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那些教育家
1902500000020

第20章 陈鹤琴与家庭教育(3)

六 培养待人接物的好品格

初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家庭影响特别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为此陈鹤琴举了一个事例。他说,有个琴师要招收学生,在广告上写道:“未学过琴的,学费一元,已经学过的学费两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没有学过琴的人来说,教他什么,就能学会什么。相比之下,学过琴的人却有许多坏毛病,纠正起来特别费劲。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仅涉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关系国家未来、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他希望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都要特别注意。

说到早期教育,许多家长难免会想到应该让孩子学点知识,长点本领。但是陈鹤琴却认为,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能够顾及别人的安宁。他举例说,有一天早晨,儿子一鸣刚起来就吹起了洋号(小喇叭)。于是他低声对儿子说:“不要吹,妈妈和妹妹还在睡觉。”听到这话,儿子马上就不吹了。陈鹤琴说,这种顾及他人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孩子从小不能顾及别人的安宁,他长大后肯定会侵犯别人的幸福。他还说:“现在我们中国,自武人政客,以致行贩走卒,无论做什么事情,多数人只知利己,罔顾别人,推其原因,虽非一端,然他们当孩提之时,他们的父母不教以利己利人之道,亦一大原因。”看到这里,大家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近年来中国人出国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大声喧哗等现象,给外国人留下恶劣的印象。究其原因,是中国人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不注意“顾及别人”的教育。一个人无论学历多高,成就多大,只要你不能顾及别人,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如今才有“有知识没文化”、“有教育没教养”等说法。

可见,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教养,能不能顾及别人的安宁,应该是每一个家长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与当今社会所谓“早期教育”的最大区别。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大概是缺少同情行为的。这并不是小孩子秉性不良,实是做父母的不去教导他们的缘故。”因此,除了教育孩子顾及别人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否则,所谓家庭,就会成为“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家庭;所谓社会,也会成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的社会。

让孩子从小养成有礼貌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也需要家长很好地引导和教育。陈鹤琴说,中国虽然是礼仪之邦,但由于教育不当,所谓礼节就成了束缚自由的东西,从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家长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另外,不要让孩子对保姆有傲慢的态度,要禁止孩子作伪,不许他打人,要鼓励他帮助父母做事,要培养他的爱心,要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也都是培养他们待人接物的重要内容。

七 孩子错了怎么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有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用恐吓、哄骗、打骂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孩子晚上要出去玩,家长很可能用外面有老虎、外面有鬼等说法来吓唬他,哄骗他。如果孩子还要闹着出去,家长也许会打骂他。陈鹤琴说,这些办法都不好。第一,孩子虽然因为怕鬼而不敢出去,但是他心里是很不舒服的。第二,当你打骂他时,他将来也会用一种欺诈的办法对待别人。“如此推演下去,则社会就成为欺诈的社会了。”一个名叫念慈的孩子,因贪玩逃学,回家后害怕家长责骂,就编了一套谎话。这事如果放在今天,许多家长老师可能会大发雷霆,认为这不仅违犯学校纪律,而且还涉及道德品质的问题。但是陈鹤琴却通过这个事例告诉人们,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说谎是因为害怕。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最好办法,首先是弄清原因,然后告诉他再也不许这样。这种态度,会让已经知道错了的孩子铭记在心,永世难忘。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打骂一顿,孩子不但不会认识错误,还可能记恨家长,会继续犯错误。

陈鹤琴说,无论大人小孩都是有羞耻心的。如果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打骂孩子,就会有损于孩子的人格,让他感到莫大的耻辱,并对父母产生怨恨。长此下去,孩子不但会更不听话,还会顶撞父母。这是许多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另外,父母遇上不愉快的事,心情不好,千万不能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出气。如果孩子损坏东西,也要立足于纠正孩子的过失,不要把物品看得过重。另外,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千万不要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而归罪于他人。

现代社会是不允许打孩子的。这一点,中国家长很难做到。陈鹤琴说,父母实在没有办法,非要打孩子时候,最好是略打几下,让孩子受点皮肉之苦,达到教训的目的就够了。家长要切忌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毒打孩子,否则自己也会后悔。另外,家长责罚孩子的时候,旁边的人如果表示同情怜悯,孩子就会大声哭喊,养成撒娇的毛病。

在研究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陈鹤琴发现“我们做父母的往往有一种偏见,就是以为小孩子总是错的,父母总是对的”。这就好像“皇帝是不会错的,错的都是百姓;皇帝是不会犯罪的,犯罪的都是百姓”一样。因此,在许多父母眼里,犯错误的总是孩子,受责罚的也应该是孩子。其实,在许多时候,错的往往是父母,对的往往是孩子。了解这个道理,对于父母来说特别重要。

八 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

当年的中国,生活习惯非常落后,因此陈鹤琴倡导幼儿教育时,特别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其中包括要天天刷牙洗脸,洗脸时要有单独的毛巾,要把鼻孔耳朵洗干净,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有围巾,不要吃得过饱,午饭后要睡午觉,晚上睡觉时要穿睡衣,要养成独自睡觉的习惯,大小便要有固定地方,不让孩子受强烈刺激,不要把孩子经常抱在怀里。这些问题,如今听起来已经不像当年那么新鲜,这要归功于陈鹤琴的努力。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生活,陈鹤琴还对家长提出如下要求:一要经常带孩子上街看看,为的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二是对孩子的事情千万不要包办,以免让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三是要注意选择难易适度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四是不要遏制孩子探索事物的兴趣。五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他们有问必答。六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包括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阅读的环境。

在这里,应该重点谈谈艺术的环境。由于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陈鹤琴在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时就与人选编过两本乐曲集。其中不仅有伴随儿童活动的律动曲、舞曲、节奏曲和专供儿童欣赏的外国名曲,还有取自儿童生活经验的儿童歌曲。这些儿歌大多是选用世界名曲旋律,由陈先生根据我国国情和儿童生活实际,重新填词改编的。比如有一首《小狗掉下坑》的儿歌是这样的:

丁当丁小狗掉下坑!怎么掉下的?小狗不小心。谁去救它?

我的爸爸。小狗小狗要小心,你不小心就掉下坑。

丁当丁小猫掉下坑!怎么掉下的?小猫不小心。谁去救它?

我的妈妈。小猫小猫要小心,你不小心就掉下坑。

这首歌虽然非常简单,但至少有以下功效:第一,它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十分小心,以免发生意外。第二,它告诉孩子对弱者要有爱心,要伸出援助之手。第三,它告诉孩子万一发生意外,要向家长或其他人求助。

还有一首《请客》的儿歌是这样的:

素非在家把茶烧,素莲上街买糖糕,素心快来把地扫,大家都很忙。杯里茶水都泡好,盘中糖糕都装好,桌子椅子都摆好,客人要来到。

素非在外去接客,素莲拿茶来陪客,素心拿糖来请客,大家都很忙。小客人们都来到,谈着笑着真热闹,糖果糕点真不少,大家吃个饱。

与前一首相比,这首歌适合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它在教育孩子要热情好客的同时,还暗示他们请客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大家积极参与,分享快乐。

陈鹤琴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唱歌技术,一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人感到调和统一,而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和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他强调:“音乐要为儿童谋福利,为民族争荣光。”所谓为儿童谋福利,就是要“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音乐中表现真实的自己,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 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念

如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让孩子好好读书,尽快出人头地,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取胜。但是陈鹤琴认为:“求学不仅限于读书,而是包括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他的这种思想,首先来自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周校长经常对学生说:“你们到美国去游学,不是去读死书的。你们要看看美国的社会,看看美国的家庭。你们要张开眼睛,到处留心。”对于周校长的话,陈鹤琴一直铭记在心。他知道校长的意思,是让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关注美国政治,考察美国社会,探讨美国立国的精神,进而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为了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周校长把他们送到上海后,用一个月时间教他们学习吃饭,其中包括入席的礼貌,就坐的姿势,喝汤的要领,刀叉的使用,谈话的方式。为此,周先生获得“吃饭校长”的雅号。其实,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往往表现在吃饭睡觉和举手投足之间。所谓”有教育没教养“,就是指那些只有知识不懂礼貌的人。

陈鹤琴说,他在美国求学,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普通知识,第二阶段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专门知识。学习普通知识,要尽量广泛,什么事物都要了解;学习专门知识,要尽量深入,彻底弄清楚其中的道理。这就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原理。

现在家长对于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还可以接受,但是对于要学会做学问,总觉得那是学者的事,与自己的孩子无关。因为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或者根本就不想去做学问。对于这一点,陈鹤琴有切身感受。他说,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你自由”。自由有政治上的自由,道德上的自由,学问上的自由,身体上的自由。一个人要想拥有各种自由,“非先明白真理,得着真理”不可。他还说,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真理的那种精神,“真使我五体投地。……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外国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世界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怎样可以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都学得到呢?若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方法是秘诀,方法是钥匙,得到了秘诀,得到了钥匙,你就可以任意去开知识的宝藏了。”陈鹤琴那一代留学生都抱着这样的观念。比如竺可桢用“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来概括科学精神,胡适告诫青年要把研究学问当作毕生的事业,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以后,尽管所学的知识更专门,但是这所学校仍然是崇尚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陈鹤琴说,他的老师“所用的教法是独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他不用注入式的讲演法,他用启发式的问答法。”每天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发给他们一张纸,上面印着十来个问题,先进行切磋,再发表各自意见,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就好像开辩论会一样,让同学们非常兴奋,“很有点像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所用的方法。

陈鹤琴还说,除了方法得当之外,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立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了志向,做人、做事、做学问就有目的,也会起劲。不然,让一个小孩子糊里糊涂地去学,那一定学不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陈鹤琴有个通俗的比喻。他说:“志向好像是一股电流,人好像是一部机器,电流一通,机器就会活动。如果没有电流,机器虽好,也是枉然的。”当然,所谓志向,也有高下优劣之分。为此,陈鹤琴提醒说,如果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希望他能够“学而优则仕,那么“任凭你的小孩子怎样的发愤忘食,甚至也学着古人的‘悬梁刺股’,或‘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到头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此外,有些人即便懂得先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但这里也有个做什么人,做什么事,做什么学问的问题。所以,陈鹤琴一再告诫大家,一定要做一个有骨气、有独立人格、有现代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最后,陈鹤琴还把求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为此,他奉劝父母和老师们千万不要用“填鸭式”的方法来教孩子。然而,如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陈鹤琴倡导的思想往往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