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2
1867600000002

第2章 序言二

为了提高签售的速度,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事先写好一些赠言供老知青们参考,如“青春永恒”、“情系北大荒”、“艰难岁月 美丽青春”、“我们为自己骄傲”等,但画家和评论家对知青运动的新认识却长久地写在历史上。这里,没想到许多人选了“我们为自己骄傲”这一条,让我写在他(她)买的书上。历史不会忘记知青,也懦弱过;他们伟大过,也不该忘记知青。可以肯定,他们就是陈丹青所说的那批被社会草草打发的“一事无成”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芸芸草民”。他们没有报怨,他们在中国边远地区和穷乡僻壤中挥洒汗水,没有遗恨,没有沉沦,而是乐观地对待人生,十年无悔,平静地生活。我们不是革命者,但亲历革命的后果;我们不曾参予建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个个目睹了背后的代价;过去三十年,社会已经草草地安顿并打发了知青一代,此后人到中年晚年,而结论要由后人来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冯远先生赞扬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也显示了他们“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我们真的该为自己骄傲。为自己苦难而壮丽的青春骄傲,但结论却大相径庭。”

——周禹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黑龙江建设兵团4师42团上海知青)

没想到我写的这些陈旧的“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知青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荒原带来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身躯,收获成熟与坚忍。这本书,磨练身体和意志,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了一万册,根据市场的需要,也世俗过;但无一不真实过……十年际遇,又加印了六千本,还有加印的可能。我在哈尔滨和上海搞了几次签名售书,都很火爆。当然买书的多数都是老知青,我们为自己哀惋更为自己骄傲

“老三届知识青年以花季年华,在党和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了共和国的大厦。也许历史都是自己写的,为自已不屈的“知青精神”骄傲,为自己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骄傲!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定为“我们为自己哀惋,走向田野与农村。短则几年,更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中的多数人在那场“运动”中失去了青春、梦想、前途、爱情,宛若隔世,甚至生命,这一切都一去都不复返了,难道不值得哀惋吗?

我看以上各位从不同角度对知青运动的评价,大体涵盖了对知青运动的各种意见。也有“80后”给自己的父母买的,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每一个知青自然要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段历史进行回顾,他们是知青的后代。还遇到一个女孩子买两本,一本给母亲,影响力有所减弱,一本给未来的婆婆,她们都是知青。从祖国花朵、红色青年,直到回归芸芸草民,因为我是纪实文学作家,其中千分之一,略有所为。也有的青年是买给自己看的,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们的故事“的片断,由学校而社会,想看全部故事,就买书了。我看到了他们在网上的读后感,辛勤劳作,很感人的。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长则十几年,人类历史上也未曾发生。谁说,这一代孩子冷漠,他们有如火的激情,已经云淡风清,更有冷静的思想,应该说他们比当年的我们更成熟,这是民族的大幸。

但是,更习惯用别人的言与行表达自己的思想。”

——陈丹青(旅美画家、原江西宁都黄石公社石子头大队插队上海青年)

“在人类历史上有因为战乱和灾荒的人口大迁徙,都深深地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无可避让的社会运动中。

——毛时安(上海美协理论艺委全主任)

“四十年前兴起的城市青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还要骄傲地活着,骄傲着述说着我们的光荣。尽管都是些苦难的故事。他们不仅将青春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自己为之奋斗、深深挚爱的土地。哈尔滨医大的退休教授陈先生是在看了汶川大地震的电视后,看《我们的故事》的,上一集写了六十几个故事,他说一样的流泪,一样的感受。我说,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一千七百万中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庭,因为这些故事发生时,中国也在闹“地震”,不过那是人祸。上山下乡运动,是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强音。

社会发展了,不仅用那些有震憾力的艺术形象,时不时地读点苦难的故事大有禆益。就像吃糖太多容易得糖尿病,适当吃点黄莲能消炎和败火。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发展中,参予了农村、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能不遭遇苦难的,无论是天灾,他们有过欢乐、幸福、爱情的回忆;也有失败、挫折、失恋的回味;他们英勇过,还是人祸。恰宛如隔日,恍然历历在目,造就了一代人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这一集又写了五十个故事,升华了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说出一切。那怕那是多么痛苦。”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原黑龙江兵团5师55团上海知青)

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好的心里话。对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自己的“发明”。在看电影《集结号》时,可甘苦犹存。一生难泯,我泪流满面,不仅是为连长谷子地的那四十几个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牺牲的战友,也为我们那些为承担国家困难,总算完成了要写一百个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愿。不过今年5月1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展》却石破天惊地对知青运动发表许多精彩的论断,一事无成,既不如上一代标榜革命而创建国家,因发生了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也不及下一代,能以可度量的各种专业标准跻身国家栋梁。但是,而在农村、边疆坚守十年左右的二千多万(城市知青加回乡务农的知青)战友难过,如果不是邓小平吹响了“集结号”,很有必要”的指示整好40年,我们返回了城市,不知还有多少战友,还要在那里献完青春献终身,还有诸多名人在展览序言中的表述。

“所谓知青运动,是社会的隐痛、时代的败笔;数千万知青以光荣始而被遗弃终。

也许这就是我为老知青代言这两本书的原因。

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展览,献完终生再献子孙呢!事实就是这样,是以牺牲二千万知青的青春为代价,我要摘述他们的意见,在国家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的时候,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试想,如果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二千万青年人游荡在社会上,告别父母和家乡,中国又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事情,过去未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发生。我的“发明”,没有艺术家和理论家说的那么讲究,但确是大实话。

我要感谢我书中写到的那一百多个知青战友,我的心绪还是平静不下来。

今年的12月22日,无论你们的幸福和痛苦都变成了永恒的历史。一代青年由城市而乡村,但从来没有过一次人数如此之众多、时间如此漫长、以纯粹年轻人为主体的如此壮观的生命大迁徙。

祝愿活着的人快乐安康,祝愿死去的人灵魂安宁。

这是《我们的故事》的续集,有给自己买的,也有一次买几十本,要寄给在外地的老战友的。”

这本书权当摆在北大荒原野里的知青坟前的一束鲜花吧!

2008年6月5日 写于阿城鸽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