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1903900000011

第11章 总督闽浙当一面(1)

咱手里也有枪杆子了

得到了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任命后,左宗棠摇身一变,从一个仅以绅士身份参戎幕府的宾客转变成清廷的命官。从此,他可以自立门户,大干一场了。

“樊燮案”对左宗棠来说,是因祸得福,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区区几个小人是扳不倒左宗棠的。

受到清廷重用的左宗棠,在政治上迎来了新的契机,这与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统治集团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一度寄厚望于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政府在扬州和镇江先后建立江北、江南大营,试图依靠由满族贵族指挥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收复天京。

然而,江北、江南大营在咸丰六年(1856年)便被太平军击垮。清廷不死心,我堂堂的八旗勇士还敌不过几个小蟊贼?于是,又重新组建江南和江北两营,结果,江北、江南大营又先后在咸丰八年和十年被太平军击垮了。

清朝的正规军崩溃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寻找新的救命稻草,重用由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的湘军了。因此,湘军集团成员在晚清政坛中青云直上。

这一年刘长佑被任命为广西巡抚,曾国藩被任命为署两江总督,不久实授。在这种背景下,左宗棠才否极泰来,被清廷委以重任。

左宗棠一向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所以,面对可能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他自然会牢牢地抓住不放。

若想在乱世中立足,手里必须有自己的枪杆子,这样做事说话才硬气,别人才不会把你当空气。所以,左宗棠开始在长沙组建自己的军队。

首先,左宗棠网罗了许多人才,作为可以依靠的骨干。我们知道,左宗棠两次进入湘幕,很有威望,而且在湘幕期间掌理湖南军政,识拔和擢任了湘军许多将弁,这些人早就视左宗棠为事实上的统帅,都愿意为他效命。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崔大光、李世颜、罗近秋、黄有功、戴国泰、黄少春、张志超、朱明亮、张声恒9人。接着,这些得力干将四处招募,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招募了5000多人,称“楚军”。

楚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左宗棠委任的崔大光等9人募集的3500多人;另一部分则是招揽王鑫“老湘营”旧部1400人,由王鑫之弟王开化统领。

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在创立这支军队时不用湘军之名而称楚军,表明他有意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实际上楚军也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在招勇方面,曾国藩主要招收湘乡籍兵勇,而左宗棠主张在湖南各府县招募,其兵源来自长沙、湘乡、郴州、沅州、湘阴等府县。

2在营官的选用方面,曾国藩组建湘军时主张以“文员”、“儒生”领军,而左宗棠则强调营官多用能打硬仗的武人。

这样一来,楚军的战斗力就很强了,并且完全听命于左宗棠指挥。

成立后的楚军集中在长沙城南金盆岭进行战前的短期训练。军队已经成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打哪里了。手里有了枪杆子,说话的底气也足了,左宗棠看着威风凛凛的楚军,心里别提多美了。

本来,左宗棠是奉命去长江下游,帮办曾国藩军务的。但在出发前,因为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贵州活动,并有进入四川的动向,朝廷害怕了。万一石达开在四川立稳脚跟,再建个什么国,那大清还叫什么大清。于是,朝廷让左宗棠改到四川督办军务。

好不容易才保下一位奇才,如今要带着军队去为别人服务,曾国藩和胡林翼不乐意了。再说,左宗棠孤军入川,很难成功,只有三人联合,彻底打败太平军的几率才更大一些。于是,二人联名上疏:江皖战事紧急,请留左宗棠援安徽。不久,广德、宁国都被太平军攻占,清廷也觉得曾、胡二人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只好派湖南巡抚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左宗棠率楚军从长沙取道醴陵,向江西开进。这是左宗棠第一次统帅军队出省作战。所以,非常重视这次入赣的军事行动。他在家书中就提到:这次我一定要尽平生之学,轰轰烈烈干一场,不知能否如愿。

出湘入赣初告捷

前面已经提到,太平军将江南大营击溃后相继进行了东征与西征。

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5月),太平军开始了东征。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东下,连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太仓、常熟、松江等地,并进攻上海,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开辟了苏南根据地。六月,英王陈玉成率太平军从江苏宜兴进入浙江,攻克临安、余杭等地,兵锋直指杭州城下。

咸丰帝急忙下令曾国藩督军救援苏杭,保全东南大局。但曾国藩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长江中游重镇安庆的得失关系天下安危,争夺安庆才是剿灭太平军的关键一步。只有拿下安庆,才能形成自上而下攻打天京的有利形势。所以,他对咸丰帝的命令一拖再拖,反而牢牢地抓住安庆,决定从九江开始向安庆步步围攻。

安庆是天京屏障,保卫安庆对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陈玉成便回师救援被湘军围困的安庆。

另外,为了缓解安庆被围困的局面,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围魏救赵”的策略,发动了西征。八月,陈玉成、李秀成决定按计划行动,分南、北两路大军西征,期望在第二年二三月间会师武昌,逼迫湘军回援武昌而放弃对安庆的攻势。

此刻,曾国藩经过千挑万选,把总督衙门设在了祁门。目的是在皖南阻止太平军由浙、赣进援安庆,以确保长江北岸的湘军全力进攻安庆。还有,祁门临近赣北的景德镇,湘军在南昌设有总粮台,军需物资都要经过景德镇转运祁门大营,所以,对湘军来说,皖南与赣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让士兵吃饱肚子,才能打硬仗、打胜仗。所以,左宗棠早在湖南编练楚军时就向曾国藩建议当务之急是筹划江西兵饷一事。于是,曾国藩便决定让左宗棠率楚军到江西,力保祁门大营的后路。

祁门是安徽的一个县城,处在丛山包围之中,一条官道从县城穿过,东连休宁、徽州,南连江西景德镇。此外,祁门是三省交会的地方,贯通三省全局,还有大山护佑营盘。

当曾国藩来到祁门后便后悔了,因为祁门除了那条通往景德镇和徽州的大道外,只剩下通向边上两个小镇的一条羊肠小道,而城前的小河河水很浅,根本无法运输军需物品。所以,一旦太平军把大道封死后,曾国藩就成了瓮中之鳖,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既然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了,走回头路,这不是曾国藩的作风。于是,他对祁门的安危做了精细的部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保证祁门安全,关键是保卫好祁门东面的徽州,如果徽州不出事的话,祁门也就安全了。

虽然太平天国在咸丰六年(1856年)经历了内讧,石达开出走,形势一度比较危急,战斗力也下降了不少,但后来李秀成、陈玉成等重组领导核心,太平军新一代将领丝毫不弱,攻破了江北和江南大营,进攻速度超出了曾国藩的预料。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十六日,英王陈玉成统帅的北路太平军从天京渡江北上,二十五日夺取安徽定远炉桥;南路军侍王李世贤部于二十五日占领徽州,十月十二日攻克休宁。十月十九日,石埭的太平军攻取羊栈岭、桐林岭,忠王李秀成的大军离曾国藩的祁门大营仅仅六十里。曾国藩以为这次难以逃生,便写好了遗嘱,准备血洒疆场,以身报国。幸好,李秀成被改道进入江西,让陷入绝境的曾国藩又捡回了一条命。

在这场战斗中,左宗棠的楚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楚军成军后,左宗棠在八月从长沙出发,进入江西境内,原打算去祁门和曾国藩的湘军会合,半路上听说太平军已经占领了徽州。于是,左宗棠率领楚军从南昌经过乐平,在九月二十日(11月2日)进驻江西东北门户景德镇。二十七日(11月9日),左宗棠到祁门面见曾国藩商讨军事,然后返回景德镇驻守。曾国藩对左宗棠的精悍和深谋远虑佩服有加。

不久,一支太平军从广东进入赣南,准备攻取景德镇。左宗棠派兵击退了它,战败的太平军就逃往景德镇东面的德兴,楚军围追堵截大败太平军,还顺手收复了德兴,经过昼夜追赶,两天后又收复了婺源,太平军逃往了浙江。楚军第一次实战便收复两地,首战告捷,在江西站稳了脚跟。

不过,此时,太平军兵锋直指曾国藩祁门大营,虽然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占距祁门仅60里的黟县,但不知曾国藩的虚实,最后调转进军方向,南下改道浙江进入江西。但其他几支太平军仍对祁门形成东、西、北三面围困之势。而曾国藩祁门大营非常空虚,仅有兵力3000人,曾国藩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这样一来,祁门大营只有南面的景德镇为其门户,全靠左宗棠为后援接济了。

再说,左宗棠收复两地后,本想乘胜进攻徽州,但太平军黄文金率领5万部队攻击建德,一连攻克彭泽、昌都、鄱阳等县,进逼景德镇。于是,左宗棠只好收兵回防景德镇。数万太平军来势汹汹,而左宗棠只有5000人,双方在景德镇一带注定要展开一场激战。

在左宗棠看来,景德镇是曾国藩的后门,如果丢失,就切断了皖南曾国藩湘军对外联系和粮饷供应的通道。所以,就是战剩他左宗棠一人,也要守住景德镇。

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61年1月5日),黄文金率太平军分兵五路进攻景德镇,并分军攻浮梁。左宗棠在景德镇布置防御,暂时击退了太平军的攻势。

曾国藩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调派鲍超由皖南赴赣北,增援左宗棠的楚军。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861年2月18日),左宗棠会同鲍超向太平军发动反击,黄文金抵挡不住,败退到彭泽和皖南建德。左宗棠接着派楚军协助鲍超军加紧追击,攻克彭泽、建德。黄文金部太平军损失惨重,只得退守芜湖。祁门总算是解围了。

楚军初战告捷,曾国藩异常欢喜,他在楚军收复德兴和婺源后,就为左宗棠上奏请赏,得旨由四品京堂升为三品京堂候补。对于官场中人来说,升官是最美的事情了,左宗棠也不例外,心里别提多美了。

等祁门解围后,曾国藩又上奏为左、鲍表功,清廷又下诏进行了嘉奖。

从表面看,事态暂时缓和了下来,但一波刚刚平息,一波又起,景德镇注定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3月8日),李世贤部太平军从安徽休宁攻占婺源,分兵进攻浮梁和景德镇。左宗棠派王开琳带领“老湘营”出景德镇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随后,李世贤亲率大军向西挺进,结果,王开琳败退景德镇。

形势不容乐观,曾国藩急调皖南镇总兵率部由建德移防景德镇,左宗棠便率军转攻鄱阳。二月三十日(4月9日),李世贤向景德镇发动猛攻,全歼守将陈大富一军,太平军胜利攻下了景德镇。为了保存实力,左宗棠便率领楚军退到了乐平。

景德镇落入太平军手中,使曾国藩祁门大营粮断路绝,曾国藩郁闷了,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幸好,左宗棠不愧是左宗棠,在景德镇之战败退到乐平后,经过休整,乘机出击,在乐平的桃岭、塔前击败太平军。

正在向祁门进军的李世贤听到左宗棠卷土重来的消息后,调转军队在三月十三日(4月22日)向乐平发动进攻。就这样,左宗棠的楚军吸引了大批太平军。这在无形中给身在祁门的曾国藩减轻了压力。

左宗棠凭借乐平背山面河的有利地形,命兵将在城外挖筑掩壕,凭借工事进行抵抗,并引水塞堰,让太平军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5000楚军无不以一当百,硬是顶住了号称十万的李世贤大军的进攻。

李世贤没想到这块骨头如此难啃,便将大军都调到乐平,摆出一副攻不下乐平誓不罢休的架势。乐平毕竟是一个小城,太平军多次进攻后,部分城墙遗迹坍塌。太平军的进攻一次比一次猛烈,眼看就要守不住了。

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爱好军事的人都知道,当你被围困时,来一个反冲锋,也许就会绝处逢生。

左宗棠面对困境,果断地下令反击,听到鼓声的楚军跳出壕沟,与太平军短兵相接。太平军没有料到楚军会来这么一手,在楚军的横冲直撞下,纷纷败退。

结果,一仗下来,李世贤损失5000多人。遭此重创后,他不得不领兵东撤。清军再度将鄱河、景德镇、乐平等重要城镇占领,祁门的后路又得以巩固。

与此同时,曾国藩却在徽州打了败仗,溃退到了休宁。不过,左宗棠胜了,他欣喜异常,他在家信中说:“凡祁门后路一律肃清。余方欣欣有喜色,以为可安枕而卧。”

为部将请功是曾国藩最乐意做的事情了,这次也不例外,他依然将左宗棠所部以少胜多的“功绩”上奏清廷。清廷根据曾国藩的奏请,将左宗棠由襄办军务而改为帮办军务,紧接着又授左宗棠为大常寺卿,左宗棠的官位升至正三品。

祁门后路肃清,曾国藩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移驻到了东流,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东流傍江依山,很适合驻军。到达东流后,曾国藩索性将指挥部设在长江靠岸停泊的大船上,不仅不用担心被太平军围攻,还可以就近指挥围攻安庆城,一举两得,心里那个美呀。

咱也曾有“问鼎”之心

左宗棠在江西打得正起劲时,清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咸丰帝已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在热河(今承德)行宫驾崩,6岁的皇子载淳即皇帝位,咸丰帝临终前托孤载垣、肃顺、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总理政务,定明年改元祺祥。另外,奉上谕,各省将军、督、抚、都统都不许前往热河叩谒梓宫。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局在权力交接时都是最危险的时刻。如果新的掌权者没有站稳根基,而旧的掌权者又不甘心退隐,那么一场权力之争就在所难免,国家也会动荡不安,严重的话会使国内危机四伏,百姓也跟着受苦受难。

已故的咸丰帝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临终前安排好了一切,还把对新政权威胁最大的恭亲王奕排除在八位顾命大臣之外。

也许咸丰帝认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新政权的稳固。但咸丰帝最终还是白白煞费苦心,朝中争权夺利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影响朝廷走向的宫廷政变我们后面再说。先看看左宗棠是如何应对这次帝王更替的。

身在官场,对任何变故都要琢磨一番,何况这是天大的事情。不过,左宗棠怎么也想不通,咸丰帝终年三十周岁,正当盛年的他,虽然有体弱多病、经常咯血的传闻,但这么快就驾崩,太出乎意料了。

自己当初创办楚军,保的就是这位皇帝和大清的江山。本以为自己多打几个胜仗,就会飞黄腾达,没想到皇帝这么早就走了。左宗棠心里非常痛苦,叹息自己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如今,小皇子只有6岁,国家的大计,大清的走向,都掌握在这八个顾命大臣的手中。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清换了新主,自己的命运如何,前途如何,一切都成了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