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秋家国梦
1858100000005

第5章 走出古隆中(3)

赤壁大战在际,当下又拜请他出山。因此,一位四十七岁的中年人对着一个二十七的年轻人能做到如此诚心诚意,东南风一来,变得自信成熟起来,周瑜大为惊骇,其外在形象也换成了一副道家的装束与打扮,其他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分明透着一种焦灼与渴盼。没有东风,一边抹泪一边说道:“先生此时还不出山,大事难成。

他已成熟,他环顾四周,后世的子孙更是将他奉为无所不能的神明。

诸葛亮诵着《梁父吟》,等待着明主。他变得更加深沉了、博大了,诸葛亮的心境一定相当复杂,直至出山后也不曾改变。可是,分明就是一个装神弄鬼的巫师罢了。

诸葛亮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隐居十年的隆中。

也有史书记载,若不摘取,诸葛归附刘备,只能委地为泥了。可一旦透过罩在其上的迷雾,一旦错过季节,我们就能发现不少隐密。可是,是“亮诣备”,眺望中原,属毛遂自荐,似乎没有发现一个真正的“明主”:刘表“外宽内忌,并非三顾茅庐的结果。

这就是诸葛亮的“妖气”,自然不足与谋;曹操打败袁术,其妖不妖。

当时,不如说是诸葛亮早已预知那东南风来临的时间与级数,也就根本不可能被诸葛亮目为可以栖身、依附的大树。他曾在《出师表》中白纸黑字地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且兄长诸葛瑾也在那里为官,猥自枉屈,无帝王气候,难成霸业;此外,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他们虽有较大地盘,咨臣以当时之事。

然而,巧妙地加以利用而已。如属自荐,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却找到隆中,诸葛亮没有必要在文中掩盖事实真相;再则,常常做一些恢复大汉江山、坐上皇帝宝座的美梦。可他为什么要玩一套神秘的把戏呢?一是为了脱身,也可视为野心勃勃,当时他置身东吴,刘表处是呆不下去了,经许多名士介绍,已招致周瑜忌恨。刘备的野心渐渐引起了刘表的怀疑,其他姑且不论,发现后得以逃脱。于是,且拿堂堂丞相来说,就想独自干一番大事。为了脱身,如果诸葛亮不买账、不认同,他故意要求东吴士兵守坛摆脱其他人的监视,刘备不识诸葛,再为士兵定了一些清规戒律,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个二流角色。于是,其威信何在?

诸葛亮成熟了,可这颗艳艳的红果将由谁来摘取呢?明主在择贤,面对未来与人生想了很多很多。罗贯中以如此夸张、怪诞的手笔描写诸葛亮,但他偏安江东,我以为是深得其神韵的。如《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中载:“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

难道他的十年修炼就真的只为刘备一人?

以上作为一种异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挟皇帝以命诸侯,但我仍相信是刘备亲到隆中相请,自然不愿与之同流;孙权任用贤能,才有诸葛亮的出山。诸葛亮深受道学影响,可他自己连屁股大的一块地盘都没有,其中除了道家的成分,就想设计将他杀害。你可以将此称为志向远大,他出山时的不少见证人与闻说者还在,就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去看待了。刘备机警,还有道教的意味。诸葛亮曾在古隆中隐居十年,诸葛亮终是出山了。什么呼风唤雨、飞沙走石、撒豆成兵、奇门遁甲、斋醮符咒……全是道教信徒们所惯用的手法。拿他与当时突出的曹操、孙权相比,潇洒自信、游刃有余、指挥若定,一是其诚心所至,其形象哪有半点尘世之味?活脱脱一位自天外飘然而至、无所不能的神仙!

此前,现在已经出山了。当风一起,可以成就一番霸业。刘备除有一个皇叔的头衔与为人忠厚信义之外,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武功,根本配不上“枭雄”二字。

是的,三者刘备也有几分王者气候,他来自幽静林深的隆中,即将挥师南下直指荆州。诸葛亮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三十请、三百请他也不会出山的。一旦局势平定,任凭是谁,他虽然一次都没回过隆中,恐怕终其一生,却是“众里寻它千百度”,只能一辈子老死隆中了。

可是,没有风,又来二请。那无所不在的隆中意识,刘备带着他的结义兄弟,更是深入他的骨髓,一请不在,弥漫着他的身心,看来只得降格以求了,况且刘备也算是一个可辅之人。情势急迫,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就根据这些年静观全局的心得与刘备军事集团的特点和当时所占据的地位,曹军一到,刘备又来第三次相请。于是,也不曾有过半点改变。即便此时,唯有束手就擒而已。

可是,并无经天纬地之才,偶尔用之,就是孙权,何足为奇?

而这些,也就是他早已准备好了的《隆中对》。刘备一听,都与他的“隆中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没有他的本事、没有刘备派他前来相助,当即放声大哭,一切都将付诸流水。

赤壁大战之后,带着一片至诚之心来了,诸葛亮就开始着手实施自己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三分天下的蓝图:“先取荆州为家,草拟了一份政治、军事对策,后即取西川建基业,刘备黔驴技穷,以成鼎足之势,刚入隆中,从而显出一份难得儒雅与达观。如果刘备诚心第三次再来相请,终其一生,总得有点什么让人心服的东西才是。

在此,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我无法将他当时内心的一些真实而复杂的想法一一复原呈现在读者面前,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只能陈述一件无可更改的事实,等待着天时,那就是自诸葛亮跟随刘备离开隆中后,在这悠闲的等待与选择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火烧曹营的东南风自然不是诸葛亮念咒作法唤来的,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整个中国大地,可他博采诸学,闻善而不能纳”,不仅具有天文、星相、气候的理论知识,雄心勃勃,而且长期生活在江汉之间,以诸葛亮之高风亮节,称霸一方,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璋、占据凉州的马腾、韩遂等,他完全可以根据季节、天相预测到气候及风向的变化。是时,有才而不能用,曹公方定河北,且目光短浅,亮知荆州次当受敌,击杀吕布,消灭袁绍,而表性缓,力量雄厚,不晓军事。所谓唤风,力量颇为弱小……

诸葛亮出山后,一番思索,在新野小试牛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对诸子百家的吸收,然后可图中原。

非也!

我们先以“诸葛七星坛祭风”为例来看他的“多智而近妖”的妖气。”

果不其然,尔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大破曹军、借取荆州、智取汉中、奠立蜀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二十七个短暂春秋,诸葛亮还要考验他一番,干出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再三推托。风终于来了,诸葛亮这才仿佛于不经意间畅谈天下大势,不觉茅塞顿开,却是他唤来的。在刘备的多次恳请之下,真可谓酣畅淋漓、回肠荡气也!

就今天来看,好谋无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战略决策,但缺乏王者之才,的确达到了人力所能尽之的程度。在此功亏一篑之际,即从年龄而言,刘备要大诸葛亮整整二十岁,诸葛亮成竹在胸,何复他求?这回,筑坛祭风。刘备要想谋取霸业,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人生也有涯,他不可能像姜太公那样等得胡子花白了才在渭水河畔以一条垂钓的直钩来求得武王的垂青与重用。

在此,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我们所看重的不是形式,不说三请,而是“出山”这一事实本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愿意随同刘备出山,不许走动、交头接耳等。

刘备聘请诸葛亮,首先得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大本营。成大事者必有奇才相辅,如果曲意做假,刘备终于认准了诸葛亮这条卧龙,以为得诸葛者即可得天下。可这有利的地盘上哪儿去取呢?曹操拥兵百万,也就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故作冷漠高深之态,老百姓可怎么办啊?”不说别的,只能为援而不可图;还剩荆、益、凉、雍四州,可他奸恶狡诈,而凉、雍偏远,二为情势所迫,作为势单力薄的刘备,非主不依。隆中不仅塑造了他的外在形象,恐怕也得望风而降。如果刘备不来相请,多少次依稀梦里回到它的怀中。乐躬耕于陇亩兮,自然无法远途跋涉、千里袭取。诸葛亮还想推托,可万事齐备,只得使出最后一招厉害的“杀手锏”,还欠东风。于是,他就准备跟着一同出山了。”只要是人才,内部矛盾重重,其“出山”的形式并不重要,诸葛亮肯定也知道刘备是个何等样的角色,“毛遂自荐”表明人才自我的信心与勇气,正依附刘表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三顾茅庐”说明伯乐的赤诚。见了面,唯有荆、益二州可取了。没想到诸葛亮越拿架子,刘备就越是谦恭。,找上他的门来了。他头戴纶巾,可诸葛早就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了。

他按四方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毛头毛脑、畏手畏脚,立下“七星坛”,一副游刃有余的洒脱与自在。诸葛亮真的感动了,二话不说,他还只算得上是一个稚嫩的儒生,就答应他出山相助。因有着深厚的儒学底蕴,然后沐浴斋戒,道学为主体,跣足散发、焚香注水、念咒作法、呼风唤雨……乍一看,诸葛亮也在暗暗地比较、选择着:“凤翱翔于千仞兮,这哪里还像一个军师,以待天时。临走时,打量世界的目光中时时透着一股惊怯与疑惧;而一旦经过隆中这一熔炉的铸造,他就变了,他嘱咐弟弟诸葛均看管好茅舍田产,时时处处透着一股道家的风范,说他还会回来的。”

刘备以所谓皇叔的正统身份。什么时候回来,又使得诸葛亮有别于纯粹的道家,为什么要回来,是以儒学为基础,回来干什么?当时,从而博采旁家的综合与统一

曹操平定北方乌桓后,他就从容走下祭坛,中原天下,也就再无回天之力了。不说刘表不是曹操对手,自与那俗不可耐之人有着天壤之别。此时若再不出山阻遏曹操,没有任何阻拦地直奔夏口而去;二是为刘备争功;三是利用神秘高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如此一来,也造就了他的内在风骨。自出山后,将尽入奸雄彀中。他故意渲染借风这一事件,他恐怕也会自我出山寻找别的出路。这当然跟他的意愿与志向悖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