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1904300000015

第15章 总论——抗战建国中的中国(1)

【下篇】

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着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评。抗战开始以后,着者对中国文化的意义虽不免有新的探讨,旧日的见解大体上却未变更。但前此的注意力集中于传统文化的弱点,对于中华民族的坚强生命力,只略为提及,并未特辟一篇去解释,因为夸大的文章历来很多,无需再加一人去凑热闹。但抗战开始以后,这种缄默已不能继续维持了。《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就是抗战半年后,着者于民国二十七年元旦后一星期所作。主题是解释此次抗战的意义与士兵之所以英勇;若与上编《中国的家族》“篇互相参照,就可明白此次的惊人抗战绝非偶然,乃是二千年前大汉帝国人口政策的成功与二千年来南方新天地的建设所赐予的。这两个特殊情形,是我们在所有的古老民族中所独有的,也是我们虽老而仍富有朝气的基本原因。

除论抗战英勇的主题外,该篇也附带提到后方人士,尤其智识阶级的太不争气。当时作者身在长沙,深感后方景象的使人啼笑皆非。时至今日,重印合刊时,此种附论似可删去。但当合刊工作的开始整理期间(民国二十七年十月),恰值昆明初遭敌机轰炸,一般的动态又与年前的长沙如出一辙。素日领受微薄薪饷并被人轻视的大兵,在前方喋血抵抗;而处在安全的后方,多年享受国家的高位厚禄,承受社会的推崇尊敬的自命优秀分子,反倒庸人自扰,仍要向自认为尤其安全的地带逃难,还能硬着面皮,以残废老弱自居,而美其名曰“疏散”——凡略有自觉心的人,对此能不太感难堪?此种行动,无论平日如何善于自辩自解的人,午夜扪心自问,恐怕也难否认为尸位素餐吧!难道向日处在社会领导地位的人,对于生死的意义与价值,也无半点了解?生,固然可贵;但是不惜任何代价以求苟生,还不如死!士兵的英勇,真可谓非常而可钦;后方有责者的狂逃,实在是反常而可耻。负有军事政治责任的人,当然不必说。就是负有与军政无直接关系的职责者,除非所在地于最近的将来有沦为战区的危险,都不当逃避。至以昆明而论,若到这个最后方的都市也将沦为战区的时候,中国就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到那时,残余的士兵或者仍可去作游击队;一般胆小如鼠的优秀分子,救得个人的一条残生,不知尚有何用?此次抗战真有神怪小说中照妖镜的作用。各种平日善于变化善于掩饰的人物,在强烈的光照磨炼之下,都不得不就地一滚,原形出现;而平日许多好似庸碌呆板的圆颅方趾动物,至此倒证明是十足兑现的真人。

因有上面的一点感想,所以原文中的一段无聊牢骚也不删去,将来或可作为此次英勇抗战的一点反面史料!

可耻的景象虽不可免,但着者仍认为前途是光明的。不可救药的分子在抗战期间与抗战之后,必大半要被淘汰。建国运动虽非三年五载的简易事业,但不久的未来必能成功。《在望的第三周文化》一篇中的意见,就是着者对于前途的希望与信仰。

六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此次抗战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事,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我们若把中国与其他古老文化比较一下,就可得到惊人的发现。埃及文化由生到死,不过三千年。公元前300年左右被希腊征服,渐渐希腊化。后来又被回教徒征服,就又阿拉伯化。今日世界上已没有埃及人,埃及文字,或埃及文化;今日所谓埃及的一切,都是阿拉伯的一部分。巴比伦文化的寿命与埃及相同,也同时被希腊征服,后来又阿拉伯化。希腊罗马文化,寿命更短,由生到死不过二千年;今日的希腊不是古代的希腊,今日的意大利更不是古代的罗马。至于中国,由夏商之际到今日,将近四千年,仍然健在。并且其他古族在将亡时,都颓靡不振,不只没有真正抵抗外患的力量,甚至连生存的意志也大半失去。它们内部实际先已死亡,外力不过是来拾取行尸走肉而已。至于我们此次抗战的英勇,是友邦军事观察家所同声赞许的,连敌人方面的军事首领有时也情不自已的称赞一声。我们虽然古老,但我们最好的军队可与古今任何正在盛期的民族军队相比,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们有一部分的军队或者不能尽满人意,但略为研究军事历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军队也有因暂受挫折而纪律松弛的现象,也都有因缺乏经验而战力不佳的现象。并且我们不要忘记,今日中国的军队不是征兵,而是募兵。征兵虽也有缺点,但只有征兵才是长久可靠的军队。我们只有募兵,而其效能已几乎与征兵相等,这又是人类历史上希有的奇事。半年以来,我们大部的军队可以告无罪于国家民族;倒是后方的人,尤其是太平时代说话最响亮的人,当下一番忏悔的工夫。我们的前方,大致尚可与欧战时列强的前方相比;我们后方有责任有职守者的慌张飞逃,却与欧战时各国后方的镇静安详成反比例。这只足证明,连许多平日自诩甚高的人也没有达到征兵的程度,也就是说,还没有国民的资格。谈到此点,我们对前方将士的英勇更当感愧;若再埋怨他们不肯出力,使得我们不得不于敌人仍在数百里以至千里之外的时候三番两次的飞寻乐土,那就未免太无自知之明了。说得干脆一点,若看后方的情景,我们只配有纪律不佳与战力缺乏的军队!

中国文化的寿命为何如此之长?今日因何能有如此英勇的抗战?中国至今存在,因为中国曾经返老还童,而别的文化一番衰老后就死去。每个文化发展的步骤,都是先由分裂的部落或封建的小国开始。后来小国合并为大国,列国竞争,国际的局面日愈紧张,国际的战争日愈激烈。最后一国出来吞并列国、统一天下,成了笼罩整个文化区的大帝国。帝国是文化的末期,此后只有衰弱,再分裂,以至于灭亡。别的民族至此都不能再维持。只有中国,于秦汉统一大帝国之后,虽也经过三国六朝的短期消弱,但后来却又复兴。复兴之后,政治制度虽不再有多少更革,文化朝流却代有进展。这是其他民族的历史上所绝无的现象。我们可称南北朝以下为中国文化的第二周,与第一周的文化朝流列表比较如下,就可一目了然:

我们由上表可知中国文化前后有过两周,其他文化都只有第一周绝无第二周,都是一衰而不能复振。这一点是我们大可自豪于天地间的。我们不只寿命长,并且没有虚度我们的光阴,各代都能翻点新的花样。

中国文化为何能有第二周?这个问题与上面尚未解答的今日为何能如此英勇抗战的问题,可以一并回答。中国文化的第二周可说是南方发展史。古代的中国限于中原,长江流域乃是边地,珠江流域根本与中国无关。秦汉时代奠定了三大流域的中国,但黄河流域仍为政治文化的重心。五胡乱华以后,南方逐渐开拓。此后每经一次外患,就有大批的中原人士南迁。五胡乱华,五代之乱,与宋室南渡时南迁的人数尤多。并且一般的讲来,南迁的人是民族中比较优秀的分子,因为他们大多都是不肯受外族统治而情愿冒险跋涉的人。并且沿路的困苦危险远非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的今日可比。因而冒险南下的人中,又有一批被淘汰。到了环境迥异的南方之后,在卫生知识与卫生设备两缺的前代,因不能适应而死去的人,恐又不少。最后得机会开发南方的可说是优秀分子中选择出来的优秀分子。所以二千年来,虽因外患来自北方而统一的首都始终设在中原,然而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地位一代比一代重要,人口一代比一代繁殖,到最后都远超中原之上。此点可由种种方面证明,但由行政区域的划分可最清楚最简单地看出南北消长的痕迹,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大致是以人口与富力为标准的。

春秋战国时代,除楚国与倏起倏灭的吴越二国之外,所有的列国都在北方,可以小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北方占其八:司隶、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南方占其五:徐州、荆州、扬州、益州、交州。此时北仍匿于南,是没有问题的。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南北各占五道。北为陇右、关内、河东、河北、河南;南为淮南、山南、剑南、江南、岭南。经过晋室南渡与南北朝二三百年的对峙之后,南方已发展到与北方平衡的地步。北宋分天下为十五路,北方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南方十路: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此时虽然北方失燕云于辽,失河西于夏,然而南北的悬殊仍甚可异。可见此时北方已较南方落后,唐末与五代的大乱必与此有关。再经过宋室南迁与一度偏安之后,到明代虽然燕云与河西都已收复,然而二直隶十三布政司中,北方仍只占其五:京师、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南方占其十:南京、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满清十八省,北占其六: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南占十二: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到明清时代,很显然的中原已成南方的附庸了。富力的增加,文化的提高,人口的繁衍,当然都与此有关。这个发展是我们第二周文化的最大事业。在别的民族已到了老死的时期。我们反倒开拓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新天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例外。

此次抗战,虽显然的是全国参加,但因人力物力的关系,抗战的重心在南方,也是无可讳言的。这可说是我们休养生息了两千年的元气,至此拿出与亘古未有的外患相抗。因为已往外患都在北方,又因军队都是募兵,所以兵士大半都是由政府就地招编,当然以北人居多。历代对外失败,可说都限于北方,失败后就又有一批人士南迁。民族元气大宝藏的南方力量,前此向无机会施展。偏安与割据的时代,南方当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无足轻重。蒙古入主中国,编南人为新附军,也无重要地位。南方人士编成有用的大军,是满清时代的事。嘉庆初年川楚教匪之乱,官兵无用,平乱大半依靠乡勇。这是南兵第一次大显身手的例证。后来的太平天国与湘军,可说是两个对峙的南方大军。时至今日,中国军队的主力,不仅要从北方挑选,尤其要从南方编练,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军队素质的高低,不专靠体力与训练。每个士兵的智力,神经反应的迟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其他种种的天然禀赋,都有关系。尤其在近代的复杂战术之下,因为二千年来民族元气的南偏,南方的劲旅多于北方,也是当然的事。中国虽然古老,元气并未消耗,大部国民的智力与魄力仍可与正在盛期的欧美相比,仍有练成近代化的劲旅的可能。二千年来养成的元气,今日全部拿出,作为民族文化保卫战的力量。此次抗战的英勇,大半在此。