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1870500000040

第40章 从终点回到了起点(2)

运10—02型飞机的试飞成功,曾使国外航空界为之一震!人们没有料到,迄今为止,连联邦德国也无法独立造出来的大型飞机,竟被中国人愚公移山般不吭不哈地给干出来了。

美国麦道公司前总裁布里逊·达因发表讲话说:“这是一个飞跃性进步,它表明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波音公司一位副总裁也撰文评价:运10不应视作波音707的翻版,而是中国自身研制大飞机的十年心血、十年锻炼的结果。

国内航空界的学者、教授们,也纷纷倾吐观感。北京航空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说:“过去只听说上海在搞大飞机。我们无从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总以为是‘四人帮’搞的,感情上有对立。现在来看了,了解了情况,你们搞出这样好的飞机,我虽不能说是热泪盈眶,但也可称是心情万分激动……”

国内的新闻界挥泻着三月桃花四月樱花似的热情,以《人民日报》引吭,众多媒体高歌:运10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民航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一下缩短了15年!

国外的一些著名媒体也认同这种说法,1980年11月28日路透社的一篇通讯称:“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国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人眼里起,运10成了个复杂而且敏感的问题。

概括起来,大约就是这样的意思:运10表现不错,可这是在“四人帮”时期定下的项目,又是在上海这个“四人帮”的大本营里完成的,若继续搞下去,即使不说是“四人帮”阴魂不散,至少也是政治影响不好……运10碰到了“出身问题”。

在国内航空界,有多少人的青春为运10而凋残,多少人的青丝因运10而霜染?不久,又有麦道公司正计划将MD—82飞机打进国内的传闻,255位科技人员急了,联名写了一封信上书北京,要求继续搞运10,走完设计定型投产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自己的干线飞机。

久争不下。为此,1981年6月,三机部与上海市联合召开运io飞机论证会。会上多数代表意见是“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会后,三机部与上海市联合向国务院打了报告,除了建议完成这一工程、并首期交付15架运10外,还强调“必须发展我国自己的民航工业”。

久决不下。在一些部门的沉默、暖昧中,终于摊上桌子的是两张牌。这时,“四人帮”不是“王”了,当“王”甩下来的——

一是:我国不需要制造大飞机,可以购买或者通过合作生产外国大飞机。

二是:运10的可靠性未验证,找不到用户,后续经费无法解决。

1984年6月,运10—02型飞机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708”工程从此陷于停顿。

1990年春夏之交,我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采访。

此时已经停飞六年的运10—02型飞机,一直在空空荡荡的大场机场停泊。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没有了叶片的旋转,没有了尾部那令长天为之颤栗的高速喷气。静默着,宛若一个饱受荣辱毁誉却心如止水的老者。只要花上两元钱买张门票,就可进去参观,任凭参观者惊叹或是困惑,抚摩或是摄影……

我感觉这不是一架飞机。离开了寥廓的长空,骏马似的奔云,它不能叫做飞机,只不过是给风情万种的上海平添了一个可去可不去的景点。

我甚至感觉它的防御能力还不如一只蛋:

蛋会有母鸡护卫,母鸡护卫不了时,它自己还有一层壳。可偌大的一个中国,就是保护不下来这一架飞机,它的“壳”在哪里呢?

倘若明朝把握住了当时所拥有的绝对海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由陆地进入海洋,此后的世界近代史将会完全得到改写。

然而,从1432年起,明朝停止了舰队远航,当时沿海分布的庞大的为远航事业服务的海船制造和海上航行的各种设施和人员,也在随后的年月里逐渐消亡……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我们又看到类似的历史现象发生在中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在没有任何重大的内外压力和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在大型民用航空飞机领域内已经达到的技术领先地位。

与民用航空的遭际相反,仅仅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月,就决定建立人民空军。“抗美援朝”战争,更加速了创建军用航空工业的进程。大半个世纪来,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基本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准的产业部门——

先后研制、生产出轰5、轰6、轰7轰炸机,强5、强6强击机,歼7、歼8、歼10、歼11歼击机,直8、直9、直11直升机,又将其改装成舰载机。最近几年,研制成功的新型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枭龙”03、04,作为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歼击机型,具有较强的武器装载能力和较好的截击与对地攻击能力,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综合作战效能,能与当今世界上先进战斗机相抗衡。

天空威武而又贫瘠。一边是标有“八一”军徽巨翼的绵延长阵,一边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里,自产民用机却寥落、渺小如世界绿茵场上的中国足球。

若真是九泉下有知,周恩来那对乌云下炯炯闪电般的目光,仍会让人惊悸:

所有飞国外的,所有国内干线和大部分支线,几乎被美国波音公司、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等一网打尽,破网而出的,只是少数支线上可怜巴巴飞着的国产运7……

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始终缺少一种对制度和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国家力量优势的本能的追求,从而使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压力一反应”——即由外来压力而引导的被动循环之中。

有的人看法可能不无偏激: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重大科学技术和国家力量的发展,包括对民族生存有决定性作用的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也大抵是在“压力一反应”的模式上发展: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发展方式从根本上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流强国。

只有在不是为着撑举什么主义、什么思想而发展,不是为着厉兵秣马的“备战”而发展,而是为着持久的和平而发展,为着人民自身的需求而发展,并且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已经溶进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国的现代化才有了真正的内在动力。

其实,所谓天空的威武也要大打折扣。军用机、民用机并不是可以用刀切开的两块光洁的豆腐。民用机的发展,实际上是军用机发展的前导,民用机的发展水平,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军用机发展水平——

资料显示,战略空运是现代战争的重要保障。美军的战略机动约七分之一的运输是由运输机完成的。实施远程作战的战略轰炸机、战术战斗机等也主要依靠运输机保障。反观中国军队目前的战略空中能力,还非常薄弱,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又如预警机,它既可搜索远在l300多公里之外的敌情,提前半小时报警,又可及时指挥己方飞机攻击来犯之敌,受它调遣投入战斗的可以同时是几个机群,故预警机有“空中司令”的美号。新世纪的预警机有了更迅猛发展,集侦察、指挥、控制、引导、通信、制导、遥控于一身,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舵手”。目前美国、俄罗斯、以色列都拥有足够数量的预警机,日本不仅购买了11架美国的预警机,还装备了4架自行研制的E767预警机,中国台湾也先后从美国购买了6架E2T预警机。

因为机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运输机、预警机都只能在大飞机的基础上改制。前者或许还能进口,后者因为敏感且科技含量高,中国打算自国外购买预警机的计划,数度迂曲,几次变盘,一直未能如愿。据网上不确切消息,从2003年10月开始,中国空军试飞一种在前苏联伊尔76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来的预警机——空警2000。

一个板上钉钉的消息是——

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

此前,大飞机也首次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大专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开的一首叫《驿动的心》的歌子,其中两句是:从终点回到了起点/我到今天才发现……

距1984年运10停飞,又是22年过去。

近两代孩子成了青年,近两代姑娘做了妈妈。当年呕心沥血于“708”工程的技术人员,今天不是华发如霜,就是魂归了道山。在中国,曾有、时下还有多少事情是这般地由终点回到了起点呢?

从白云苍狗里走来、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历史的中国,似乎最有底气、最不在乎、最为慷慨付出的就是时光了,仿佛这只是酒足菜饱后剔牙缝的那会儿功夫,至多也就是去洗浴中心泡了一个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