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1903100000017

第17章 魔鬼的颤音——二十世纪诸多小提琴学派(2)

其中最感人的当属肖邦的夜曲和圆舞曲改编曲——他演奏慢速的作品总是特别细腻动人。勃拉姆斯的《圆舞曲》和《匈牙利舞曲第一号》,可以感受到胡贝尔曼对作品倾注了强烈的情感,并注入他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令人印象深刻。

法比学派续写辉煌

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大约在十八世纪末期。1782—1792年间,维奥蒂在巴黎的十年对法国小提琴艺术影响巨大。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为这一学派的中心,维奥蒂的三大弟子——克鲁采、巴约和罗德组成了小提琴教授的强大阵容。法国小提琴家马扎斯、阿拉尔,比利时小提琴家贝里奥、马萨尔是法国学派的第二代传人。

比利时小提琴家们在法国学派音色优美、表情细腻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粗犷雄浑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法比学派。浪漫主义时期,法比学派第三代最重要的小提琴大师是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蒂和马尔西克。伊萨依既是马萨尔的学生,又跟维尼亚夫斯基和维厄当上过课,是真正体现出法比学派典型特色的大艺术家。进入二十世纪后,法比学派继续保持着辉煌,弗莱什、克莱斯勒、蒂博、埃内斯库都是法国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

卡尔·弗莱什(CarlFlesch,1873—1944)被称为小提琴界的施纳贝尔,这足以说明他对于德奥作品诠释的权威性了,然而他却主要是由法比学派培养出来的。弗莱什出生于匈牙利,十岁时去了维也纳,第一个老师是彪姆的学生格吕恩——彪姆的老师之一就是维奥蒂三大弟子之一的罗德。七年后弗莱什又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西克,由此多数人把他看作法比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实弗莱什是一位综合了法比和德奥两家之长的大师,而且他的演奏曲目和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德国方面。

弗莱什一生的学生多达上千。他特别喜爱教学,先在布加勒斯特和阿姆斯特丹执教,然后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和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当小提琴教授,许多著名的小提琴家,如戈德伯格、特米安卡、谢林、哈恩黛尔、内弗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著作《小提琴演奏艺术》被舍夫契克评价为“小提琴家的圣经”。弗莱什并没有因为喜爱教学而放弃演奏,在他的演奏生涯中,最成功的音乐会是1905年在柏林按照年代以五场音乐会演奏从科莱里到雷格尔的所有重要小提琴曲目。他和德奥最著名的指挥合作——尼基什、汉斯·李希特、理查·施特劳斯、布鲁诺·瓦尔特、富特文格勒。作为室内乐演奏家,弗莱什也非常成功,他与钢琴家施纳贝尔合作多年,举行过数百场音乐会。

与他的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弗莱什的录音少得可怜,而且在录音质量上也鲜有令人十分满意的。比他小两岁的克莱斯勒录制了多首协奏曲和全套贝多芬奏鸣曲,外加大量的小品;而弗莱什只有不完整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协奏曲,亨德尔和莫扎特奏鸣曲各一首,外加一打小品而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协奏曲都是广播现场录音。贝多芬协奏曲录音很糟糕,尤其是第二乐章,但总算还是完整的,只少了第二乐章开头乐队的第一句——CD里的是从别的唱片上找了效果差不多的补上的。

弗莱什采用比较宽广抒情的手法来演释,勾勒出宏伟的结构;他的节奏非常稳定,音色十足的德国化,揉弦也非常精确地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勃拉姆斯的协奏曲缺少开头的一百一十一个小节,这可是个不小的损失;第三乐章也有无法弥补的录音缺失,非常遗憾。总的来说演奏水准和贝多芬协奏曲不相上下。勃拉姆斯的音乐特别适合弗莱什的浪漫化倾向,演奏体现出强烈的威严感,同时还展现了他完美和独到的技巧。

亨德尔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莫扎特的《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Polydor公司录制于1936年,是弗莱什效果最好的录音室录音,也是这两首作品最美妙、最优秀的版本。他的演奏既平衡精致又精确稳重,充满了内在的力量,着实令人钦佩。

1914—1928年,弗莱什为爱迪生公司录制的小品中包括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当、恩斯特、胡拜、弗雷的作品,显示了他作为技巧大师的一面。他录制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最他完美的演奏之一,出色地体现了均匀、平衡、和纯净的音色。

1929年在柏林的电气录音只留下了三首小曲,两首是亨德尔改编曲,一首是加了伴奏的帕格尼尼随想曲(第二十)。它们和上面提到的两首奏鸣曲同属弗莱什最好的录音:亨德尔展现了惊人的美妙和平静;而帕格尼尼随想曲作为弗莱什最动人的录音之一,体现了他完美的运弓技巧。

弗莱什逝世后,他的学生罗斯泰尔于1945年在伦敦设立了卡尔·弗莱什“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奖”;1968年伦敦音乐节,正式举办了第一届“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1992年停办),成为对这位小提琴史上伟大教育家最好的纪念。

十九世纪的法比学派如日中天,但不可思议的是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竟然没有培养出任何小提琴大师。于是雅克·蒂博(JacquesThibaud,1880—1953)横空出世了,他成为法国最伟大的本土小提琴家,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蒂博生于波尔多,父亲是位小提琴家,兄长们也个个都是器乐演奏家。九岁时,伊萨依听了他的演奏后对他寄予厚望。蒂博十三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马尔西克的班上学习。这位比利时大师在五年内教出了三个第一名——弗莱什、蒂博和埃内斯库。蒂博在三年后毕业时,与蒙都分享了小提琴奖,后者最终成为法国最伟大的指挥家。蒂博纯正的法国学派风格立刻得到了世界的肯定,甜蜜而富有色彩的音色、充满诗意和优雅的气质令人倾倒。世纪之交时,他在伦敦和纽约的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他的全盛时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论是作为独奏家还是演奏室内乐,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创办于1943年的马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小提琴和钢琴比赛是蒂博晚期的重要活动之一。

蒂博最早的录音是1904年为Fonotipia录制的巴赫无伴奏组曲中的《加伏特舞曲》。1916—1920年间还为EMI录音。1922年作为专属艺术家签约HMV,当年的2月6日至7日在伦敦录制了九首小品,多数是他的好友克莱斯勒的改编曲。从1922年开始,蒂博与科尔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美国巡回演出。他俩在1923年10月22日录制了弗兰克《A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个版本,这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合作诠释之一。尽管他们在1929年又录制了一次,但第一次的声学录音最生动地体现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激情和活力。只有四首作品是由Victor录制的,其中钢琴演奏是科尔托的学生桑德罗马。录音里包括圣—桑的《大洪水》序曲,那正是让蒂博走上独奏家道路的成名作。在1924—1927年HMV的录音中,巴赫的《E大调第二协奏曲》是蒂博的第一个协奏曲录音,由于是声学录音,因此乐队的效果很糟糕——为了勾勒出低音线条,居然在配器上使用了大号。1925年的首批电气录音包括勒克莱尔的《花鼓》、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经过改编的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和勃拉姆斯的一首圆舞曲。1927年他又录制了最拿手的德彪西和格拉纳多斯的改编曲。APR公司发行的蒂博1929—1936年独奏录音集是他在鼎盛时期留下的珍贵遗产,录音质量也相当优秀。曲目以法国和西班牙的作品为主,包括圣—桑、法雅、格拉纳多斯、拉罗、阿尔贝尼兹、德彪西和弗雷的小品。最令人难忘的是克莱斯勒改编法雅的第一西班牙舞曲《短暂的一生》、阿尔贝尼兹的《探戈》和蒂博自己改编的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体现了他对西班牙音乐的钟爱,在演奏上赋予其旁人不能企及的鲜明风格和韵律。大部分曲目都是由亚诺普诺担任伴奏的,他是那些年与蒂博合作最频繁的钢琴家之一。APR的CD还收录了1941年现场演出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的录音。这部作品可谓是蒂博的“专属”,他在1929年和1930年分别与罗纳尔德和蒙都合作录制过商业录音,但都没有出版,而且所有版本都删除了中间的间奏曲乐章。

令蒂博享有盛誉的录音是电气录音发明后的1926—1929年间的室内乐录音,也是科尔托—蒂博—卡萨尔斯三重奏组的全盛时期。他们从1905年就组合在一起,之后延续了三十年,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三重奏组。他们中的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的,而且合作频繁(海菲茨—鲁宾斯坦—皮亚蒂戈尔斯基合作三重奏只是偶尔为之),因此再也没有另一个组合能具有这种巨星级别和如此默契的合作。

在1906—1933年间,科尔托—蒂博—卡萨尔斯三重奏组合作次数最多的五首三重奏——贝多芬“大公”(二十二次)、舒伯特“降B大调”(四十九次)、门德尔松“D小调”(十三次)、舒曼“D小调”(三十七次)和海顿“G大调”(三十八次)全都录了音。EMI的套装还包括蒂博与科尔托合作的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在勃拉姆斯的二重协奏曲录音中,科尔托还担任指挥。这个法国学派的重奏组在演奏贝多芬这样的作品时,在风格上比其他人更细腻,而且带有一种特殊的甜蜜感。蒂博与科尔托的另一张EMI的CD包括三首著名的法国小提琴奏鸣曲:弗兰克“A大调”(第二次录制)、德彪西“G小调”和弗雷“A大调”。其中弗兰克奏鸣曲比第一次的录音要内敛一些;对德彪西奏鸣曲的演释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简洁、精炼的结构特点和鲜明的色彩对比。

Doremi公司发行的莫扎特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源自1951年12月13日的一个音乐会现场,由蒂博的同门师弟埃内斯库指挥巴黎广播交响乐团协奏。在蒂博晚年的演奏中明显可以感觉到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尤其是刚开始的第三协奏曲,很多地方的音准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但他渐入佳境,越往后技术发挥得越好,而且在音乐上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第四协奏曲演奏得非常肯定而稳健;第五协奏曲则是潇洒无比,尤其是第三乐章在运弓压力的拿捏上令人惊叹,音色始终介于虚实之间。

蒂博晚年的演奏,虽然技术上不是那么准确,但始终保持着法国人的美妙和浪漫气息。他直到七十三岁仍在巡回演出,同时还进行大量的教学,出自他门下的著名小提琴家有弗朗西斯卡蒂、内弗和吉特里斯。1953年9月1日赴东亚演出途中,他所乘坐的飞机不幸撞山坠毁,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乔治·埃内斯库(GeorgesEnesco,1881—1955)是少数几位在各个领域都堪称大师的天才之一,集小提琴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于一身。当然,他最精通的领域还是小提琴和作曲,而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则完全属于自然形成的结果,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注入了更多的个人风格。

埃内斯库出生于罗马尼亚一个小村庄,如今这个村庄已经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他四岁开始拉琴,第一位正式的老师是维厄当的学生考德拉。1888年,埃内斯库被送到维也纳师从赫尔梅斯贝格,同时他还学习钢琴、和声和作曲。十二岁毕业后,他立刻前往巴黎投入马尔西克门下继续学琴。在巴黎音乐学院,他还跟弗雷、格达尔戈和马斯奈学作曲。1899年,他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第一名的成绩,并在那里定居。他的柏林首演是1902年,1903年又举行了英国首演。埃内斯库最著名的演出,是1910年在巴黎与大钢琴家爱德华·里斯勒合作举行的贝多芬全部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音乐会,大获成功。他在美国的首演是1923年,之后又在那里举行了多达十四次的演出。埃内斯库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于1915—1916年在布加勒斯特两次举行小提琴文献史的系列演出,1912年专门为罗马尼亚作曲家设立了奖项,1917年成立了管弦乐团。在二战期间,他一直留在罗马尼亚从事音乐活动。作为可以与弗莱什、奥尔、舍夫契克比肩的教师,埃内斯库的著名学生包括梅纽因、费拉斯、吉特利斯、格鲁米欧和哈恩黛尔。

埃内斯库不太喜欢录音,因此他留下的小提琴录音真是太少了,不过质量还是非常高的。在他的录音中,可以听到最温暖的音色、紧密的揉弦、美妙的颤音和敏感的音准。埃内斯库最著名的巴赫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录制于1940年。他从小就热爱巴赫的作品,他的学生都说他至少能背出一百二十首巴赫的清唱剧。埃内斯库的录音中显然能够感受到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联,他的演释是一种自然的讲话;在技术上虽然已经过了高峰时期,音准上偶有瑕疵,但他的演奏还是十分自如,游刃有余。

埃内斯库在哥伦比亚公司的录音绝版已久,2009年终于由日本OpusKura再度发行。这些珍宝级的录音全部录制于他鼎盛时期的1929年,其中肖松的《音诗》是他最完美的录音,是法比学派最引人注目和敏感演奏的范例;亨德尔《奏鸣曲》的录音也属于同一级别,慢乐章最柔和的连奏和快板乐章犀利的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科莱里的《弗里亚》主题与变奏充满了装饰性,埃内斯库的演奏体现出华丽的风格。OpusKura还发行了埃内斯库演奏自己的第三奏鸣曲、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和舒曼的《D小调奏鸣曲》,都录制于五十年代。那时他已患严重的关节炎,但仍保持着纯正的风格。他自己的第三奏鸣曲充满了罗马尼亚民间个性,令人难忘。

1929年在录音中担任钢琴伴奏的施鲁塞尔经常在美国演出,他和埃内斯库在1930年和1932年合作举行了多次音乐会,他们还一起在美国至少举行过三次演出。施鲁塞尔描述埃内斯库“类似于哲学家,非常容易带来快乐和激情,对他的事业热爱至深并具有深刻的认识”。五十年代录音的伴奏、法国女钢琴家谢叶—丽谢在巴黎音乐学院时就和埃内斯库相识了,他们三十年代在巴黎举行了多场二重奏音乐会,包括所有贝多芬奏鸣曲。在他们合作录制的三首奏鸣曲中,可以感受到二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很幸运的是这些录音的效果都非常好,尤其是数码转制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