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1903100000029

第29章 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6)

克纳佩茨布什的曲目受浪漫派延续的影响很深,最擅长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乐作品,海顿、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传统作品当然也是精通的。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欢演奏一些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之类的轻型小品,从二十年代的HMV到五十年代的Decca立体声,都可以找到他出色的版本,与他指挥瓦格纳或布鲁克纳那种深沉感是截然不同的。克纳佩茨布什最早的录音可以追溯到声学时代,Preiser公司转录的他在1925年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为DG公司录制的海顿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中,可以听出他早期处理古典作品的风格——灵活、宁静、优雅;海顿是克纳佩茨布什经常演释的作曲家之一。和富特文格勒惊人相似的是,克纳早期的风格也趋于客观,尤其从第四乐章透出古乐团般的干净利落。1928年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录制的《威廉·退尔》和《自由射手》是他首次与这个乐团的合作录音;贝多芬《莱奥诺拉》第三号序曲录自193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现场(帝国广播公司);《费德里奥》的现场堪称惊世骇俗;而1947年指挥苏黎世歌剧院乐团录制的瓦格纳《罗恩格林》序曲(Decca),是克纳战后首个录音,此时克纳还没有被准许公开演出。这些录音都是珍贵而稀有的档案,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另一张Preiser的CD收录了1928年克纳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瓦格纳歌剧音乐,既有序曲也有歌剧中的乐队片段。作为汉斯·李希特在拜罗伊特的助手,克纳在瓦格纳音乐的诠释上继承了古老的浪漫传统,这张早期选段录音的演释显得中规中矩,比起同时代卡尔·穆克的录音,克纳的处理更为明快,少了几分严肃和阴郁。

德奥系统的指挥家几乎都是著名的贝多芬交响曲诠释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对“英雄”交响曲格外钟爱,而且都留下了经典的录音,除了提到过的瓦尔特、克伦佩勒、富特文格勒和舒里希特之外,克纳佩茨布什也留下了四个版本。1943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为电气公司录制的录音最为客观,张弛有度,乐团的合奏能力也是最强的。1951年不莱梅的版本体现了强大的力度对比;1953年慕尼黑现场版则更为沉重,略显松散,但末乐章条理分明,相当扣人心弦。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是对克纳佩茨布什学生时代影响最大的作品,战时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依然是顶峰。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两个版本分别录制于1942年和1944年,论演出质量1942年的更精干,而录音质量则是1944年的更胜一筹。克纳对于乐团音响平衡处理很有自己的特点,一听便知:低音乐器和铜管相对夸张,渐强的幅度很大,以制造出独特的“KNA”式效果。1952年指挥不莱梅爱乐乐团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依然带有这些特点,听听开头的“KNA”式渐强吧!由于排练不足,乐团合奏显得不那么整齐,但个人风格很有魅力。相对于柏林爱乐,克纳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战时录音较少,其中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是他最怪诞的录音之一,第四乐章的速度整整比正常速度慢了一倍——这就是特立独行的克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他是真正的瓦格纳专家,指挥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自然气质相投。很多人称克纳为“慢速指挥”,其实是一种错觉;战时的克纳丝毫不慢,速度适中,自由节奏也处理得非常合理,结构紧凑。

克纳佩茨布什在1950年至1952年达到了他艺术生涯的新高度,其中,1950年至1951年在柏林“巨人宫”录制的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是历史上最牛气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之一。1950年的“布九”录音共有两次,1月28日是彩排录音,1月30日是现场音乐会;前者明显比较匆忙,而后者充满激情;遗憾的是30日音乐会录音的末乐章,后半段有一部分出现明显的噪音干扰。1月30日那场音乐会还演出了舒伯特第八交响曲,这是一个极为动人的缓慢演释,气息悠长,细腻精致,是克纳最完美的现场演出。将舒伯特第八和布鲁克纳第九两首“未完成”交响曲作为同场音乐会曲目也是德奥音乐会的传统。1951年的布鲁克纳第八是克纳留下的四个录音中演释最用心的录音,用时达到七十八分半。他使用的沙尔克版本有很多奇怪的处理,例如第一乐章结尾铜管的渐弱,第三乐章沉重的低音提琴,都是别的录音里听不到的。

1955年以后,克纳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似乎比柏林爱乐乐团更密切。事实上他和维也纳爱乐很早就有合作,从1929年8月开始到1964年4月,克纳一共指挥乐团上演了二百零一场音乐会;仅在萨尔茨堡,他就指挥了四十一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最精彩的仍然是舒伯特、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1949年和1955年的萨尔茨堡现场录音,分别是他在那里的战后首次和最后一次亮相。

其中1949年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属于他最好的布鲁克纳录音范畴;1955年勃拉姆斯作品专场演出中,第二钢琴协奏曲异常火爆,英国钢琴家科尔宗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虽然错音不少,但整体来说气势磅礴,颇有其师施纳贝尔的风范。另外两个令人惊叹的录音都属于重口味——1952年录制的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和1960年录制的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都是现场录音,音响的厚重感犹如瓦格纳乐剧。克纳达到了对于任何高难度作品都能烂熟于胸的境界,再复杂的交响诗在他的演释下,一切都是那么条理清晰。DG公司在1992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建团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专辑中发行了1957年克纳指挥舒伯特“伟大”交响曲的现场录音,高质量的录音体现了他独特的控制乐团音色的特点,有着丰满的音响效果;在结构的把握上也非常自然流畅,引人入胜;是克纳后期最好的演出。

Tahra发行的克纳“怀念”集非常珍贵,仅从正式曲目来说,吸引人的就有1953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1954年与巴克豪斯合作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1956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贝多芬“命运”。通过对比你会发现克纳晚期的“命运”与富特文格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喜欢排练的克纳则与巴克豪斯配合得不错,没有出现明显失误。CD还收录了一段克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排练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的录音,居然高了半个音,让人费解。CD的第四张是克纳1954年在拜罗伊特指挥演出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的片段。CD还附送了一本有不少克纳照片的小册子,这是了解指挥家不错的选择。1965年随着克纳的去世,指挥和乐团的浪漫主义也宣告终结。因此,他也被称为指挥家中“最后的浪漫”。

在恩里科·斯丁切利所著的《不朽的指挥家》一书中将二十世纪初的奥地利称为“创造神话的管弦乐团指挥的奥林匹斯山”,其中顶尖人物就是埃里希·克莱伯(ErichKleiber,1890—1956)。提到克莱伯这个名字,当今的乐迷会立刻想到卡洛斯·克莱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亲埃里希·克莱伯也是那一代人的偶像。

卡洛斯经常自叹不如其父,而父子二人实则水平相当;埃里希·克莱伯典雅、精致,而卡洛斯更浪漫豪放。

虽然埃里希·克莱伯生于1890年的维也纳,与其他德奥系统指挥比起来要年轻一些,但却直接受到马勒和尼基什的影响——他在幼年就观看过这两位巨人的音乐会。克莱伯的童年并不顺利,五岁时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去布拉格,但母亲也因为胸膜炎去世;七岁时,他的祖父也去世了。虽然很喜欢布拉格,但他不得不回到维也纳的一位姨妈家;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严格而良好的教育,音乐天才也在那时得到支持。十六岁时,克莱伯观看了马勒指挥自己第六交响曲的首演,之后就有了想成为乐团指挥的目标。当时他已经是个不错的小提琴家了,但他还是去学习了钢琴,并进入布拉格音乐学院。1911年,他在布拉格德国剧院找到了一个免费助理的工作,后来成了合唱排练指挥。接下来,克莱伯的职业生涯发展得很顺利,先后在巴尔门—埃尔伯费尔德、杜塞尔多夫和曼海姆找到职位。1923年8月,他为柏林国家歌剧院排练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当时的歌唱家是福丽达·莱德尔和弗雷德里希·绍尔;随即他成为这家重要剧院的音乐总监,既指挥歌剧,又指挥交响乐。

接下来的十一年中,他指挥了很多新歌剧,包括亚纳切克的《耶奴发》和贝尔格的《沃采克》。**上台以后,1934年11月他在音乐会上演出遭到禁止的贝尔格《露露》组曲。四天之后他离开家乡去了南美洲,加入了阿根廷国籍,并在那里大量演出瓦格纳的歌剧。战后克莱伯回到欧洲,先在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然后回到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但那时,这家剧院已经处于苏联控制下,并不设常任指挥。与舒里希特一样,他经常指挥德国境内的广播交响乐团。1956年,克莱伯突然在瑞士苏黎世去世,巧合的是那一天正好是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

克莱伯不太看得上录制唱片。Polydor公司在二十年代就请他录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但克莱伯认为在每四分多钟就要换一张唱片并且根本无法剪接的情况下,录制唱片太耗时间,对于整天泡在歌剧院里的人来说实在难以抽身;而且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听录音,就像他只吃罐头食品一样。”因此克莱伯的商业录音也比较少。

在他早期的电气录音中,整部的交响乐作品占的比重很小,从1926年开始,他为Polydor公司录制了贝多芬第二、舒伯特第八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前两部作品在三十年代又为Telefunken公司录制了一次。在很长时间内,克莱伯版本的“新世界”交响曲都是无人能逾越的高峰。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在当时同样是现代派演释的典范之作,它有着流动的速度、精确的乐队配合和细致入微的处理。在三十年代为Telefunken录制的大量管弦乐小品中,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当然是无可匹敌的录音,不仅包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吉卜赛男爵》序曲、《皇帝圆舞曲》,他还录制了韦伯的《邀舞》(柏辽兹改编)和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中的圆舞曲(辛格改编)。

战后的四五十年代,克莱伯录制了不少广播录音,与NBC交响乐团的录音质量干涩,与欧洲乐团——例如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和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则要好得多。“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1953年1月29日音乐会现场录制的舒伯特第五交响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蒂尔的恶作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55年与捷克爱乐乐团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细腻典雅,尤其第二乐章和第五乐章的处理十分新鲜,有着从来未曾听到过的丰富层次,似乎更能体现出克莱伯强烈的个人色彩。

从录音质量来说,克莱伯最好的是战后在Decca公司的录音系列。幸运的是,他留下了立体声版本的莫扎特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全剧录音。主要交响乐的录音在2004年由Decca以OriginalMasters系列为名发行了六张CD,其中包括贝多芬第三(两次)、第五、第六(两次)、第七和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等德奥传统曲目。从这些精雕细刻的录音中可以听出克莱伯对于录音的精确性要求极高,听听1953年录制的“田园”交响曲末乐章小提琴飞速而整齐的三连音齐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所有的作品处理都没有任何过于热烈的表现,而是温文尔雅,就算是“命运”的第四乐章这样激昂的音乐也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

与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两次“英雄”交响曲的录音没有大的区别,整体感都非常好,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略有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录音虽然更早,但个性也更强。最重要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1952年6月录制于维也纳,和1953年富特文格勒的现场相比,风格截然不同,克莱伯绝没有富特文格勒那种夸张的力度和极度浪漫的速度变化处理,而是非常严格地按照原意处理作品;独唱的阵容也很强大,由居登、帕查克、西格琳德·瓦格纳和韦伯担任。莫扎特也是克莱伯最擅长的作品,他总在音乐会上指挥第四十交响曲,Decca在他1948年回到欧洲后立刻为他录制;他同时代的指挥家很少能把这部作品处理得如此流畅和充满紧张感,即使当时的伦敦爱乐乐团还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克莱伯的棒下还是显示出惊人的精确度。舒伯特“伟大”交响曲是克莱伯1953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复杂的线条和层次都清清楚楚,即使录音比较干涩,但毫无疑问是一次精彩的演出。

Testament发行的克莱伯指挥柴科夫斯基第四、第六交响曲同样出自Decca录音,也是克莱伯唯一指挥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的录音。这是克莱伯最重要的录音遗产之一,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与指挥德奥作品时不同面貌的指挥家。与富特文格勒一样,克莱伯指挥俄国作品也丝毫不输给俄国指挥,演奏异常火爆;粗粝豪放的音色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是法国乐团。

1956年1月20日,克莱伯指挥了他第三场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以庆祝快要到来的莫扎特二百周年诞辰。节目由韦伯的《尤利安特》序曲和第一交响曲开始,然后是莫扎特的双簧管协奏曲和《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作为欢快的结尾,他们演奏了莫扎特晚期创作的四首德国舞曲。克莱伯精力充沛,灵感迸发。

这是一场取得辉煌成功的音乐会,但也成了他最后一场音乐会——一周后他突然在苏黎世去世。Preiser发行了这场音乐会的大部分实况(除了双簧管协奏曲),是极为珍贵的现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