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走向孤独
1878500000012

第12章 归期可待(1)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皂如同命中注定的一样,必须从事它们一生中最危险的年年如此的飞行?它们是为了食料和环境不能不如此呢,还是某冲人类尚无法想像的神秘力的駆动?

让我们想像史前时代的一种景观: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人类的始祖们是以怎样的惊奇仰望天上成群结队的飞鸟?那时他们显然不知道这是候鸟,心里更多的却是不安,它们为什么要飞走?而且是如此众多,就连太阳光也在这些飞鸟翅膀的遮蔽下变得黯淡了,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一切都不知道,那是一些神秘的天上旅客,他们要到哪里去?

关于飞行的最初的联想也是此时萌生的吧?

也许还不是,飞鸟的远行对史前人类的若干启示中,最要者便是走出森林,走到远方去,这是一种更多缘于心态的诱惑,但其实际结果是完成了自有人类以来最早的也是最艰难、最辉煌的史前地理大发现这个世界上凡是人类可以安居之地,我们始祖的足迹几乎全走到了与他们相伴的,除了土地、草木、河流之外,便是天上的飞鸟了。

其次,是学着鸟的样子成群结队原始人类社群的出现其实与阶级无关。那只是为了壮胆,人之初便是害怕孤独的,白天可以合力狩猎或防卫,夜晚则可以挤在一起保持体温。

天空中的翅膀对人的思想显然具有挑战性:一种无所依傍的自由的追求,是靠两只翅膀去完成的。人梦想过翅膀,后来造出了飞机,最终还是两条腿走路。造物主给予人思想的能力的同时,便也彻底剥夺了人从肋下生出双翅的可能性一这就从根本上规范了人的位置一你可以非凡地想像,你只能平凡地走路。

这一年秋天里飞走的,第二年春天又回来了。

《旧约耶利米书》写道:

天空的鹳,也知道自己的时令;而斑鸠、燕子和鹤,都固守自己的归期。

古代博物学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有的鸟类会迁徙,例如鹤。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到了冬天里忽然不见的鸟,则是隐居起来了。亚里士多德最惊世骇俗的宣布还是第三种可能性变异他说:欧洲的歌鸲在夏季来临时,会变成欧洲红尾鸲。以后的2000年中,亚里士多德的想像一直被人以各种语言重复着,或者加以引申,到自然界中去取证还是更后来的事情。大型的会迁徙的说法普遍被人接受之后,那些小鸟怎么可能凭借着小小的翅膀长途跋涉于浩茫云海呢?有欧洲的博物学家因而推想认为:小鸟的迁徙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骑在大鸟的背上漂洋过海的。1703年有一个自称颇有学识并十分敬神的英国人写文章说:鸟类花60天时间飞到月亮上,因为找不到食物而又无力飞返便进入冬眠。

人们可以接受很多怪诞而美丽的想像,但鸟类冬眠之说无论是在月球还是在地球却被人们埋葬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直到1946年12月,美国人艾德蒙杰加博士和他的两个同伴在加州南部山中的一个深峡谷内发现一只小型鸱,蜷缩在岩石裂缝中。博士以为它已经死了,但它却用一只眼睛对博士眨动了一下。这是在表示小型鸱还活着,而且就这样过冬。以后一连四个冬季,他们继续追踪、观察这只鸟的结果是,它确实睡着了,睡得迷迷糊糊,有一个冬季连续88天纹丝不动。

当春天到来,小型鸱醒了,飞走了。

对夜莺和雨燕的观察也表明,冬季是它们不再活泼的季节,变得呆笨,喜欢蛰伏,大多数麻雀也是如此。但这一切是不是真正的鸟类的冬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无论如何,迁徙的鸟总是更有吸引力的:它们为什么要远渡重洋,飞越高山?它们是怎么选择飞行路线的?它们的测航定向是怎样完成的?它们中的全部都能在明年回来吗?等等。

人类不得不永远在寻找答案。

人类不得不承认,在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比如:候鸟每年都准确无误地大量地沿着空中的路线迁徙,这路线是谁又是怎样给定的?有一定的证据,更多的时候还只是想像。从河谷、山峰等可见的陆地标志,到吉士达夫克兰默的鸟类可能以太阳作为指南针的测试及理论,使候鸟的神秘反而有增无减。还有,人们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候鸟把握云层活动的气象眼还有多少神奇的功能,比如对于气压、湿度、温度和风向的敏感度,以及预知迁徙途中的气候变化等等。

全世界的鸟类中超过1/3的鸟都会从事距离不等的迁徙,其总数在100亿只以上。我们寄居的这个星球之所以在春秋两季显得特别有活力而且生动,是离不开这100亿只鸟的来来去去的。鸟类的迁徙从地域特点看,北半球尤为明显,当大片的土地由冰雪覆盖,许多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的鸟类便会飞越赤道,深入非洲、南美洲过冬。南半球的各种海鸟中也有几种鸟会飞越赤道,深入北半球海域。

威尔逊海燕在每年的6月至8月便离开南极洲边缘的聚居地,向北远飞到纽芬兰岛沿岸,搜寻食料;南大西洋的一种大鹱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飞往格陵兰海域;澳洲短尾鹱每年由巴斯海峡北上,越过日本,前往白令海,然后经亚洲西海岸飞回,全程是一个几千公里的大圈子。

飞着这样一个大圈子的澳洲短尾鹱是数以百万计的浩浩荡荡的候鸟的集团军,它是怎样组织指挥的?它是如何协调行动的?一切都无从说清楚,明明白白的是到了月下旬的同一个黄昏,秋天的夕阳淡淡地照耀着巴斯海峡时,几百万只短尾鹱同时出现在它们归居的上空,然后同时降落在同一组小岛上。

目睹此情此景的一个鸟类学家说:

这时候,我想到的是神而不是达尔文,我只能目瞪口呆!对于候鸟来说,它们最大的损失不是异类的捕猎和拼杀,而是每一次迁徙中数以亿计同类的丧生,这是一些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的翅膀。迁徙之途当然不仅是劳累艰辛而且多灾多难。大风可能一夜之间把候鸟们吹到很远的海上,浓雾也会使航向选择发生混乱。尤其是晚上,候鸟往往被光源吸引,撞向灯塔或群楼。飓风最盛的季节,恰恰是许多小型鸟类秋季迁入西印度群岛时期。一场飓风能把海鸟从它熟悉的海面刮到3200公里之外,或者筋疲力尽而死亡,或者跌落在一处陌生的海滨流浪。这一次灾难所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万只鸟的生命,但飓风过后幸存者依然前仆后继,继续振翅前进。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鸟如同命中注定的一样,必须从事它们一生中最危险的年年如此的飞行?它们是为了食料和环境不能不如此呢,还是某种人类尚无法想像的神秘力的驱动?

严格地说,人类没有资格评论候鸟的迁徙,因为人类从未有过如此之众如此之遥的种群迁徙活动,所谓颠沛流离的艰难程度根本无法与候鸟相比。

一个鸟类环志工作者在北美拉布格多半岛海岸,给一只正在学飞的北极燕鸥套环。90天后,这只燕鸥已经到了1.45万公里外的非洲东南部。另外一只在苏联北极海岸被套环的燕鸥,再一次被发现时是在澳洲,它巳经至少飞了2.25万公里。

北极燕鸥是世界候鸟中迁徙距离最远的一种鸟,每年夏末离开北方的居住地,飞行1.6万公里前往南极洲附近海域。迁徙过程中,或者越过太平洋,或者沿着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向南飞,也有误入歧途飞到印度洋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能飞回去。

金称被称为马拉松式迁徙的银牌得主,它们由北极的荒原地带飞往阿根廷的草原。另外一种叫白尾矶鹬的鸟其实也飞得很远,它们在秋天飞上南下之途时,先由加拿大海滨沿金柄的海上路线飞行,但不知为什么阿根廷草原对它们并没有吸引力,而是继续南飞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