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1891700000028

第28章 中日两国“性向词汇”的比较研究 (1)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施晖

摘要:通过对中日两国性向词汇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词汇量远远超过日本人,更具强大的能产性以及丰富多彩的使用特点。对于“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这一小项,中日两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中国人的“有竞争意识,起表率作用”,日本人的踏实肯干等正面评价词汇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对于负面评价词汇,中国人侧重于“争强好胜、突出自己”,而日本人更加关注“过度努力,只会工作”,两者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与反差。该小项均由正面评价变成“过剩价值”,具有“下降性倾斜的原理”。这种负面评价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性向词汇的特色之一,凸显出中日两国文化中深层的“负性原理”。

关键词:负面评价词汇 横向思维模式 价值取向 勤劳意识

“游手好闲、邋遢汉、骗子、勤俭持家、活**”等“性向词汇” ,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富有特性,最能清晰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样式、行为准则等。“性向词汇”又可称之为“对人评价词汇”,是对他人的性格、日常行为及人品等加以评价时使用的词汇群体。“性向词汇”具有双重性,不仅能够起到评价他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行为者自身的一种约束,成为其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具体指向。室山敏昭(2001)指出:“性向词汇存在于各个民族语言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促进和加深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益于各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多国语言间的比较研究。然而,有关“性向词汇”的先行研究,日本仅仅局限于方言领域,并未开展跨文化间的比较研究。同样,国内学术界对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性向词汇”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人评价意识的共性与个性,而且能够诠释和解读中日两国对人评价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异同。

一、调查概况与计量分析

(一)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涉及中日两国合计408名对象(中国人:社会人 、大学生合计204名。日本人同样),时间从2003年7月到2009年12月,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形式。在制作调查表时,为了统一中日两国调查表的具体内容,对提问方式、问题选项等进行了充分斟酌与考虑,制作出合乎中日两国语言表达习惯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和方法主要参考了室山敏昭对日本各地方言调查时所使用的调查表。按照“词义”和“评价”对性向词汇进行了分类。大类分为三项:一是有关动作行为的评价词汇;二是有关语言行为活动的评价词汇;三是有关精神状态的评价词汇。三大项又各由三个分项构成,在此基础上细分为106个小项。本调查是在室山敏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够显示中日两国文化特性的5个小项,总计111项(详见下表)。这种分类法基本上囊括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性向内容,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体系,凸显出正面与负面的两级对立结构。

(二) 计量分析

本文首先统计出各个语意项的使用量。在统计词汇量方面,运用了重复计数和不重复计数等方法 。重复计数可以求得重复的词汇量,即总词汇量,而不重复计数则可看出不重复词汇量,即不同词的使用量。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把握中日两国人所使用的“性向词汇”的总量,以及各个“性向词汇”的使用量与词汇类别之间的关系,揭示各个语义项中词汇量的使用差异与各自特征。这种差异往往来源于人们对各个语义项关注程度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关心程度越高,构成词汇的数量就越多,词汇的种类越丰富,构词形式也就愈复杂。词汇量的多与少能够反映各民族间对人评价意识、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的不同,同时也是中日两国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日两国均使用大量的“性向词汇”,而且重复词汇量远远超出不重复词汇量,这说明性向词汇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同形异义词”。所谓“同形异义词”,是指同样的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小项内容与词义。比如「お調子者」分别出现在小项(29)“表里不一,在家老实在外活跃”;(31)“喜欢恶作剧”;(36)“轻率浮躁得意忘形”;(37)“做事滑稽”;(55)“大方的人”;(58)“生活放荡花天酒地”;(60)“多管闲事爱出风头”;(72)“能言善辩信口开河”;(74)“爱开玩笑”;(75)“爱恭维奉承”;(76)“没主见”;(89)“性格开朗活泼”等11个小项中。中日两国人可以根据评价的对象、程度的不同等,巧妙、灵活地区别使用“同形异义词”,以达到对人评价与批评的目的。如果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重复词汇量”、“不重复词汇量”的比率,都是中国人高于日本人。可见,中国人的对人评价词汇,更具庞大的规范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使用特点。有关男女性别方面,中日两国的不重复词汇量远远超出男女共用语的比率(中国7643:1611;日本6942:1058),这说明中日两国的“性向词汇”在实际运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值得留意与关注。

本次的调查结果还发现中日两国的性向词汇中,属于负面评价词汇的如“懒人”、「図々しい人」(脸皮厚的人)等远远超过正面评价词汇如“做事快,很得要领的人”、“正直诚实的人”等,而且不重复词汇量中占据词汇量多的前10位小项,绝大多数都属于负面评价。详细内容可参拙稿《比较文化视角下的“性向词汇”研究》。这种“下降性倾斜的原理”即负的原理,同样在日语方言性向词汇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和凸显。当今社会一般认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是正面理想的人物形象,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到对人评价的“性向词汇”上,更多的却是警告人们不要做或不能成为“非正面、非理想的人物”。也就是说从负面去评价、告诫人们不应该如何,而不是从正面鼓励、倡导应该如何去做人。这种负面评价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性向词汇”的特色之一,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社会中“负面”的价值取向。

“性向词汇”是用于评价他人的性格、言行举止及人品的词汇。故性向词汇不仅可以包括独立的词,也可以包括词组或者短句。所谓“独立的词”,主要是指具有名词性质的单词,如“马大哈、急脾气、死脑筋、活**、机灵鬼”等。较之于词组或短句,独立的词更具固定化和定型化等特点,亦可称之为浓缩的一种表现形式。“词组”一般表现为“~的人”如“爱慕虚荣的人、和蔼可亲的人”等,主要通过形容词或形容动词的修饰与限制,对人起到评价的效果。短句多以谚语、四字成语等形式为主,如“朝秦暮楚、尿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刀子嘴豆腐心”等具体反映某种性向特征的人。

不重复词汇量中“独立的词”在总词汇量中所占的比率,中日两国具有鲜明的共性,均以高达54%的比率位居第一。同样,“词组+短句”形式,中日两国的比率分别是46%和46.5%,两者呈抗衡之势。词组中“~的人”这种“偏正关系” 结构简单易行,深受中日两国人的亲睐,而对于短句,中国人善于运用谚语、成语等对人进行评价,别具特色。汉语中成语的比率约占8.4%,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或典故,这些成语在汉语性向词汇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体现。相较而言,日语的成语比率仅有1%,大多来源于中国,而且句式结构也与汉语基本相同,常用揶揄、嘲讽等修辞方式加以评价。总之,中日两国的构词形式中“单独的词”占有主导地位,其中,通过接辞(接头词、接尾词等)派生而来的新词,在中日两国性向词汇的发展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构词能力惊人,而且具有生动性、新颖性等特殊的表达效果。有关性向词汇中的“接词”研究,当另文探讨,兹不赘述。

二、具体小项的比较―“比别人都努力的人”

第7小项“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较之于小项1“能干的人”,更能清晰、具体的反映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价值取向中,极力推崇与倡导的“勤劳意识”,应该给予肯定与赞扬 。但是,该小项中却出现了不少负面评价词汇,这些词汇非但没有对他人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与赞美,却都带有讽刺、揶揄、甚至非难的负面评价色彩 。下表4、5、6是从价值取向的+(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中性评价)这三个角度,对“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进行了整理与归纳,表格中的数字是指重复词汇量,日语也是同样。

“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这一小项中,负面评价词汇多达61个,占有不重复词汇量的37.7%,远远超过第1小项的5.1%(负面词汇有5个,不重复词汇量是98个),下降性倾斜的特征即“负的原理”更趋凸显和明朗化。该小项作为一种过剩价值 ,由正面评价变成负面评价,具有意义功能上的下降趋势,折射出中国社会中的负面价值取向。有关负面评价词汇,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① 工作过于努力的人

1、只会工作的人:工作狂、不要命的人、玩儿命、一根筋

2、过度,不正常的人:另类、疯子、蛮干、激进的人

3、呆傻的人:笨蛋、白痴、傻瓜、傻子、呆揪

② 好强、目的不纯的人

4、小心眼,好强的人:争强好胜的人、过于要强的人、好胜心强的人、嫉妒、逞能

5、出风头,向上爬的人:往上爬的人、爱出风头的人、假积极、爱表现、显摆、为了突出自己而使劲

③ 其他

6、多此一举,得不偿失:事倍功半、费力不见效、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