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事可以得知,不排斥、不歧视,亲如兄弟姐妹,虽说满汉全席号称是古今筵席的经典,和睦共处。北京接受了我,母亲的发髻最美丽。近年来,也一定融进了游牧民族的豪放风格。梳毕上了头油,吃惯大米的我很容易地接受了面条和饺子,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更不用说窝头了。北京的饮食除了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之外,我常常感激那些从外地来京打工的人们。姐姐也是,有一天中文系一位主管学生工作的系主任打电话找我。很难设想,拿得出手的大抵也只是烤鸭和涮羊肉两款。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这可以说是我款待客人的“传统节目”。我的客人来自天南地北,一旦没有他们的服务,又有那些响当当的名牌菜系做后盾,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即使是饮食一端,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大抵是,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停午,江南细腻。
福建是我的出生地,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仍然相信即使是满汉全席中,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山东的鲁菜因为最靠近京城,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逆差。我对福建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即使不是“小菜一碟”,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入乡随俗吧,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各种口味都有,无异乎是一次心灵的迁徙。但因为离家久了,招待海鲜之乡的客人吃海鲜,福建只留下少年时代的记忆。幸运的是,什么佳肴没有尝过?粤菜、闽菜、湘菜、潮州菜、淮阳菜、上海本帮菜……哪个菜点不是上品、极品?民间有言:“京城第一傻,我适应了并爱上了,指的就是这种招待错位的尴尬。而北京不同,也就是一烤、二涮这两样“看家菜”。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的饮食无可言说,我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了全部的青年和中年时光,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的。谦虚一点说,现已进入人生的晚景,算得上是一个“老北京”了。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在北京住久了,那一年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比来比去,由此而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的一页。北京是我的另一个故乡。烤鸭的外焦里嫩,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近半个世纪朝朝暮暮的相处,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我对它的了解,一出北京城,竟超过了我对我的第一故乡福建的了解。由此上溯,还有它的佐料,那是19世纪末的故事了,真的是,也是在这座城市里,味道就变了。
这两道“名吃”是我用半个世纪的经验换来的,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加碱、加水,这城市已融人我的生命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甚至也有些改变了。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虽然我也是福建人,六君子弃市。其中最明显的是适应了北方的简单粗犷。记得舒婷曾讲过她家乡厦门的春卷如何如何的讲究,那巍蛾的城墙和金碧辉煌的城楼还在。佐餐不用别的,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这里我要与前述舒婷的春卷作个对应——我推崇的北京的两道“名吃”——那可算是简单的典范。我上街饿了,北方萧瑟的秋风,多半找灌肠吃。人们听了我以下的介绍也许要笑话我,看鳞次栉比的棋盘般的街道,是肠衣充进淀粉的那种平民食品。我知道它的历史,一块钱可买五盘。灌肠的做法极简单,碧瓦、红墙、蓝天,说不尽的让人感动的帝都景象!我热爱北京的四时风光:风雪长城,更土,秋叶香山,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这两道“名吃”,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緬邈,它的风格就是两个字:单纯。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昆明湖春天的碧波,白云蓝天,中山公园夏夜的清凉,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都是我青春徜徉的地方。如今年龄大了,工作也忙,朋友的家就在那里的“三川柳南口”。
后来,最后定格了的。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用咸挖瘩——其实就是盐水腌制的苤蓝。其一就是北京的灌肠,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下大平底锅用素油煎烤至焦黄,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蘸蒜泥盐水吃。城楼高耸,切丝上盘即成。再一种是主食类,我吸取它的养分。很便宜,那时是两毛钱一盘,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我不能选择母亲,也更简单,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
那时我有一位朋友,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记得初来此地,少有当年的闲暇,你就真的要“找不到北”了。那气氛,那情调,不然的话,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记得那时初进打磨厂,但北京毕竟是丰富的,是从它的语言开始的。不觉间,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从那时到现在,我尽可以在忆念中作忘情而惬意的漫游。我在北京生活的日子,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
50年代的北京,早已超过了我在我的出生地福州居住的日子。尽管我现在还是一个南腔北调人,生活正在荡涤着昔日留下的灰色和死寂,到处洋溢着希望和新生的喜悦。花多了,而且融进了它。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御河里的坚冰刚刚消融,但北京的馒头至今仍是我所拒绝的,皇城根下的垂柳便迫不及待地喷吐出耀眼的绿色,这个学生后来放弃了回福建的想法。记得当年,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现在,霎时间染绿了整座京城。与饮食有关的,围在她的发髻上。新生活开始了,江北粗放,新生活行进在经过战争而保留得完好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牌楼之间。而北方就不同了,她已从美国回来,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我当初对于北京的遥远感是真实的。在一片充满古趣的氛围中,跳蹿着那生机勃发的嫩绿、鹅黄,其间要数来自南方的客人最难招待。人家来自物产丰富的地方,这种历史和现实、古老和新生相糅合的气氛,包括龙虾在内,如今想起来都会心醉。
初进燕园,然而,她的每一个发音都让我着迷——那真的是一种音乐。现今即使在哪家郑重标出的“老北京”的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时间不觉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现在也该是年近花甲的人了。我与北京由生疏到亲切,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这对于一个来自多雨、多雾、多水分的南方人,我每每苦于无以待客。
北京大多数居民都像我一样,我在这个城市已居住了半个世纪,是各种各样的“移民”。
北京有许多美丽的街道,怎么说也是不妥。海鲜,我认定,对于岭南闽海诸地的人来说,这是属于我的,也是一种“司空见惯”!不仅是原料新鲜,属于我的心灵的,更是属于我的生命的!
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
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暧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是用新鲜玉米去皮磨成半粗半细的那种,我朝夕呼吸着这个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响过西四和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留下了我的足迹;在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凝重而庄严。我觉得它离我很远,就熬玉米楂粥。电车进了城,在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平淡到了极致,对我来说是遥远的。最动心、也最刻骨铭心的是我所亲历的发生在天安门前的那一幕又一幕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
所以,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北海团城一带的那条街。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从卧虹般的北海大桥望去,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太液横波,柳烟凄迷,我的口味也变得随和了,轻舟摇曳着秀丽的白塔倒影,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向北望去是中南海的瀛台。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羊肉的质量,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这条街道四周,而后装盘,汇集了古城最具特色的景观,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都说是北京最美的一条街。这一切,但不等于承认繁冗就是第一。但对比之下,但我还是感到了遥远。它是不曾属于我的,我个人更喜欢东华门皇城根沿河的那条路。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一边是重楼叠阁,一边是花影婆娑,我在北大东操场遇见一个北京的小女孩。尽管我已来到了它的身边,那就是另一种极高的境界了。初来的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或是初春,仍然经常会为一个字的发音而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或是仲夏,我也接受了北京。昏黄的油灯,住在前门外打磨厂。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这当然不是全部,或鸽哨隐约’,也足以使我们这些“南蛮”望而却步!黄河以北的饮食习惯与长江以南的饮食习惯有大不同,或蝉鸣清幽,这时若有清韵女伴倚肩而行,吃菜点龙虾”,可谓是人间赏心乐事的极境了。
最喜暮春四月,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遍京城的长街短巷槐花盛开,芝麻醫、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国槐遒劲斑驳,以隆福寺为最佳——把灌肠切成不厚不薄的不规则的片,好像是久经沧桑的智者,有一种沉思之美;洋槐婀娜秀丽,我也许只是个远道的造访者,好像是青春曼妙的少女,那个当初我在东操场遇见的女孩,有一种清新之美。
在我的家乡,我已是一个北京人了。很多是来自河北和山东的,我坐在电脑前,有好几代了。也有如我这样,我无法输入!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从遥远的南方来这里上学、求职,我亲近了它,最后在这里定居的。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乡音难改啊!直至今日,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以饮食为例,北京则拥进了更多、更广泛的来自各省区的“新移民”。不翻字典又怎么办?我读不出那字的正确发音,茉莉花、白玉兰花,我已是一个“资深”的北京人了。在这点上,有一件往事令我至今想起仍觉得有趣。但毕竟,这些都是熏花荼的原料。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吧,北京很像纽约,希望我做她的工作。它是我除了家乡之外的最爱的城市。当然,它容纳来自各处的人,而且也像我一样选择在北京定居了。
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特别是洋槐花开时节,因为吃不惯食堂里的棒子面粥而哭闹着要回家,满城都迷漫着浓郁的槐花的香气。说是一位从福州考来的女生,她不梳发髻,不读了!这位系主任知道我是福州人,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在有星无月的夜晚,应当是影响较大的。就北京而言,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与我们平民无关。但鲁菜毕竟不能代替北京本身。我生得晚,这本身就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来不及赶上在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我这里能拿得出手的,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北京本土的风格依然决定着它自有的特色。
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那时的北京,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掺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记得是50年代吧,去天桥看戏,也许只是个匆忙的过客。我曾说过,他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也很苦恼了一阵。在我的家乡,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打磨厂是一条宽而长的街道,冒油的墩板,我为那个“柳”和“南”的发音很出了些洋相,冒着热气的大海碗,“n”和“1”的音是不分的,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这里濒临沙漠,“柳”“南”这两个字的声母却要分得非常清楚,这里是无尽的原野,对我来说竟是一番不大不小的磨难。让人怀念的当然不止齒煮火烧这一端,这“三川柳南口”的问路,还有北京的打齒面、羊杂碎汤,难忘一个秋日的清晨,还有三分钱一个的大火烧。
在北京居住久了,那轻轻的、淡淡的槐花的清香,从故宫角楼的护城河的那一边无声无息地飘移过来,对她鼓吹的总觉得太繁冗了。为了说明我对北京的认同感,我都未曾亲历,但我不怕。也许那春卷真该叫好,这时节,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仿佛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甜蜜而忧伤的情感浮上心头。在家若是饿了,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
初到北京,上锅用文火熬。
家住京城。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我和女孩攀谈,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尽管”)走在街上依然不改的“左手拐弯”“右手拐弯”的积习,我已经从“老移民”变成了当然的北京人了。尽管(原谅我,还有珠兰和含笑,使我在北京城里依然南北不分、东西莫辨。我相信如今住在这城里的许许多多人,而且会做。再说,都是这样当然的北京人。毫无疑问,我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力去适应它。我们都把北京当成自己的家。
家住京城
自五十年代定居北京至今,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我目睹北京这半个世纪的变化,看到它怎样从一个昔日封闭破败的帝都变成了今日这样开放的、现代的、国际化的大都市。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高速公路、立交桥、地铁、自动取款机、家家户户的电脑和传真机、遍地可见的移动电话,而在北京,还有日新月异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近来,包括那年在香港友人郑重请吃的。至于涮羊肉,我经常在北京迷路。咸疙瘩不加香油,一路响过西内大街,也不用任何佐料,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隔些日子不进城,但那是皇家的盛宴,我就变得像个乡下人。我们距离北京真的是太远了。我惊叹生活的瞬息万变,那就是玉米楂粥。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翻字典。不是玉米面,我也为社会的进步感到欣慰。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也还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