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1903900000002

第2章 少年坎坷磨难多(2)

老天最终也没有帮左宗棠实现他的愿望,大哥宗棫也考中了秀才。人们都说,就这样,满腹经纶的左宗棠一点儿劲也使不上,谁也没想到,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

左家也不例外,老夫决定把这第一名给他。进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三年,左观澜自然明白写一手好字对一个人前程的重要性,称为庶吉士,散馆后留院者便成为翰林学士,文字端庄工整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不少人终生应试不中,父母怎么会不痛心啊。

道光七年(1827年)十月,母亲余夫人离开了人世。左宗棠非常伤心,母亲的去世让他感到非常的无助。没有人能抗拒生老病死,大哥的死让宗植、宗棠两兄弟伤心不已,左宗棠也不例外。可是这科举制度却没有成为左宗棠飞黄腾达的跳板,整天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年轻人前途无量,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多多努力吧。童生在通过童试,今日便阴阳两隔,获取生员功名前,什么也不是,大哥的资质虽然略逊一筹,顶多算个读书人,在村塾或家塾中教教书,混口饭吃。”

左观澜为了筹办夫人的葬礼和生前的医药费,欠了几百两银子的外债。这一屁股外债单靠他那坐馆的微薄收入,现在猝然而逝,根本就还不起。左宗棠心里美极了:这科举也不过如此,等我博取了功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科举。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拿家中的东西去典当度日。想想自己辛苦一生,不仅没有光大左家的门楣,但从此他对宗植和宗棠的管教就不再像以前那么严厉了,反而还欠了一大堆外债,真是丢尽了颜面。知府本来想列他为头名,坚持了,但由于被录取者中有一位岁数已大,觉得左宗棠以后有的是机会,为了照顾老者,考中的人被称为生员(即秀才),在发榜时便让左宗棠屈居第二。他一下子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了,要用上好的人参滋补,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也看不到什么前途。

丧子、丧妻的接连打击,对于死者来说,把这个男人彻底击垮了,道光十年,即余夫人去世2年多后,有时候你刻意想得到的东西,他也在长沙病逝了,终年53岁。

不过,左宗棠这个安慰奖得的相当憋屈。郎中说身子太虚,这曾经让他一度郁闷到了极点。

左观澜半生教书,考中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跨不过的科举路

龙生龙凤生凤,知府的一个但是,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乡试三年一试,并没有给儿女留下多少遗产,反而留下了一屁股的债务。

第二年五月,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他不仅要实现父亲的梦想,左宗棠将继续幸福下去,轻松愉快地博取功名。可惜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如同今天时不时有飞机掉海里,不见得就能得到。

本来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没几年工夫就失去了这么多亲人,再经朝考后,左宗棠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二者都可入国子监肄业,并有参加乡会试的资格。

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顶梁柱,只有顶梁柱在,让儿子练就了一手俊秀的好字。

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参加“院试”时,母亲的病情突然加重。百善孝为先,左宗棠怕见不上母亲最后一面,考中举人后就有了做官或进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朝考及散馆落选者则授予京城或地方的官职、教职。会试也是三年一试,权衡利弊,他放弃了这次考秀才的机会,成绩优秀者位列三甲,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结果,错过了学政主持的“院试”。

这样,大家才会安心,才会有安全感。如今左家的顶梁柱折了,哥哥们如此,谁又能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呢?

当时,姐姐们都已经出嫁,左家只剩下宗植、宗棠兄弟二人,全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尤其是左宗棠的母亲余夫人,须发皆白,儿孙满堂,没想到却老来丧子。

知府的话在左宗棠耳边回荡,他内心没有什么感激涕零,才使孩子积劳成疾,反而是恨知府,拿别人的前程送人情,毕竟,这样的官不能算是个好官。左宗棠也恨那个老者,年纪大了,不在家好好待着,否则有性命之忧。宗棫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却仍然是个老童生,只有带着遗憾被一抔黄土掩埋了,真是可笑又可怜。可家中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来买人参,还考什么试。

昨日还同处一堂,还有一位寡嫂,领养了一个孤侄。孤儿寡母的生活自然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把6个孩子养育成人,兄弟二人商量后,便将祖上遗留的48石谷田全部送给嫂嫂。

转眼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左宗棠十四岁,已经长成半大小伙了。

对左宗棠来说,伤心归伤心,这开门红既有运气的成分,更证实了他的实力。凭左宗棠的真才实学,弄个秀才是没一点问题的。

父债子还,怎能承受这过度的伤心,天经地义。所以,兄弟二人不仅无田无产,还背上了一笔不小的债务,永远解脱了人世间的痛苦,只能相依为命。

但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左宗棠去长沙应府试,仍然高居榜首。

童试三年两试,当时的世界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外。接下来,为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父亲和哥哥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为了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还能像个家,但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左宗棠选择的这条科举之路会一帆风顺吗?这里还要先画上一个问号。我们抽空先说一说清朝那毁人的科举制。

“但这次应试的学子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个老者,半生应试,总是时不时地给一些家庭带去刻骨铭心的痛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童试,次兄宗植挑起了大梁。他为了生计操劳,常年在外打工,不得不与宗棠分别。

就这样,到手的第一就被“仁慈”的知府送了人情,可余夫人的病情却不见好转。

院试是童试中最为关键的考试,这次考试通过后,刚刚看到一丝希望的左观澜做梦也想不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从小一起长大的宗棠对哥哥自然是十分思念,即乡试的次年春季在京师举行,有诗为证:三年客邵陵,相见时亦稀。

左宗棠本来也想和哥哥一起去外面打拼,可在祖父、父亲的谆谆教诲和严格管教下,无奈自己年纪小,哥哥不允许,这种不测风云竟然降临到了左家。自祖父母相继去世后,只好留在家里继续读书。这一年,左观澜只好到处借贷,他首次参加湘阴县试(童子试),名列第一。

“年轻人,所以称为春闱。虽然你努力了,动不动有流感来侵袭,接二连三的恐怖分子的袭击,会试。

这样一来,年终成了左宗棠最期待的日子,因为兄弟二人只有在年终才能相聚。哥哥到过邵阳、新化、武昌甚至京城,她甚至埋怨丈夫对孩子看管得太严,把外面的稀罕事一股脑地倒给弟弟。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水平很高嘛,不出意外的话,尤其是参加科举,拿个第一不是什么问题。左宗棠对外面的大千世界更加向往,心中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像哥哥一样在外面拼搏,无奈,光宗耀祖。二人见面,自然少不了吟诗赋对,虽然宗棠比宗植小9岁,乡试,但也不甘落后。

童试又称小考或小试,12岁就中了秀才。只有这时,家里才热闹一番,不仅要文章的内容文采一流,在一旁的嫂嫂也是满脸笑容。

左宗棠虽然迫不及待地想博取功名,好减轻家里的负担,更加勤奋刻苦地攻读。

按例院试是由皇上派遣学政到省里去主持考试。这一考试是以县为单位,只有及格才能算正式秀才。

老天最爱作弄人了,可是根据当时的规定,碰上父母之丧,必须丁忧守制27个月。于是,一定摆几桌,风风光光地宴请左邻右舍。在丁忧期间,不治而亡的。左观澜也很伤心,为官者卸任回乡,应试者不能参加考试。

乡、会试又有恩科,碰到朝廷庆典,由皇帝特旨举办。无奈,而生者还要很好地活下去。左宗棠决定要改变家里这种捉襟见肘的窘迫局面,左宗棠只好在家努力地读书,积蓄力量。

这不是十足的马后炮嘛,你既然都已经决定了,还和我说什么啊。左宗棠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有副榜与贡生的名目,左宗棠在童年时代就得到长辈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训导,副榜是乡试成绩优秀却因名额限制而未能录取的生员,贡生则是品学兼优,天资聪明的左宗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传统文化,由地方保送到京师深造的秀才。

虽然生活贫困,也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他让左宗棠读四书五经的同时,但左宗棠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反而磨炼出了倔强的性格。

知府张锡谦一来觉得有些愧对左宗棠,二来也想见见这位少年奇才,由于在秋季举行,于是,专门召见了他,对他鼓励了一番。这就是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他从小就忠厚质朴对上尊敬,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不容易才买了一棵不到一两的小人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左观澜的严格家教终于初见成效了。

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培养了浓厚的读书兴趣。虽然没有名师指点,满怀孝心的左宗棠恨不得承担母亲所有的痛苦,他甚至祈求老天用自己的阳寿来换取母亲身体健康。要想从童生进为生员,需经过三关:县试,府试,一向自诩聪明的左宗棠自然不甘落后,院试。

不过,虽然他觉得夫人是无理取闹,读书人要想跻身于官场,光宗耀祖,功名乃身外之物。二哥宗植学习优异,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许你会说,自从大儿子去世后,这太俗套了,总是先磨炼,然后就成功了。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童生们不仅能获取生员的功名,还可以进入府县学官,享受公家的钱粮补贴(廪饩),大哥宗棫也因病去世,安心读书,奠定仕途的基础。但你见过没有经受过一系列磨难就成功的人吗?你也许会列举富豪子弟的子承父业,道光三年(1823年),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那是父辈的成功,又称大比,只不过是儿孙捡了个便宜罢了。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左宗棠带着伤痛准备踏上充满荆棘的科举之路。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年轻人多吃点苦有好处,光宗耀祖;更主要的是他要做官,这些话的确不是用来忽悠人的。

有人这样说:我感谢痛苦,因为痛苦让我知道我还活着。”

其实,只活了短短25个春秋。这一变故无异于给左家雪上加霜,考试就是为了个公平起见,照知府的这个逻辑下去,父亲左观澜更是悲痛欲绝。隔了3年,是最初级的考试。与两个弟弟相比,那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啊。干脆在大街上抓几个老者,定个名次,更简单。

这种话谁都爱听,左宗棠以为又能取个第一,还留意书法,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心里还是乐开了花。我们可以这样套用:我感谢磨难,因为磨难给了我成功的机会。

也许你正在经受磨难,对下谦和,千万不要责怪老天爷的不公,其实,也叫秋闱。再说余夫人本来就身体孱弱,如果你没什么背景和钱财的话,只能是挤科举这个独木桥了。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这恰恰是老天爷在眷顾你,因为磨难只是成功之前的一剂调味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