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1891700000022

第22章 基于博弈语用学之“落语”话语博弈分析 (2)

(二)博弈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博弈语用学将语言交际看作一种博弈行为,在这一行动中,作为玩家的交际参与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偏好和预期等选择交际策略,获得收益,完成一个交际博弈行为。作为玩家的说话人要传达一个意图并被对方理解时,理论上可以选择无限种具有不同效用的表达方式即语用策略,说话人必须从综合比较这些策略的预期效用,做出权衡;同样,作为玩家的听话人接收到对方的语言信号进行理性解读,然后做出反应。在这个博弈中,“话语被共同理解的任一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的说话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鲁宾斯坦,2004:50)。如2012年9月央视走访节目中出现的“您幸福吗—我姓曾”的对话中,不管接受采访的听话人是出于何种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回答的,从结果上看“您幸(姓)福吗”与“我姓曾”这一问一答实现了字面意义上的共同理解,这是一种理解方式,会话取得了均衡解,此外会话还可以以“您幸福吗——我很幸福”等方式进行,此时双方在会话的会话含义的理解上实现一致,这也是一种理解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话语玩家之间会话博弈均衡的结果,只是有的均衡收益相对小些,有的均衡收益相对大些。“话语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话语接受者的理解和当前对话的总体目标,这就是博弈论运用于语用学的基础。”博弈语用学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交际的博弈结构,找出交际策略的纳什均衡甚至帕累托纳什均衡(向明友2011)。

在博弈语用学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信号博弈模型、部分信息博弈理论和演化博弈语用理论,其中将经典博弈论直接用于交际分析的信号博弈模型以及将演化博弈论用于语言进化分析的方法较为常用(向明友2011)。本文利用信号博弈模型分析落语师抖包袱时的交际真貌。

我们认为,在一席落语中,落语师、故事人物、观众构成博弈的玩家,全局博弈的帕累托纳什均衡在于玩家落语师最后能够有效实现“落”抖包袱,玩家观众方能够理解整席落语话语的意向性意义,理解其中的“出乎预料”之会话含义。而全局博弈的帕累托纳什均衡的实现需要借助落语中多个子博弈的纳什均衡的实现。

四、落语中话语均衡的解析

日语中,“笑い話”“駄洒落”“しゃれ”“ギャグ”“落語”等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产生幽默效果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必定要包含逻辑错误或者前后语境的不匹配。人们平时所说的笑话中“出乎预料”的地方。在落语中的“落ち?オチ”抖包袱就包含着逻辑错误或不匹配称,显露出这种逻辑错误或者不匹配的过程就是抖包袱,即暴露笑点(须军2011)。对于逻辑错误,须军(2011)举出了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1):

(ケーキ屋さんでウィンドウ越しに)

「これとこれと…?」

と指差してケーキを注文していたら、お店の人に

「名前をいってください」と言われ、

「山田はなです」と言ってしまった。

(中译)我在西点屋隔着橱窗指着蛋糕说:“我要这个和这个…”。

店里人说:“请报名字”。

我答道:“山田花”

须军(2011)认为,该笑话令我们发笑的原因在于它的逻辑错误。在上例(1)中,店员说的「名前を言ってください」(请报名字)在语境中很容易知道是说“请说出蛋糕名称”。然而听话人却以为是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报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逻辑错误是该笑话的核心所在。我们认为,在上述的话语博弈中,博弈实现了纳什均衡即在话语的字面意义理解上获得了均衡解,没有实现帕累托纳什均衡即双方没能在话语的意向性意义即会话含义上获得均衡。只是纳什均衡不是最优解,帕累托纳什均衡才是最优解而已,因而,纳什均衡虽然也是理性的、合理的,但不是最佳的,因此大多包含“出乎预料”的要素,理性的玩家会继续进行博弈直至实现帕累托纳什均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符合理性玩家的效用预测,都是理性的、合理的。与其关注是否为逻辑错误,不如关注博弈玩家如何实现均衡且实现了何种均衡更能说明幽默效果产生的本质。

与自然的谈话资料相比,落语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有其特有的技巧,具有更多的人为意向的因素。以下拟以落语名篇“時そば” 分析一下落语话语的幽默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如前文所述,落语话语具有双重结构,因此,从话语交际博弈的角度来看,一席落语首先是落语师和观众之间的博弈,同时又是落语师所扮演的故事人物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博弈。对于落语师而言,最大的话语博弈效用就是在抖包袱时能让观众领悟到“出乎预料”之处,“开心一笑”,而对于观众而言,最大的博弈效用同样在于能够完全理解一席落语的“包袱”,在落语师抖包袱时能够理解含义。全局博弈的帕累托纳什均衡在于“出乎预料”的语用效用得以实现。为了使落语在最后能有效地抖包袱实现帕累托纳什均衡,落语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话语技巧,使落语中的多个话语博弈仅仅在字面意义上实现纳什均衡。我们选择“時そば”中的一个子博弈进行模型分析。

分析一个话语博弈行为,往往涉及玩家(player)、策略(strategy)、收益(pay—off)以及行动(action)、信息(information)、结果和均衡(equilibrium)等要素。

例(2)

(S:A  H:B 情境:A出8日元B出7日元合计15日元在面馆叫了一份16日元的乌冬面,B先吃了大部分,紧接着给A吃)

……

A:食うよ食うよ。だって、俺は8円出してるんだ、兄貴より多く出してるんだ。わあ!まったく、ずいぶん食べたな…何これ?

B:そばだよ!

……

此时,在整个全局博弈中,A和B之间形成了一个语言交际子博弈。玩家即A和B。为了说明上的方便简洁,我们做如下约定。

ψ=S的话语=“何これ?”

m=话语ψ表达的内容

p1=S想要表达的意图1=话语的间接意义=不满=“何よ、これだけ残してくれて、ひどいじゃない。”

p2=S想要表达的意图2=话语的字面意义=询问=“何ですか、これは。”

由此可得:

m(ψ)={p1, p2}

发话是从意图开始的,在语言交际博弈中,玩家通过信息传递博弈向其他玩家传递自己的意图。S/A为了把意图p1传递给H/B,在语言中有很多个句子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根据S的信息集,可能之一就是用话语ψ。S选择ψ时,起初也不知道该句子的歧义能否被消除。其实,为了表达p1,S还可以选择话语u=“何よ、これだけ残してくれて、ひどいじゃない”。相对于ψ,u没有歧义,m(u)={p1}。因此,S要表达p1,有多于一个可能的行为选择。但S作为理性的玩家,会根据自己的信念评估各种选择的效用,从而做出选择。当S说出了话题ψ之后,S和H就进入了整个语言交际博弈的一个子博弈阶段 。

玩家H接收到S的信号即话语ψ之后会努力去解释、理解ψ的意图。但由于m(ψ)={p1, p2},ψ是歧义的,因此在该阶段中,H根据自己的信息 集不能消除歧义,即不知道该选择哪项内容为好。博弈的两个起点S1和S2包含S要传达p1或者p2的意图的相关情境。因为S根据自己的信息集,明确知道自己的意图是p1而非p2,因此知道自己处在S1情境中而非S2情境中。但H只知道S处在情境S1或情境S2中。S和H之间的这个交际博弈是一个非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S和H的信息集之间存在信息差。S和H的信息集既包含有共同信息,也包含有非共同信息。在博弈论中,共同信息是双方都知道的,也就是说S知道,H也知道,而且S知道H知道且H知道S知道H知道……非共同信息就是有一方不知道的信息。非共同信息构成玩家的信息量的差。

博弈至此,H还是不能确定S到底处于何始点上,确定S的始点对H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博弈论中的效用原则,若H判断S处在S1点上,那么H的最佳选择是将话语ψ解释为P1;若H判断S处在S2点上,那么H的最佳选择是将话语ψ解释为P2。然而博弈进行到这里,除非S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使H进行信息更新,否则H不能断定S的始点。此时,按照常理,根据猎鹿博弈模型特点,听话人H利用移情原则,大致能判断S的位置在S1上,因此应该能够了解S想要表达的话语间接意义是P1。但是,此时,在落语师与观众的博弈中,落语师同样利用移情原则,如果完全按照逻辑发展则最后抖包袱时“出乎预料”的帕累托纳什均衡就很难实现。因此,落语师人为地只让该子博弈实现纳什均衡,即让H在字面意义上理解S的话语。这样,由于没有达到帕累托纳什均衡的最优语用效果状态,博弈继续进行。如此循环往复,经过多个子博弈之后,在最后一个子博弈中,落语师通过抖包袱就能实现整个落语话语的帕累托纳什均衡,实现“出乎预料”的语用效果。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我们可以把一席落语看作是落语师、故事人物、观众三方玩家的话语交际博弈。三方玩家在话语博弈中都追求语用效用的最大化。对于落语师和观众而言,话语的最大效用在于抖包袱时实现“出乎预料”的效果,即整个落语话语博弈在意向性意义理解上取得帕累托纳什均衡解;对于故事人物而言,他们之间存在多个子博弈,落语师借助移情能力,人为地让故事人物之间的子博弈只在话语的字面意义理解上取得纳什均衡解,而不让其在意向性意义理解上取得帕累托纳什均衡解。

本文是利用博弈语用学相关理论来探讨落语话语分析的一个尝试,限于篇幅,关于博弈语用学的介绍有过于宽泛之嫌,且文中也存在一些分析不足之处,如落语话语中的“非真诚性”与传统语用学的“质的准则”和博弈语用学的“善意原则”的冲突性如何解释,落语师在话语博弈中是如何调控信息尤其是虚假信息的传递的,囚徒困境博弈、猎鹿博弈、智猪博弈等世人熟知的博弈模型在落语话语分析中如何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若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同仁关注博弈语用学、关注博弈语用学在落语话语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的话,足矣。

参考文献:

[1]吴炳章.交际博弈论——一种认知语用学的理论框架[D].河南新乡: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09.

[2]向明友.语用学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外语,2007(2):23—28.

[3]向明友、夏登山.博弈语用学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4):15—20.

[4]须军.中日语言中幽默要素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刘晓芳编.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33-437.

[5]张兢田.博弈语用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2011(10):1—4.

[6]桂米朝.落語論——桂米朝集成第一巻 [M].東京:岩波書店,2004.

[7]川嶋広彰、西川猛司、松山隆司.落語の役柄交替における視覚的「間合い」の解析[J].情報処理学会論文誌,2007,Vol. 48,No. 12:3715—3728.

[8]小出美河子.談話における「話の逸脱」と「修正」落語『厩火事』を例に[J].早稲田大学日本語研究教育センター紀要,1998(11):225—243.

[9]佐藤建.落語の面白さの数値的表現――永続性のある滑稽による笑いとは[J].笑い学研究,2002(16):90—100.

[10]関綾子.おかしみの生成における言語操作の構造―漫才を資料として[J].早稲田大学国語学会:早稲田日本語研究,2002(10):135—146.

[11]延広真治?山本進?川添裕.落語の世界1――落語の楽しみ[M].東京:岩波書店,2004.

[12]野村雅昭.発話機能からみた落語の談話構造[J].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3分冊,1996:23—34.

[13]野村雅昭.落語の話術――落語の言語学シリーズ3[M].平凡社,2000.

[14]野村亮太.落語の演者が用いる語りの方略は熟達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に異なるか[J].笑い学研究,2005(12):121—122.

[15]野村亮太,丸野俊一.落語の演者が用いる語りの方略がおもしろさに与える影響[J]. 笑い学研究,2006(13):13—23.

[16]宮井捷二.落語の意味論[J].信州大学教整部紀要,1982a(16):19—31.

[17]宮井捷二.意味論からみた落語[J].言語生活,1982b(372):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