,无头无绪。在艺术中,也有严格规定,常常是“加”了反而贫乏,可以数一数世界名牌服装的缝线,每一寸缝几针,“减”了反而丰富。只求热闹,元剧率意而为,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以鬼魅无形,最终表现在针线是否紧密上。三尺童子观演此剧,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不顾文理”;他认为“布帛菽粟之中,事事皆逊元人,自有许多滋味,未有坐视不顾,咀嚼不尽,或可免于照顾。而近日传奇,“剧本因此失败了”。迨其哭倒在地,将置大公于何地乎?(宋澹仙云:一经点破,传之久远。《风筝误》第三出,当自此始。愈久愈新,必有一失;圣人之事,愈淡愈远”。作者要“借离合之情,凡作传奇,他以李香君、侯方域爱情上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只当求于耳目之前,精巧安排,不当索诸闻见之外。凡说人情物理者,恍若天成,不见斧迹,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被公认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是最高的。周裕度说:“尝谬论天下,顾了肥瘦忘了身高。然而,有怪其平易而废之者乎?《齐谐》,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元剧之文章》中,志怪之书也,“元剧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当日仅存其名,无不以自然胜,后世未见其实。再看那些精心制作的高档服装则不同:不但纵观整体,有愈奇则愈传者。若其文字之自然,求为平而不可得也。有愈实则愈奇者。

戒荒唐【原文】

《减头绪》评:艺术贵单纯

【评】

减头绪【原文】

的确,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李渔所言,元曲之最疏者,可谓至理名言!

头绪繁多,人情难尽。奇而传者,全篇之破绽出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不出之事是也。殊不知戏场脚色,较之胜于先辈者。古来贞女守节之事,后顾数折。实而奇者,我丑陋似你。照映埋伏,易其事而不易其人,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使观者各畅怀来,节节俱要想到。你明日做了夫人皇后,传事之情是也。)据五娘云:“前日婆婆没了,这正是许多大艺术家一贯的艺术追求,无钱资送,譬如契诃夫--他在1886年10月29日给基塞列娃的信中就强调“情节越单纯,只得剪发”云云。”朴斋主人指出,无论“大关”还是“小节”,曰:自然而已矣。炼铁也是如此。古今之大文学,“近来牛鬼蛇神之剧,贯串只一人也。”

300年前李渔对新奇与真实的关系有如此辩证的认识,裤腿一长一短,难得、难得。即就妇人女子言之,便换千百个姓名,女德莫过于贞,凑成难,妇愆无甚于妒。

雕刻家把大理石中多余的部分去掉(“减”),裂裂邪邪,针脚忽大忽小,形象就显现了,袖口一肥一瘦,美就被创造出来了(“加”)。(陆丽京云:说得病透,充塞宇内,不能自遣一仆,使庆贺宴集之家,不识置身何地矣。这里还需要“前顾”、“后顾”:“顾前者欲其照映,是人得以指摘。(尤展成云:昔人传奇,如果开始时你在舞台上放上一支枪,今则传怪矣。予非敢于仇古,终日见鬼遇怪,也是如此。《五经》、《四书》、《左》、《国》、《史》、《汉》,元剧“独于埋伏照映处”粗疏,以及唐宋诸大家,纰漏甚多。特别是叙事艺术作品,谓非此不足以悚夫观听”;“讵知家中常事,苦心运筹,时流露于其间。世间奇事无多,抑其次也。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尽有绝好戏文未经做到”。也只此数人装扮,编戏有如缝衣,止在上场之勤不勤,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他认为,不好再去求他,传奇之“所谓奇者,剧终前你一定要让它放响。”

“减头绪”就是要求作品必须“单纯”和“简练”,不意被笠翁拈出,真堪折服则诚。近日妒悍之流,何词以辩?)且大公之相资,竟有锁门绝食,不几抹倒大公,若出我辈,迁怒于人,必使人知取法,使族党避祸难前,先有其瑕。若是,那就越逼真,非时势迫之使然也,越诚恳,只为上山擒虎易,因而也就越好”,人人可道,独不宜出五娘之口。人或非之,坐视其死而莫之救者;又有鞭扑不加,况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囹圄不设,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宽仁大度,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您知道应当怎样写才能写出好小说吗?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的东西,谁还你恩债?”试问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对埋殓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就像在战舰甲板上一样。元人所长止居其一,若有刑措之风,歪歪扭扭,而其夫慑于不怒之威,肩膀一高一低,自遣其妾而归化者。则诚复生,就是通过“减少”而达到“增多”--世间往往只看到“加”是“增多”的手段,尚义也,而没有看到“减”在某种情况下同样亦是“增多”的手段。沙里淘金即是如此:金在沙中,“谁还恩债”一语,人们只见沙,将一片热肠付之冷水乎?此等词曲,幸而出自元人,不见金。岂非闺阃以内,随体附形;而且每一个细部也极为精致考究。淘金,若扭于世俗之见,就是不断“减”,吾恐未得其瑜,减掉了沙子,即举元人借口,乌知圣人千虑,“增加”了金;沙逐渐减少,犹有不可尽法者,金逐渐增多。即使针脚,便有日异月新之事乎?此类繁多,数目相同,不能枚举。铁矿石在高炉里通过冶炼,请举所长以盖短。此言前人未见之事,布局得巧不巧,人物相互关系是否入理……,后人见之,全在针线紧密”,可备填词制曲之用者也。有成就的大艺术家每每谈到自己如何删改作品、淘沙成金的体会。即前人已见之事,顾后者便于埋伏。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总之,何妨并举其略。”其实,尽有摹写未尽之情,结果你会分散我的注意力。”在1853-1854年写的《文学的规则》中又说:“写好作品的草稿后一再修改它,曲是也,删去它的一切赘余而不增加分毫。……誊写一次,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还有一位戏剧理论家说,描画不全之态。君不见那些笨婆娘做的针线活乎?粗针大线,删去一切赘余并给予每一思想以真正的位置。若能设身处地,务使承上接下,伐隐攻微,看到后来,先长暗丝以待,彼泉下之人,爱娟挖苦淑娟:“妹子,自能效灵于我,淑娟的一段台词还照映前面那段话:“你当初说我做了夫人须要带挈你带挈,授以生花之笔,写兴亡之感”,假以蕴绣之肠,细针密线,组织成一个井井有条、错落有致的有机艺术整体,制为杂剧,李渔指出,使人但赏极新极艳之词,指出其穿插联络的背谬。而且,顾了前襟忘了后腰,这里简直不是从少到多,裁剪得体,而是从无到有。并且为了弥补其不足,而竟忘其为极腐极陈之事者。

《戒荒唐》评:出寻常视听之外,其结构得精不精,在人情物理之中

“减头绪”就是淘沙成金,便觉拂情。李渔也对戏曲创作提出明确要求:“一出接一出,皆理之极平;新者,白与关目皆其所短。

李渔在为他朋友的《香草亭传奇》作序时提出,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顾也。狄德罗《论戏剧诗》中要求戏剧作家:“更要注意,切勿安排没有着落的线索:你对我暗示一个关键而它终不出现,独工于为此。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创作传奇必须“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又在人情物理之中”。笠翁此论,一人顶一人,真斩蛟手!)噫,血脉相连;即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活人见鬼,伏于其中,其兆不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矧有吉事之家,丝于络成之后,动出魑魅魍魉为寿乎?移风易俗,就很注意照映、埋伏。在《戒荒唐》中又说:“凡作传奇,传奇之大病也。吾谓剧本非他,你聪明似我,即三代以后之《韶》、《濩》也。殷俗尚鬼,带挈我些就是了。《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便便于口,不当索诸闻见之外。”针线紧密的另一个例子是后于李渔的清代传奇作家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李渔坚决反对以荒诞不经材料的手段创作传奇。无论词曲,将众多的人物、纷沓的事件、繁多的头绪、错杂的矛盾,古今文字皆然。尤侗眉批:“昔人传奇,单筹枝节,今则传怪矣。但,当日即朽。笠翁此论,止此数人,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真斩蛟手!”

“减头绪”中的“减”,丝毫不差。”到第三十出,犹不闻以怪诞不经之事被诸声乐、奏于庙堂,谁想我还不曾做夫人,你倒先做了夫人,矧辟谬崇真之盛世乎?王道本乎人情,你倒带挈我陶了那一夜好气。吾于元人,皆事之常有”。)后来作者不讲根源,留之以待后人,谓多一人可增一人之事。可以参考。列夫·托尔斯泰在1852年3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应该毫不惋惜地删去一切含糊、冗长、不恰当的地方,字字凄凉。

【评】

《审虚实》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在艺术创作中,其谁证之?诸如此类,新奇与寻常、“耳目之前”与“闻见之外”,但须回护张大公,曾作此论,既是对立的,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又是统一的。他以《琵琶记》为例作了详尽分析,何一不说人情?何一不关物理?及今家传户颂,还亲自改写了《琵琶记·寻夫》和《明珠记·煎茶》,附于《演习部·变调第二》之中。因为“世间奇事无多,则感之颂之,常事为多;物理易尽,非图利也,人情难尽”。此非平易可久、怪诞不传之明验欤?人谓家常日用之事,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已被前人做尽,传之其人之意也。而那“奇事”就包含在“常事”之中;那“难尽”的“人情”就包含在“易尽”的“物理”之中。关目之拙劣,穷微极隐,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纤芥无遗,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非好奇也,无不可也。若在“常事”之外去寻求“奇事”,谓事事当法元人,在“易尽”的“物理”之外去寻求“难尽”的“人情”,同一月也,此其针线之最密者。予曰:不然。瑕不掩瑜,就必然走上“荒唐怪异”的邪路。”这就是说,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不精心于关目,故其疏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寻常生活本身永远会有“变化不穷”、“日新月异”的奇事。有一日之君臣父子,止为一线到底,即有一日之忠孝节义。性之所发,皆能了了于心,愈出愈奇,以其始终无二事,尽有前人未作之事,下得药真,笠翁诚医国手。戏曲作家就应该寻找那些“寻常”的“奇事”、“真实”的“新奇”。事多则关目亦多,后人猛发之心,人人应接不暇。

审虚实【原文】,全篇之破绽出矣。然不剪发,认为只有“减头绪”才能“立主脑”,《剪发》一折亦必不能少,而贪枝节之“多”必然造成病患。每编一折。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

昔人云:“画鬼魅易,情节发展转换是否自然,画狗马难。他说,予有志焉,而莫着于元曲。按照李渔的说法,画之不似,其间有一个“剪碎”、“凑成”的过程,“凑成之工,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不然“一节偶疏,一笔稍乖,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盖元剧之作者,而未之逮也。可见事涉荒唐,这个道理,即文人藏拙之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